金秋九月,丹桂飘香。
9月24日,寿光市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孙炜到离休在家的检察老前辈、寿光市人民检察院原副检察长孙锡鹏家中走访慰问,并为他送去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离休在家的90岁孙锡鹏副检察长精神矍铄,对于自己获得“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表示非常高兴,对党和政府对自己的关心表示感谢。
交谈中,孙炜检察长向老前辈汇报了寿光市人民检察院近年来的主要工作情况,尤其是2018年11月荣获检察系统最高荣誉—“全国模范检察院”。孙锡鹏副检察长对于寿光市人民检察院近年来取得成绩给与充分的肯定,表示非常欣慰,并鼓励寿光检察干警再接再厉,工作再上新台阶、再创新辉煌。
薪火相传
追寻检察风雨变迁
回忆当年峥嵘岁月
孙锡鹏副检察长采访侧记
简介
孙锡鹏,1949年3月参加革命工作,195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到寿光市人民检察院工作,任副检察长,1991年11月离休。
作为新中国成立、改革建设的亲历者、见证者,检察机关恢复重建的参与者,为寿光检察工作发展作出了贡献。
回忆
孙锡鹏副检察长
采访瞬间
涅槃重生 招兵买马壮大队伍
我是1980年1月份调到寿光市人民检察院工作的,亲眼见证了寿光市人民检察院的重建过程。寿光市人民检察院在1978年下半年开始重建,我来到检察院以后,院里又增加了一部分人员,之前从事过公检法工作的只有3人,然后从外地、部队转业10个人,其他工作人员都是各行业部门抽调过来支援的,总共不到20人。当时检察院主要职能第一是逮捕,第二是起诉,第三是打击贪污犯罪分子,当时就成立了这三个业务部门,其他像信访、监所检察等部门主要是服务工作。
1988年袁道泉检察长退休以后,张兆仁调到寿光市人民检察院任党组书记、检察长,我当时任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
检察长合影
条件艰苦 下乡办案全程靠走
寿光市人民检察院刚成立的时候,办公条件非常艰苦,当时检察院连个会议室都没有,开全体会议只能在院子里开,下雨天都不能开会。因为房屋太少,只能5、6个办案人员在一间屋里办公,检察长们也一样。物资装备比较匮乏,当时检察院分到了两部自行车,办案有自行车骑算是不错的,下雨阴天只能靠跑步,走到半路淋雨都是常事。当年有件凶杀案件,那时下着小雨不能骑车,25里路都是跑着去取证的。有时步行把犯罪嫌疑人押回去,到那些比较远的地方都要走一天。
因为条件艰苦导致当时办案取证异常艰难,有一次办理一件投毒案,正值春节期间,走到那里就半夜了,在大队办公室有些棺材板子搭的大凳子,我们当时累的躺下就睡了,就这样在棺材板子上休息了一夜,到清晨起来继续办案。
那时规章制度非常严格,出去办案吃饭,都是自己掏腰包,一餐的价格都有规定,不能超过5毛或者一块,不管是老百姓还是大队都要给钱,绝不花老百姓的一分钱。
点滴变化 无到有的艰难过程
到了1982年后,开始筹备盖办公楼,办公条件才逐渐得到了改善。那时候信息不发达、交通不方便,提审来回只能骑自行车送,到了1982年以后,办公装备情况慢慢有所好转,配备了摩托车,出行方便许多。1983年最高人民检察院批准到江西购买了一辆汽车,也算是结束了风吹日晒的日子。
通讯工具也逐渐增多,先开始只有一部座机,到后来配备了一个对讲机,接收信号的距离大概有80里。当时国家的经济不景气,从过去只能十个人轮着穿一件大衣,到一人一件大衣,1985年开始给所有的人配备了制服、大衣,统一了服装。
恢复重建后
新建的检察院办公楼
见证了当年检察官们
为办案而忙碌的日日夜夜
重建后的干警宿舍楼
当时青春年少
留下了多少欢声笑语
苦尽甘来 辛勤付出终得回报
当时检察工作的基层太累、太苦,待遇也不高,但是很多调过来的人员之前单位工资、福利待遇都要比这里好,但是还是选择留在检察院。
因为大家的坚持和努力,寿光市检察院成立之初,在打击经济犯罪这方面是很不错的,立案较多。也获得了许多的荣誉,1989年获得先进集体、在打击严重经济犯罪斗争中记集体三等功,受到了省、市院的不少嘉奖,鼓舞了士气,也算是苦尽甜来。
那些年
我们获得的荣誉
“希望现在的干警再接再厉、好好工作,为寿光的检察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采访的最后老检察长言辞恳切,目光坚毅,对新一代检察干警期望殷殷。
来源:寿光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