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不少海外游子心系乡梓,历经波折四处筹集医疗物资捐赠回国,为家乡加油鼓劲。然而3月以来,我国境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境外疫情却不断扩散蔓延。时代的浪潮让每个个体的命运紧紧相连,中国留学生正面临两难选择——留守国外,还是跋涉归国?面对英国提出“群体免疫”的疯狂举措,在英的中国留学生们,他们又会如何抉择?
珠江经济台邀请了一位刚从英国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毕业回国的研究生黄钰茹,写下她踏上归国之途的“防疫日记”。从她笔下的真实感触里,一同倾听中国留学生们的海外抗疫心声。
《黄钰茹 · 3月30日防疫日记》
3月26日,民航局出台进一步调减国际客运航班量的“五个一”政策,即:一家航空公司在一个国家一条航线上仅保留一周一个航班,并于3月29日起执行。这意味着,留学生的归国机会变得更加渺茫。
昨天,3月29日,我最后一名计划回国的朋友终于落地上海。无论是我们微信群里的小姐妹们,还是她的父母,都在紧张了一个月后终于把心放下。 而我,已经在隔离酒店呆了9天。此刻,也想借此机会与大家分享一下,疫情期间所经历的心路历程。
文化的差异
作为一名在英国伦敦的留学生,我这些年非常幸运,基本没有经历过“种族歧视”或者不公平待遇。从准备毕业论文开始,我就和一名意大利人、一名美国人在学校附近的公寓合租。 今年二月,伦敦开始有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我和两位室友商量,是不是该开始囤一些口罩?是不是该减少乘坐交通工具?而这次讨论,让我发现中国人和外国人在对待疫情的态度上是有本质差异的。
我的意大利室友非常冷静和淡定,他和我说:“现在的伦敦就几个人得病,而且都是输入型病患,又不是越来越多人确诊,不用害怕。”他还说:“我看很多中国人平时就戴口罩(他指的是在疫情暴发以前),这可能是你们为了防污染的习惯,但我们觉得病了的人才需要戴,现阶段我认为不用去买。”在我和他科普了病毒是如何在中国传播开,并且最后因为戴口罩而有效控制住疫情以后,他又说:“我向来都觉得中国很靠谱的。所以,我也不担心中国的病人会往外跑,也不会把病毒带向别的国家。你不要那么紧张啦。”
我们中国留学生从去年12月就开始紧密关注国内疫情,对家乡的疫情,所以即使远在他乡,我们依然有切肤之感。我们恐慌、害怕、紧张,也张罗着给国内的亲友寄物资,给不同机构捐钱。我一名在伦敦实习的朋友,因为工资不高,平时上班连交通费都要算得清清楚楚。国内疫情暴发的时候,她一下就把自己省下来的工资三分之二捐到了国内。她和我说,数量虽小,但那是自己的心意。在我们的意识里,其实我们与生活在国内的同胞们同步经历了这场浩劫。
而在外国人看来,这是一场发生在地球某一区域的传染病。在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之前,都不足以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即使已经有成千上万的例子告诉他们这很危险。
其实,这个冬天,在伦敦肆虐的除了新冠肺炎疫情,还有流感。我的美国室友也在每天毫无防护的状态下出门上班,在一次他患上流感并“成功”传染给我以后,我真的慌了。与人合租,即使自己足不出户,依然有暴露在病毒下的风险。幸亏我的感冒很快就好了,这时我也完成了学校要求的论文。远在剑桥的阿姨听说后,便让我赶紧搬离合租公寓,去她家居住……
伦敦的暴发
我搬去阿姨家的节点有点微妙,是英国的“期中假期”也是期中考后的旅游黄金周。当时英国总共只有9名患者,并有8名已治愈出院。人们为疫情稍微紧张的气氛,也随着患者的出院而渐渐淡去。虽然这时很多学校给学生家长发了邮件,希望大家不要前往亚洲,或者希望如果去过亚洲要及时上报;但英国国民基本上都认为新冠肺炎不会对英国造成太大影响。大家的生活还是照常进行,没有任何改变。
今年的旅游黄金周前,英国已经经历了一个月的雨季,所以很多英国家长都选择了去便宜又温暖的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地区旅游。万万没想到,正是在这一周,意大利北部新冠疫情暴发,而大量的人口流动,给英国埋下了疫情暴发的火种。
当时,英国政府建议从意大利北部回来的人都要居家隔离,但很多孩子仍照常去了学校,学生家长继续去上班。伦敦的地铁老旧,空间密闭狭小,交叉感染的风险极高。我至今记得,虽然我当时已搬去剑桥,但在新闻上看到我之前住所旁边的金融城有人确诊,并进行了紧急疏散时的那种冲击感。我忽然感觉新冠肺炎离自己那么近,如果我不早点离开,可能我就会成为那紧急疏散人群中的一员,也可能在不知觉中,感染上这可怕的病毒……
发动社群,抱团自救
三月份,国内情况出现好转,伦敦疫情暴发。虽然剑桥尚且安宁,但当地居民也开始慌了。阿姨和我一边囤洗手液、消毒纸和粮食,一边等着英国政府能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控制。在我们看来,我们的祖国已经用沉痛的代价警醒了世界,这些后暴发的国家是可以在早期就防控好疫情的。然而,一天天过去,我们没等到“停课”,也没等到“封城”,却等来了“集体免疫”。
于是,剑桥的华人们都坐不住了。在短暂的失望后,有人发起了“自救微信群”。以邮编为单位,大家在自己所居住的邮编后面签名,并选出负责人。如果这个邮编分组内有人出现症状或需要居家隔离,马上告知负责人。如果不方便出门采购,编组内的人可以根据需求上门送物资,或帮他采购。这个群组出来后,大家便安心多了。
此时,外国人们也开始了自救。阿姨家所在的街道组起了群,并在群聊中告知大家,如果有症状和需要隔离一定要说。如果需要帮助,也请告知邻居们……
当时英国的通知里有一条建议“70岁以上的老人禁足在家,自行隔离。”而我们街上就有一位70多岁的独居老奶奶,她的邻居在疫情之前就在院子里养了鸡。群组建立后,便主动询问她是否需要鸡蛋,他家可以无偿提供……
阿姨告诉我,其实平时邻居们都认识,也时常走动。但是,不会像现在这样联系在一起。在疫情面前,无论什么国家的人,无论从哪里来,都循着细细密密的轨迹更加紧密地交织在了一起。只有团结和互助,才能保证不被这场浩劫击垮。从前在英剧里看到的亲密“邻居情”,也终于在这个时候,体验了一回。
踏上回国路,尘埃落定
我本来的计划是三月底回国,因为那时候我的学生签证到期。比我早走一段时间的小伙伴们都说,现在走飞机上基本没人,一个人可以坐三个位置,非常安全。所以,我便安心等到了三月中。而这时,受英国疫情,以及英国宣布会采取“宽松”的应对措施的影响,大批留学生在学校改为网课教学后,都选择踏上回国之路。淡季航班一下变成了高峰航班!感染的风险也从低变高。
我与家人商量是否应该取消回国机票,等过段时间再回国,毕竟相对于在飞机上与那么多人分享空气,我相信阿姨家是更安全的。同时,也觉得没必要为祖国增加负担,为工作人员增加工作量。但最终,我们达成共识,-既然我是要回国发展的,那不如按照原来的时间回去。留在英国,不好预判未来的出入境政策。于是,我还是毅然踏上了回国路。
事实上,英国的政策也没宽松多久,在我离开前一天,剑桥大学就关闭了,并强制所有学生搬离大学城。
这一路上,我深深感受到,祖国是最好的依靠,受传统教育影响的同胞是靠谱的,也让我相当安心。到达希斯罗机场的时候,我看到全部前往中国的旅客都戴着口罩和手套,甚至有人穿戴上了防护服。上飞机以后,空姐给我们每人发了“干粮袋”,里面装了两瓶矿泉水、一整盒饼干、蛋糕、水果等各种路上可以充饥的实物,让我们错开与旁边的人同时进食的时间。一路上我们从上飞机到下飞机需要测四次体温,以确保我们没有发热迹象。还有一位空姐长期在洗手间附近巡视,基本过一段时间就会去洗手间喷消毒水……相比较于希斯罗机场的工作人员基本全部都没有戴上口罩和防护,我更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想要克服病毒的决心。
降落后也是一样的。与十几个小时前的希斯罗机场里熙熙攘攘,防护程度参差不齐相比,白云机场为了分流航班,基本保证了一部航班用一个到达厅,所有机场工作人员都穿上了防护服。我们下来以后,从填表、量体温、过关,到拿行李、离开……都没有见到另一个航班的旅客同行。那天的机场,真的是空荡荡,一望无际的候机厅里时常走过几个裹紧了白色防护服的工作人员。
回来前,有些小伙伴曾反应过行李难拿的问题。但我到的时候,见到白云机场整齐有序地摆放着好几列手推车,上面还标识了“已消毒,请放心使用”,我看到的时候真的非常安心。
取完行李后,工作人员对我们进行了社区分流。由各个社区把我们带到检疫点去做“鼻咽拭子”,然后再由更具体的街道办用严密的救护车把我们带到隔离酒店。这一路上都有人拍照、拍视频。开始我还不懂是为什么,后来才知道是为了追踪每个人接触到的人。不得不说,在这个防疫工程下,每一个细节都做的太深入人心了!
从下飞机到酒店,我经历了6个小时,不算很久。这一路上,我很感激遇到的所有工作人员,他们真的很辛苦,也很尽职尽责。我在国外有几年了,国外的工作人员虽然也敬业,但他们更在乎个人感受,总会有种懒散和随意的感觉。政府工作人员的负责任与敬业较真,让我的内心非常震撼——他们把细节做到极致,又把这种极致变成了常态。遇到态度不好的旅客时,还能平和处之,真的让我十分佩服,也深表感激。
【写在最后】
在英国的佛系政策出台的时候,我和国内的一些长辈聊过。我当时的反应是“英国疯了吗?”但我一位长辈的一句话提点了我——“没有人想做历史的罪人,只是每个国家的考量不一样罢了。”
中国的防疫举措中,最先考量的是保证民众公共健康,在疫情尚且没到顶峰的时候便采取了封城、禁足、停工等举措。在稳定疫情的同时,也牺牲了沉痛的经济代价。中国的举措在经过了实验后,证明是可行且有价值的。而这次我归来后,看到的一系列工作人员的举动,也让我很有信心,在复工复产后这个庞大的国家一定能再次运行起来,并运行得更好!
而因为身在英国经历了这场灾难,也让我意识到西方国家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舍弃经济发展的。 各地爆发疫情的时候,英国人依然过着无差别的生活;而在国家佛系应对时,被抢空的超市也反映了人民因被动而产生的恐慌。
最后,我觉得留学生是否选择回国,都没有错。只要回来的人能遵守规定,配合隔离,并尊重防疫人员的付出,我相信我们的祖国始终欢迎我们回来。而仍在海外的小伙伴们,请大家一定评估好自己所处的环境是否安全,保护好自己。
在一件波及全球的浩劫发生时,我们每个人都渺小如一粒尘埃。我们只能做好自己,保护好身边的人,并相信这个世界终有一天会康复。
作者:黄钰茹
编辑:蒋翘羽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x7pNPXEBiuFnsJQVx_W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