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为个体的存在点亮一丝光亮 | 对话苏民

2020-05-14     不存在日报

原标题:想为个体的存在点亮一丝光亮 | 对话苏民

《请问这是你掉的人格吗》上周完结了,这是苏民第一次完成长篇小说的连载。

这位外冷内热的作者对世界有着细腻的感知,她关心人,关心人的情感。

我们和她聊了聊小说的灵感来源,以及创作中她最想表达的主题。

《请问这是你掉的人格吗》

——从一句话生长出来的长篇

《人格》的很多读者经常留言猜测设定的真相,对后续的情节发展觉得意想不到。

引人入胜的悬疑感和精巧的故事设定在你的其他作品中也有体现,比如《后意识时代》《替囊》都在结尾抛出了具有分量的反转。这是否是你在写作时着重考虑的方面呢?

我认为对一个小说来说,故事是根本,故事足够有趣才能带着人往下读。当脑子里有了设定和情绪基调,我就会在故事和人物上面花上很长时间。读者既然花时间读故事,我就希望能给读者留下出乎意料的、强烈的体验,希望让人觉得读完不亏。

《人格》中的主角作为多重人格患者,性格的设定非常复杂,你是否有参考现实中的人呢?

男主林易没有特定的参考,他可能是任何一个心怀理想只身来大城市打拼的小镇青年。对三个分人格的设计,一开始只是希望三个分人格足够差异化,差异化到足够构建起矛盾。写到后面发现三个人格还挺自洽的,很像一个人在三个人生阶段的状态。女主李颜的原型是我的大学导师,她是一名研究认知神经科学的教授,在我上学时期给了我很大影响,是我很崇敬的人。我一开始构思时就很开心地告诉她,我要写一个以她为人物原型的科幻小说,她觉得有趣,说写完给她看看。连载发出来后,我才意识到,我一开场就把她的角色写死了。我觉得很不好意思,扭捏了一段时间才发给她看。没想到她完全不介意,还快乐地和我探讨小说里提到的技术问题。小说中写到脑科学实验的部分,还原了不少从前跟着老师做实验的细节。我很怀念那段时光。

你创作这篇小说的初衷是什么?

小说的最后一句话“我看到傍晚的人流中一只动情的猫”在我的笔记里躺了好多年了,以至于我不记得写的时候发生了什么,却记得一种非常彷惶,又努力想在彷惶中寻找确定的感觉。强烈的感受会驱使我为它寻找故事。后来看了《24个比利》的小说,觉得基于多重人格的叙事非常有趣。多重人格的影视文学作品都不少,但《24个比利》不太一样,它抛弃了花哨的玩法,用朴实的手法描述了一位多重人格患者的一生,体现出一个人在面临家庭、社会、司法等庞大体系时的真实困境。生活于当代的我们总是紧张忙碌,常常面临多线任务,需要在不同情境中胜任不同角色,也面临更多艰难的选择。这种彷惶不定的困局,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出现过。所以我决定用多重人格的设定套住这个故事。

《人格》这部小说是否达到了你心里预期的效果?

写的过程出现了我原本没设想过的点,三个人格的自洽程度比我想象中的高。但篇幅有限没能完全展开,没能把每个细节铺得妥妥帖帖。之后扩充这部小说时,会把遗憾都补上吧。

当写作的冲动遇见菲利普·迪克

——原来科幻也能表达人文关怀

你第一次写小说是什么时候呢?

小学起就有写日记写随笔的习惯,中学时代零星尝试过第三人称叙事,但写出来并不像小说。正经开始想写小说是高中,那时经常熬夜看小说,上课也偷看小说,就冒出了写真正的小说的念头。在那几年里,我都感觉到一股想写小说的冲动,但同时又清楚地知道自己还没有能力写真正的小说,便一直没动笔。直到大一,有一天似乎觉得时候到了,一口气写了一篇五千字的小短篇。放在现在也是羞于见人的作品,但那就是我个人意义上第一个写成的小说了。

第一次接触科幻是什么时候?哪部科幻作品带给你的印象最深刻?

我接触科幻小说还蛮晚的,甚至晚于开始写科幻小说的时间。小时候也看一些科幻的影视作品,但小说方面一直在读纯文学,尤其喜欢纯文学中带有非现实元素的魔幻类小说。后来又读了好些科普类的书和专业学术著作,就开始写一些带幻想元素的小说。不过那时还认为自己在写纯文学,后来读了《三体》,又读了许多迪克的小说,才决定写科幻小说的。迪克的《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对我影响很大。这部小说虽然是以仿生人闻名,但里面有很多心理学因素,比如共鸣箱、情绪调节仪、对人类共情能力的探讨。我看完《三体》不会认为这是我能写的,但看了《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就觉得我或许也能写一写科幻。而且迪克的小说有很强烈的人文关怀,也是我关注的母题,就想,原来科幻也能表达这些,于是便决定认真写一写科幻。

我知道我和真正理性的人并不一样

你在生活中属于什么性格呢?会把自己的性格融入到创作中吗?

从小是不太爱说话的小孩吧,喜欢沉默地看书,容易沉湎于幻想,喜欢在幻想中逃避生活。我从高中起就是个情绪问题严重的人,这也是我选择念心理学的原因。心理咨询里有一派疗法叫做认知疗法,就是通过理性思考合理化一些矛盾,从而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读心理学的过程,就是探究人类行为表现背后原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才慢慢学会用理性来控制自己的生活,看上去像是一个理性温和的人,对工作也好,朋友也好,都能给出理性解决方案的样子。但我知道我和真正理性的人并不一样,我实际上还是一个情绪主导型的人,不过是想得多。要说融入创作,可能融入了不少“我到底有没有处于真实世界,生活可真恐怖”的情绪崩塌的瞬间。

就像《后意识时代》里主角被告知“世界真相”时的心情?

是的。那种日常中怪异感的累积,整个世界突然翻了个面似的不对劲感,对我来说非常真实。

你的作品一直很关注当代都市人的情感,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我自己就无法选择地身处这个环境里,对环境与个人的关系有许多焦虑与反思。我认为一个写作者应该去刻画自己所处时代的面貌,为微不足道的个人留下挣扎和努力过的痕迹。就像村上春树说的,“若要在坚硬的高墙与击石的鸡蛋之间作选择,我会永远选择站在鸡蛋那一边。”人类的文化、科技甚至进化都在飞速前进,历史的车轮无情地驶过,被抛下的是曾作为时代齿轮的个人,只有文学为个体的存在点亮一丝光亮。

你在写作之余,还有什么其他爱好吗?

我还在互联网公司做产品时,会说我的爱好是读书写作,但转行专业写剧本写小说后,这就无法当作爱好了。正在努力发展新爱好,写诗算一个。因为写小说变成工作后,就不能作为随意抒发自己的感受了,写诗成了一个可以短时间内释放情感的活动。不过写得不算好,经常写酸诗,有写诗很棒的小伙伴可以相互鉴赏。不过也并不打算努力提高写诗水平,我决定继续写酸诗。也喜欢出门看看展,看看电子乐LIVE。疫情期间哪儿也去不了,发现在家云蹦迪也很不错。加上我没多么酒量,喝点rio就上头,可以在家里非常廉价快速地获得蹦迪快感。

安利时间

卡尔维诺的《寒冬夜行人》。这本小说可以缓解我的写作焦虑,我经常在写不下去的时候随便翻开一页来读。

这是一本关于小说的小说,由十个只有开头的小说构成。每个小说开头都充满张力,但是没有后续,这种被吊起胃口想看后续的心情,会反过来刺激我继续写小说的冲动。

我也非常喜欢这本书中关于理想作者和理想读者的描述。它说,理想作者是一台写作机器,就像接受到了什么宇宙信号,只顾严谨认真地将脑中接收到的一切写出来。而理想读者就顾埋头读,只在意阅读本身的快感。

希望有朝一日能成为这样的理想作者~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wz-pFHIBiuFnsJQVI6A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