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隔行如隔山,未接触这个行当之前,我们第一印象总会想到海军陆战队,在水下不论是行走还是操作都从容自如。其实当我们真正接触水下焊接就会发现,要做好它并不简单,看似简单的装备也远比想象中的复杂。
在业内圈子里,“手艺”好坏和经验多寡是衡量潜水员水平高低的关键,也是专业与不专业的区别之一。那么接下来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的潜水员是怎样干活的。
第一项:“一堆装备真不少”
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训练前潜水员们要把所有装备准备好,焊条焊机什么的自然不必说。除此之外,潜水头盔、湿式潜水服(气温低的时候使用干式潜水服)、铅块腰带、空压机、对讲机等等都要逐一检查。
左侧两米多高的“小钢圆筒”就是模拟水下空间
潜水员们正在整备水下装备
潜水员孙春亮换上“战袍”和“战靴”
在小齐的帮助下,我们的“战盔”也装备上了
第二项:“下水之前小心了”
下水之前,潜水员兄弟们把装备都仔细测试了一遍:水下电话能正常使用、空压机和电焊机也全部就绪。刘扬把电焊机的电流调到125安培左右、后面他将根据孙春亮的施工手法和指令进行调整。
刘扬来公司从事潜水作业6年,干过很多工程。他在陆地上焊接技术就相当有一套。
但是他说:陆地普通焊接电流往往120安培就足够,但水下温度和压力与陆地完全不同,势必造成引弧及稳弧困难,焊接电流至少要130安培。
而实际施工还要根据板厚、焊条等情况进行调整,如果不认真学习几天,乍一听肯定是一头雾水。
焊枪、焊条全部“下海”
第三项:“水中施工真不易”
潜水员们下水后,在外边的我们什么都看不清。随着一声“合闸”指令、对讲机里传来“滋滋”的电流声,我们隐约能瞄到水面下的红色光点。水面上仿佛开了锅,伴随着潜水员呼出的气泡、还有带着焊药味道的烟雾。
“实际作业时候在水下基本也是什么都看不到的,电焊更多是靠手法、经验和感觉!”
张国春是工程部长,有着15年的水下焊接经验和CCS证书,也是现在班组里资历最老的潜水员。
他耐心讲解道:“以前我们干活时手套总会被烫坏,因为要一手拿着铁件一手焊,无论采取什么焊接方式都要把握好角度和力度。”甭管在陆地多能耐,到了水下我们就成了“睁眼瞎”,除非水质环境特别优良、否则想边看边操作不太可能,往往都要凭手感。
焊条和铁件接触的那一瞬就仿佛刻刀和树根碰触的那一刻,这对潜水员的专业能力是极大考验。
张国春给刘扬和小齐传授自己的焊接经验
大约一刻钟,孙春亮交上自己的“作品”
看着自己和在陆地训练时焊接效果很不一样的铁件,孙春亮也很感慨。这就好比让老司机蒙着眼开车,就算技术再熟练、换了操作方式,难度增加的也不仅是一星半点。
接着是张国春从电流大小、焊接手法及焊缝质量等方面的详细点评。接着,刘扬也穿戴整齐下了水。现场十分安静,只听到对讲机里不时传来“调到125、130、135,合闸、断电”之类的讯号。
刘扬浮出水面查看自己焊接的铁件
张国春对刘扬当场进行指导
上图中的亮点的是潜水员头顶上的焊条。为了方便训练中的取用更换,他们临时把焊条卡在潜水头盔上(实际作业中并不会这样)。
这次刘扬用了半个多小时,比孙春亮用的时间要久。他也对自己的焊接质量不大满意。的确,水下焊接的东西远没有他在陆地上焊接的质量高。
第四项:“出水之后洗个澡”
出水后,每个人都满头大汗。全湿的潜水服贴在身上,加上沉重的铅块,每个人的负重像是背了一床湿透的棉被。平日里衬衫湿透了都有点分量,贴在身上不好受,更何况他们呢?
言语间,刘扬表示还要再“练一练”
接下来,最年轻的潜水员齐䜣亦“上阵”了。作为焊接方面的新手,几位师傅都告诉他不要紧张,平时怎么练水下就怎么干,动作可以慢一点,不要着急。
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小齐
电焊的“滋滋啦啦”的声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没有什么不同,可是潜水员们却听出了各种门道:听听声音是否连贯、有没有明显爆音,就能简单预判水下情况,和老司机听发动机声音判断转速的道理差不多。对于外行人,套用一个网络词语那就是“不明觉厉”吧。
其实所有令人惊叹的工作都是熟能生巧的结果。练习和实践多了也就形成了习惯。和网上火爆的快速包货物、气球上切菜等视频异曲同工,我们的潜水作业是一种专业能力,但并非遥不可及。这种能力都是潜水员们勤奋刻苦练出来、干出来的,而不是简简单单说出来的。
听着、说着、念叨着,张国春手底下也没闲着。他仔细端详着大家的焊件,在表格上一一记录下每个人的操作流程、焊接用时以及焊件质量等信息。
张国春就每个人的表现进行记录评分
焊接质量好于预期,小齐成就感满满
在系列潜水培训及实操比试中,我们的潜水员暴露出了自身的问题和不足、也意识到与他人的差距,将“练”及“用”作为重点。
我们相信,通过系统化、专业化以及常态化的训练,潜水员们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技能将得到持续提升,距离“下得了水、管得了活、出得了彩”的目标也更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