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纯母乳喂养至少6个月,随着宝宝一天天长大,母乳已不能全面满足婴儿的营养需求,这时就需要给宝宝添加辅食了。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 中指出,“辅食应保持原味,不加盐、糖以及刺激性调味品,保持淡口味。”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想要实践这一原则却阻力重重,甚至充满误区!很多长辈愤愤然说,“不加盐,没味道,难怪孩子不爱吃!”,“不吃盐,没力气!”
盐是百味之首,饭菜不放盐或太淡,吃起来会让人觉得索然无味。很多妈妈也会想当然地为小宝宝的饮食里加些盐,认为能调节口味,促进孩子食欲。殊不知,盐给宝宝带来的危害却不容小视。
1、影响宝宝味觉发育
辅食不加盐,宝宝会觉得没味道,不爱吃,这是成人的逻辑和视角。据了解,目前我国家庭的饮食中普遍含盐量超标。虽然我们品尝宝宝的成品辅食后,会觉得一点不好吃,没味道,但这就是符合宝宝口味的。
宝宝味蕾更为敏感,食物本身的原味对他们来说,已经足够刺激,没有必要再加盐调味。过早加盐会使宝宝对食物本身的味觉感知发生偏差,盐的摄入过多会刺激宝宝尚未发育成熟的味蕾,影响宝宝味觉发育。
2、宝宝更挑食和偏食
宝宝的味蕾比大人更敏感,过早加入调料会伤害宝宝的味觉体会,原本肉是肉的味道、菜是菜的味道、米是米的香气,但调料一加,在宝宝的味觉世界里,就是酱油的味道、咸味、甜味等等而失去食物原有的滋味,以后的饮食习惯可能会对调料、添加剂的口味产生依赖,长此以往容易造成宝宝挑食或厌食。因此,对于1岁之内的宝宝,还是让他享受原汁原味的食物吧。
3、影响锌、钙的吸收
摄盐过多会影响宝宝对锌的吸收,并增加钙等其他矿物质的排泄,易导致缺锌、缺钙,影响智力和体格发育,甚至会造成宝宝免疫力下降。
4、削弱宝宝的抗病能力
摄盐过多会抑制口腔黏膜上皮细胞的繁殖,使得口腔唾液分泌减少,并导致唾液里所含的溶菌酶的数量减少,会降低宝宝口腔对细菌、病毒的防御功能,从而削弱宝宝的抗病能力。
5、破坏肾脏功能
宝宝的肾脏功能还未发育完全,不足以渗透过多的盐,过早给宝宝吃盐会影响宝宝肾脏发育,加重肾脏负担,同时增加心脏负担,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
6、患上高血压以及心血管疾病的几率增加
已经有明确的研究表明,在宝宝食物中过早添加食盐,会使宝宝未来患高血压的几率大大提升!世界卫生组织早就强烈建议成人和儿童减少钠摄入量,以控制血压。可见盐吃多了,不要说宝宝受不了,对大人身体也是没好处的。
宝宝1岁以内不吃盐,妈妈都知道。可是,没味道的食物宝宝不爱吃怎么办?其实,宝宝也喜欢吃“色香味俱全”的食物,即使不放盐和调味料,我们依然可以从视觉(颜色、形状)、嗅觉(香味)、味觉(味道、口感)这些方面来下手,让辅食一样滋味满满。
妙招1:搭配鲜艳的颜色
如果孩子不爱吃饭,自然要把食物做的诱人一些,才能勾起孩子的食欲。我们形容饭菜特别有食欲,会说“色香味俱佳”,相比“香”和“味”,“色”是第一眼就可以看到的,所以要想食物看起来比较“有食欲”,首先要注重食物的色彩搭配。色彩鲜艳、缤纷多彩的美食,当然更容易获得小朋友的格外青睐。
因此,我们在进行食物的烹调制作之前,首先要挑选颜色鲜艳的食材。比如各种绿叶蔬菜、西兰花、黄色的南瓜、胡萝卜、茄子、西红柿、紫薯... ...然后做好颜色的搭配。一道菜可以由好几种不同颜色的食材组成。
比如这道西红柿鸡蛋菠菜面,一直深受我家若兰的喜爱。翠绿的面条,红艳艳的西红柿,金黄的鸡蛋,光看着这颜色,就很有食欲呢。
妙招2:善用诱人的味道
说完了“色”,再来说“味”。味道除了“咸”,还有酸甜苦辣鲜,即使不放盐,也可以做出多种滋味的美食。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天然的调味食材,利用这些食物本身的味道,也能做出宝宝喜欢的好味辅食。比如:
红(紫)薯、胡萝卜、南瓜有淡淡的甜味,可以加在米糊、粥、软饭里;西红柿,自带天然酸味,容易提味,可以加在碎面、粥、炒饭、面片、疙瘩汤里;香油具有挥发性的香味,加入辅食中具有去腥的效果,有的宝宝不喜欢鸡蛋的腥味,在蛋羹中加入几滴香油就可以掩盖腥味;鲜味主要来源于游离氨基酸和核苷酸,而后者主要来源于各种肉汤和菌菇类汤,可以将肉汤代替水制作各类面、饭。
我家若兰能吃辅食后,我经常给她煮粥,但我发现白粥她越来越不爱吃。也是,大人对没滋味的也不爱吃啊!怎么办呢?还是想想办法吧!家中有几块红薯,再次煮粥时,我切了红薯在里面,软糯的红薯粥,让若兰胃口大开,她吃下半碗呢!以后我又用南瓜之类的做粥,若兰也很爱吃。后来,我还把奶酪片放进粥里,这样各种口味的粥宝宝都能吃到啦!
另外,甜甜的水果也是可以用来调味。香浓的松饼配上切好的黄桃果肉趁热吃,又香又甜,瞬间变成一道小甜点,做早餐,做点心,宝宝都会很爱吃。
还有像芝麻酱之类不含盐的调味料,可以让宝宝的辅食味道变得香浓起来,很合小宝宝的胃口。就连宝宝的奶粉,也可以用来帮助我们给宝宝辅食调味道,做出奶香味十足的美味。
妙招3:增加丰富的口感
宝宝对于口感的要求可能超乎很多家长的想象。除了泥糊状食物,变换一些食物质地,容易让宝宝接受。
溶豆、泡芙这两种小零食入口即化,口感特殊。在家自制可以避免过多的添加剂,还可增加蛋、奶等食物的摄入,特别适合不爱吃蛋或奶的宝宝。宝宝在用小手不停抓取零食的同时,也是一种特别好的精细运动的锻炼。
鸡蛋羹是宝宝食谱中的常见一项,而且鸡蛋是比较适合人体营养需要的优质蛋白,鸡蛋中的铁和磷脂也非常丰富,做成蛋羹后滑嫩香软,比较适合婴儿的口感需要。
如果宝宝经常吃那种只有鸡蛋的传统鸡蛋羹,再美味的鸡蛋羹也会吃腻的,聪明的妈妈不妨给传统蛋羹增加一点配料,味道就大不同了!
疙瘩汤类似碎面,但颗粒要略大于碎面,口感顺滑,用牙龈研磨即可,特别适合处在出牙前期牙龈不适期间的宝宝,能缓解宝宝的不适,还能帮助锻炼牙龈,利于出牙。
饭团来源于寿司,饭团和寿司一个味道,添加的食材也是丰富多样,既有营养孩子还爱吃,做法也简单。
饭团里可以混入米饭、肉末、碎菜、海苔碎,搭配几种食材颜色丰富。可以做得小小的,一口量的饭团。一口吃进嘴里,适合宝宝用牙龈咀嚼,锻炼咀嚼能力。
松饼、馒头、发糕经过发酵后,口感同时具备松软和韧性,宝宝咬断纤维的同时牙龈可以研磨咀嚼,适合牙龈不适期。
发酵面食可以降低面粉中的植酸含量(干扰钙、铁吸收),提高宝宝对食物中矿物质的利用率,同时增加维生素B族含量,营养顿时提高了一个档次。
妙招4:变化奇妙的形状
孩子不爱吃饭,妈妈们就要多花点心思,变着“花样”吸引宝宝的注意力,勾起宝宝的食欲。宝宝大都喜欢那些造型可爱、富有童趣的食物。形象化的食物更容易召唤宝宝的食欲,增加进食时候的乐趣。
在我们老家,早些年是有做“花馍”的习俗的,比如:过年的时候,主妇们就会制作各种花朵(荷花、菊花、柿子花、石榴花等)或者动物(小鸟、青蛙、小狗、小猪、金鱼等)造型的花馍。
现在年轻一辈的基本上没有学会做手工花馍的手艺。不过,这也难不倒年轻的妈妈们。现在各种造型的模具很容易买到,只要把面团塞进模具里,轻轻一扣,什么样的造型都可以轻松呈现。
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模具让食材变化形态来为宝宝制作造型别致的美食。运用这些模具制作软饼、饭团等,在吃饭过程中可以极大地引起宝宝对食物的好奇心,特别适合对吃东西没有兴趣的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