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这4种行为,是缺少“安全感”的表现,家长别不当回事

原标题:孩子的这4种行为,是缺少“安全感”的表现,家长别不当回事

安全感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基础,有安全感的孩子才能有自信和自尊,才能与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际关系,积极挖掘自身的潜能。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安全感是孩子心灵成长的重要基石,是孩子适应与融入社会,充满信心地生活与学习的前提条件。所以,现在的父母都很重视孩子的安全感。

之前若兰妈咪发过一篇文章,和大家分享了什么是安全感,孩子的安全感来源于哪里,以及如何为孩子建立充足的安全感(详情点击阅读:爱孩子从给足“安全感”开始!家长4招帮孩子建立充足的安全感)。这篇文章,若兰妈咪将和大家一起探讨孩子缺少“安全感”有哪些行为表现。

对于孩子的“安全感”,父母们容易陷入两个误区:有的家长因为“太重视”了,反而陷入了焦虑当中,孩子稍微有个风吹草动,就开始担心孩子是不是缺少“安全感”了。与此相反,有的家长又会觉得早些年没听说孩子的“安全感”这个概念的时候,大家不也好好的吗?养娃不能太“矫情”。

那么,父母能不能从孩子平时的表现来观察孩子是否缺乏安全感呢?一般来说,如果孩子缺乏安全感,会有以下4方面的表现,父母及时发现,对孩子越有好处。

超级“黏妈”,看不见妈妈就哭闹不止

很多宝妈都会抱怨自家孩子“超级粘人”,自己洗澡、上厕所都像在“打游击战”,孩子一看不到妈妈就大哭大闹,而且谁哄都没用!

儿童的“安全依恋”感建立于一岁半前,从孩子一出生,养育者(这个人基本上都是妈妈)就会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这种“有求必应”的状态一直持续,就会使孩子对养育者形成基本的信任感。所以,在一个家庭里,妈妈是最能够给孩子安全感的角色,孩子“黏妈”,这是正常的表现。

但是,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他会意识到自己和妈妈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也会有“自己玩一会儿”或者“和其他人玩一会儿”的需求。这时候,安全感比较充足的孩子,能够淡然接受和妈妈之间的分离,因为他知道这种分开是暂时的,妈妈还会回来的。

伯林厄姆.弗洛伊德说过:“越黏人的孩子,越在内心深处相信:分离是会反复上演的。”正是出于对安全感的需要,孩子才会想着时刻黏着妈妈。对于孩子来说,妈妈就是他的安全堡垒,可以为他遮风挡雨,来面对外面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所以,安全感不足的孩子,无法接受和妈妈之间短暂的分离(哪怕只是几分钟),一旦看不到妈妈,就害怕自己被“抛弃”了,妈妈“不要”他了。

对过于黏妈妈的孩子,首先妈妈应保持一颗平和的心,当孩子黏着你时,不要把孩子推开,也不要赶紧躲得远远的,因为这样会给孩子带来不安全感。

其次,妈妈要时常告诉孩子:“妈妈是爱你的,妈妈不会抛弃你。”千万别拿“妈妈不要你了”或者“真想把你塞回肚子里去”这些话来逗孩子或吓唬孩子,这些话只会让孩子的安全感更加流失。

如果发现,宝宝突然变得黏人起来,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他不懂事,而是一些生活上的变化,让他与妈妈亲密的时间变少了,宝宝还小,理解不了这种变化,就会争取一切时间缠着你,想知道你是不是还爱他。

对待突然变得很黏人的宝宝,家长要多理解宝宝的这种心理,平时要多给予他关注和支持。妈妈们要好好利用跟宝宝在一起的时间,如晚上下班回来后,给宝宝讲故事书、一起玩游戏等等,保持一颗童心,跟他打成一片,还可以跟他一起聊聊白天他在家时做的一些事情,让他知道你很关心他、很爱他。

把妈妈当陌生人,对妈妈完全“没感觉”

太过“黏人”的孩子会让妈妈“头疼”,而对于冷漠、完全不粘人的孩子,家长也要警惕,不能认为这样的孩子乖,让大人没负担,就认为是好的。

关于安全感,我们有个最大的误解:黏人意味着缺乏安全感,那些看起来很独立的孩子才是有安全感的人。但事实可能刚好相反, 缺乏情感互动的独立是安全感缺失的表现,那些总黏妈妈的孩子反而可能安全感爆棚。

0~3岁,尤其是1岁半至3岁之间,是培养孩子的依恋关系的敏感期。如果一个孩子在3岁前,没有与妈妈形成健康的亲密关系,则不能很好地建立起自身的安全感,从而出现完全不能分离或过于分离两种病态的依恋关系。

孩子与母亲的亲近是与生俱来的,这也是亲子间伟大感情的体现。但是,有的妈妈因为各种原因(不知道怎么带孩子,嫌带孩子累),很少和孩子亲近,无视孩子对母爱的渴望。久而久之,孩子在心里就会认为“妈妈根本不爱我”。于是,他会回避自己对妈妈的情感,表现出漠然的状态。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也会对别人充满不信任,很难建立亲密关系,也不相信别人会爱自己。

面对这样的孩子,妈妈一定要重视起来,给予更多的肢体爱抚,让孩子感受到妈妈对他的爱,并做到与孩子多交流,让他能在妈妈面前说出自己的心声。

异常“乖巧”,小小年纪就懂得看人脸色行事

很多宝妈最不愿意听到老人说“你不在家的时候,孩子可乖了,可好带了”。因为这话很容易让人觉得,老人这是故意贬低宝妈,说宝妈“不会带孩子”,说“带孩子很辛苦”都是虚张声势。其实,很多时候,老人不过是说了一句大实话。

有小孩的家庭,大概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小孩见到娘,无事哭三场。很多孩子都会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其他人面前表现的特别乖巧懂事,只要妈妈一现身,一准撒泼哭闹。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爷爷奶奶面前,孩子难免生疏(安全感不足),不敢哭闹,怕自己“不乖”会惹恼了爷爷奶奶,只有在妈妈面前,他才能表现出真正的自己(妈妈才是最爱自己的人,她会无条件接受自己的任何行为)。

很多中国的孩子,都是在打压教育下成长起来的。父母过于严苛,孩子做错一点小事都很容易招致语言上的训斥或者神情、目光中流露出的责怪与愤怒。于是,这些孩子打小就开始了看父母眼色、小心翼翼的生活:平时不敢瞎胡闹,尽量不给家长惹麻烦,尽力不提要求,总是为家长着想。如果看到父母不高兴,就会立刻怀疑自己“是不是做错什么事了?”,于是表现的特别乖、特别懂事,想办法让逗父母开心。

他们害怕如果不去迎合父母的需求和期待,就不被爱,甚至被抛弃,所有的乖巧、懂事的背后是深深的恐惧,心理缺乏安全感。

见人就害羞,不敢与人交往,总是独来独往

我们可以看到身边的小朋友,有的很开朗,落落大方的,而有的却碰到人的时候就躲在妈妈身后,不敢看人,跟人打招呼、做自我介绍时紧张到结巴,甚至不敢说话,也不敢和同龄的小朋友一起玩耍,总是一个人躲在角落里。

两岁以下的孩子“认生”是很正常的,这一阶段的孩子本就该很黏人。三岁左右的孩子应该已经具备和同龄人交流、参与集体生活的能力了。但如果孩子都三、四岁了,还是很黏着家长,不敢接触其他人,那就要提高警惕了,这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因为缺乏安全感,所以容易感到害怕、紧张,不敢与人接触,变得很不自信,害怕被拒绝。

作为家长,要注意给孩子提供充足的安全感,尝试着让孩子走出去、接触陌生人,让孩子敢于与他人交流,这样才能够使得孩子更独立,情商更高,拥抱更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