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对待孩子的兴趣,做好这5点,帮他找到最佳才能区


“爸爸,我想去学击剑!”“乖儿子,学钢琴吧,像郎朗一样多棒啊。”当孩子的自身特长展现在父母面前的时候,往往得不到父母的重视和培养,因为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孩子们身上,或者是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寄予孩子来实现。这样不但容易扼杀孩子的自身优势,还会激发起孩子的逆反情绪。其实,家长应该做的,是尊重孩子的特长,再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因势利导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孩子与家长的PK:

第一天:

“妈妈,我想去美术班。”

“不行,画画有什么好的!”

“我喜欢画画。”

“宝宝乖,咱们还是学数学,以后当个科学家。”

第二天:

“妈妈,我不想去数学班了。”

“为什么不去啊,你看你的成绩都差成什么样了还不去。”

“可是我不喜欢数学。”

“不行,一定要去!”

英国的大教育家斯宾塞认为,错误并不在于孩子的兴趣,而在于家长能否进行正确的引导,引导他从中去获得新的知识、方法和对孩子有益的习惯。兴趣是左思学习的促进剂,可令人遗憾的是,现在虽然很多父母知道培养孩子兴趣的重要性,却常常会指责孩子的一些在他们看来“没有用”的兴趣。他们企图按照既定的模式去设计孩子的未来,保留一些“有用”的兴趣,同时剔除一些“没用”的兴趣,这样的做法让孩子实在苦不堪言。

那些一心想让孩子实现自己愿望的现代父母们即使培养出了所谓精英,只怕因为孩子自己的兴趣被埋没也不会过得快乐了。

作为一个望子成龙的家长,我们应该注意以下这几点:

首先,不要把自己的喜好强加在孩子的身上。孩子不是你的私有财产,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他知道真正适合自己的是什么,他们完全能够明确自己将来的方向。例如,孩子如果对医学感兴趣,就不要逼迫他学文学;孩子如果以后想成为实践性强的技术人才,就不要非让他埋头苦读学习书本知识,用他来完成你的大学梦。

其次,每个孩子身上蕴藏着有巨大的潜能,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尝试着干一件事时,会尽力去做好,做成功。孩子在自主奋斗的过程中,才华和潜能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每一个孩子都能获得成功,关键在于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最佳才能区。只有找到了自己的最佳才能区,孩子才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即使在平凡的服务行业中,他们也照样能成就自己,如饮食行业中的名厨、美容美发中的名师、服装行业中高级服装设计师等。他们也并不一定都出自名牌大学,往往都是自学成才。他们都以自身成才的成长经历表明:求学的道路越来越多,千军万马走独木桥已逐渐成为历史。

最后,给孩子适度的空间,不要用自己的喜好来扼杀孩子的新思想。孩子对兴趣的萌发,往往开始只是一种不太明显的想法,这个时候如果家长不加以引导和培养,反而阻挠孩子朝着自己喜爱的方向去发展,往往容易扼杀孩子的思想。

给父母的建议:正确对待孩子的兴趣

鲁班小时候天资聪颖,他的父亲十分高兴,想让他好好读书,以后成为有用之才,不要像自己做个木匠。但是鲁班却对父亲说:“我不喜欢读书,我喜欢做木匠。”这要放到现在,估计家长早就把孩子一顿臭骂了,但是鲁班的父亲并没有这样做。父亲听到孩子这样说,没有打骂他,而是细心开导并把他送到了学堂。但是鲁班还是不能好好学习,于是父亲只好听从老师的建议让鲁班学习木活。若干年后,鲁班果然不负众望,发明了锯子和伞等工具,成为一代宗师。

其实,你的孩子说不定也可以成为下一个鲁班,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要让孩子做他喜欢的事情,而不是做你喜欢的事情。每个人的路都只能由自己去走,谁也代替不了,父母也不例外。

“我小时候家里穷,没钱学音乐,现在我有钱了,一定要让孩子去学。”

“我那会儿没有机会上大学,以后一定要让孩子上。”

“我以前特别想当个舞蹈家,以后一定要让孩子实现我的愿望。”

你一定也有过这样的想法!其实父母有这样的想法并不奇怪,毕竟孩子是我们的心灵寄托,承载了我们太多的期盼,所以我们总是想把最好的东西给他们,以及我们自己的愿望。 但是人各有各自的兴趣与喜好,不能勉强,也不应勉强。千百年来,在这方面,我国有许多古训。通俗的如人们常说的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就是说有的人喜欢吃萝卜,有的人喜欢吃白菜,彼此不要勉强。文雅一点的古训是:“人各有志。”对于大人,这一点大家都认识得比较明确;但是对于孩子,有的人,也就是说有的父母在这一点上认识就模糊了。

其实,要做到正确对待孩子的兴趣也不是件难事,下面这几点也许可以帮助家长:

1当孩子对某种事物表现出兴趣时,不能简单地因为自己认为“没用”而指责、否定他,给孩子说话的权利。

2利用这种兴趣可能给他带来的快乐专注,从而使他获得与这一兴趣相关的知识。

3父母应更多地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要以自己的经验去认识和解决孩子的问题,学会换位思考。

4要知道强扭的瓜不甜,尊重孩子自己选择的爱好,不要强加干预。

5纠正自己的态度,客观地去看待孩子的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