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小儿子彼得深得父亲喜爱,他也很喜欢父亲,小时候,他总喜欢粘着父亲,跟随父亲出入各种商务场合。经常看到父亲与人谈生意,慢慢的小彼得注意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巴菲特在与人谈生意时,并不总是努力说服别人。有时候不过谈了三言两语,他就调转话题谈别的去了。彼得觉得难以理解,他问巴菲特:“明明是来谈生意的,为什么又如此漫不经心呢?”巴菲特回答:“因为他发觉对方没有合作的诚意,多说无益。”
彼得很吃惊,在他看来,对方言辞诚恳,不像没有诚意的样子。巴菲特告诉小儿子,对方是不是有诚意,并不是几句客套话就能体现的。原来,巴菲特与人洽谈业务之前,从来不打无准备之仗,他会从实际出发,详细分析对方心理,预估谈判的胜算。在实际谈业务的时候,他更会仔细观察谈话者的行为举止,判断其真实想法。人,是最擅长说谎的动物,与其迷信人的舌头,不如关注一些细节更能窥知其内心想法。
头是人体的一个重要部分,情急之下“顾头不顾尾”的本能反应也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所以,要了解一个人,可以从“头”开始,获得对方的信息。
一般人们认为,点头表达积极肯定的意思,摇头表示消极否定的意思。不过,在不同的情况和背景下,它们所包含的意思,是有所不同的。
点头的动作表示的意思有“我在表示赞赏”,“我同意”等。例如,在举行会议时,某人发言的过程中,一旁的领导时而点头,就表示一种赞美。
点头的频率不同,意思有所差异。例如,在聆听对方讲话的时候,人们缓慢地点头表示对内容感兴趣,或者认为言论很有道理;而频繁急速地点头,则可能是人们感到不耐烦了,想让你认为他已经完全接受你的观点,可以结束话题了。
摇头是最常见的否定姿势,与点头一样,摇头的含义也是非常广泛的。
摇头的姿势,可以追溯到人们婴幼儿时代,当母亲给孩子哺乳的时候,如果孩子吃饱了,就会躲开母亲的乳房,即使母亲将身体向前倾斜,他们也不会再感兴趣,而是左右轻轻摆头。这表示,孩子拒绝哺乳了。所以,摇头的动作似乎是人们在出生时就会了。随着人们的成长,它也演变成了拒绝和不赞同的信号。此外,有时人们会用它表示无奈。例如,当某位病人因抢救无效而去世时,做手术的医生会一边摇头一边走出手术室,面对等待的家属表明“已经无能为力了”。虽然医生没有说什么,但是家属立刻就明白了其中的含义。
在另一些情况下,摇头则表示不可思议、惊讶的意思,例如,北京奥运会开幕时,面对鸟巢的精妙设计,很多外国人张大了嘴,做出摇头的姿势,表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表达了对鸟巢设计的惊叹和赞许。
人类的面部是最富表现力的部位,它能表达复杂的信息,如愉快、冷漠、惊奇、诱惑、恐惧、愤怒、悲伤、厌恶、轻蔑、迷惑不解、刚毅果断等。因此,表情能够清晰和直接地表达出人们的内心想法。仔细观察一个人的表情,我们就可以获悉他的心理活动。
观察表情变化时间的长短是一种辨别情绪的方法。每个表情都有起始时间(表情开始时所花的时间)、表情停顿的时间和消逝时间(表情消失时所花的时间)。通常,表情的起始时间和消逝时间难以找到固定的标准,例如,一个惊讶的表情如果是真的,那么它完成的时间可能不到1秒钟。所以,判断一个表情持续的时间更容易一些。因为通常自然的表情,并不会那么短暂,有的甚至能持续4~5秒钟。不过,超过了10秒钟的表情(除了那些感情极其强烈的情绪感受),就不一定是真实的表现了,因为人类脸上的面部神经非常发达,即使是情绪非常激动,也难以维持很久。要判断一个人情绪真假,从细微的表情中就能发现痕迹,但这需要人们进行细微地观察。
通常,人的面部颜色会随着内心的转变而变化,因为面部的肤色变化是由自主神经系统造成的,是难以控制和掩饰的。在生活中,面部颜色变化常见是变红或者变白。当一个人的脸变红时,说明他内心非常害羞、羞愧或尴尬。人在极度愤怒时,面颊颜色会瞬时转为通红。人在痛苦、压力、惊骇、恐惧等情形下,面色则会发白。
在面对面的交流中,眼睛对把握对方心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眼睛是人与人沟通中最清楚、最明显的信号,它能将众多复杂的信息通过注视传递出去。
利用眼睛来观察人的心理,是人类文明进程的一大发现。早在古代,孟子就曾说过:“观其眸子,人焉廋哉!”想要观察一个人,就要从观察他的眼睛开始。因为一个人的想法常常会从眼神中流露出来,天真无邪的孩子,目光清澈明亮,而心怀不轨的人则眼睛混浊不正。所以,世人常将眼睛比做心灵之窗,是交往中被观察的焦点。
人们在吃惊或有所防备的时候,会把眼睛睁得特别大,再加上一些面部表情,例如,眉毛会抬起,嘴巴张开。在你看到这些特征后,就可以肯定,这个人正在震惊中。若你与某人谈话,他眯起双眼,皱起前额,并不住地对你进行打量,那么表示他正在怀疑你说的话。他希望用眼睛的审视在你身上找到蛛丝马迹,以肯定自己的判断。由于它主要表达一种不确定、不认可的态度,所以经常出现在某人对某个决定没有把握的时候。当某个人直接盯着另一个人,他的上下眼皮很紧张,眼睛眯成一条缝。同时一般会伴着咬牙和攥拳的动作。这是他用以宣泄内心的感受,甚至达到吓唬对方,或威胁对方的目的。一个人内心恐惧时,眼睛会直愣愣地大睁着,好像要把那迫近的危险的最细微的动作都看个一清二楚。这种状态下,发出动作者的下眼皮很紧张,同吃惊的情绪不同的是,感到恐惧的人的面部表情很不一样,他们的眉毛抬起并锁在一起,呈水平形态。
人类从原始社会就开始用手制造和使用工具,在新事物、新思想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为了沟通和交流,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学会了利用手来辅助。因为很多人发现仅仅依靠嘴进行交流显得力不从心,所以社会交往中,手势已经成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同时,这些手势除了表面的含义外,还隐含了其他的意思。
在交谈时,人们双手总是置于身前,并且伴有一定的手部动作。它们对语言起着说明和补充的作用,甚至可以发挥独立表达意思的作用。几乎任何日常活动都离不开手势,行为学家曾形象地比喻说:“手势是人的第二张唇舌。”人们的种种心理通过千姿百态的手势体现出来,有时手势甚至比语言更能传达说话者的心思。
姿势反映出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站姿也是如此。即使是站立这种简单的动作,也能观察出一个人的内心。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拍摄了大量影像资料,经过反复研究分析,证明通过观察人们不同的站立动作,能捕捉到丰富的信息。
标准立正的站姿是较为正式的姿势,两脚并拢,自然站立,不表达任何去留的倾向,但多展现服从的心理。例如,学校的学生在跟老师说话时,公司的下级跟上级汇报工作时,常采用这个姿势。经常使用此类站姿的人,性格一般比较温和,不容易对他人说“不”。在工作中,他们踏实但缺乏开拓和创新精神。每当开会时,他们还会利用同样的姿势表示“不置可否”。他们容易满足,不争强好胜,只是在感情上有些急躁。
站立时弯腰驼背的样子,说明这个人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他们大多缺乏自信,有自我防卫、封闭、消极的性格倾向,或者说他们想逃避某种境况或者整个生活,不想承担某种风险和责任。这也就暗示着他们的心理上正处于弱势,具有不安或者自我抑制的特点。
双腿交叉的站姿是指人们在站立时,双腿交叉,有的人会同时交叉双臂。这是大多数人在身处陌生的环境时下意识的一种反应。所以,发出动作者有些拘谨。另外,较熟悉的朋友谈话时,若有人以这种姿势站立,也暴露了他的拘束心理,或说是一种缺乏自信心的表现。经常使用这种动作的人,表明了他拘谨,保守,缺乏自信,不喜欢展现自己的性格特征。
类似细节,人的身上还能找到很多。人的身体是一个奇妙的信号发射台,每一个动作都构成丰富多彩的身体语言。巴菲特告诉彼得,身体语言也是人类与外界沟通的一种途径,它反映出一个人的心理动向。一些社会经验丰富的人,无论是否有相关知识,都会在无意中应用到这类观察法,譬如巴菲特自己。所以这些人看起来格外神奇,往往能不发一言,就能看透对方内心的秘密。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亦能预知成败。生意场上,尔虞我诈,一分真言掺和着三分假话。如何练就一双识就真言的慧眼?前期对对手的了解,结合过招时对细节的关注,都能帮助你揣摩出几分对手的真正意图。
当我们在谈判桌上与对手鏖战时,不要忽视他们举手投足见的小细节。在很多时候,身体语言往往比他们亲口说出的语句更为真实——因为人们往往会处心积虑、遣词造句编造谎言,却很难掩饰下意识的小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