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陆小平;编辑:徐无鬼
灌制豆腐肠,是豆腐的另一种绝妙吃法。
打小,豆腐肠就一直是我的最爱。当一盘切成片状、热气腾腾的豆腐肠端上桌来,我立即会被它香嫩、酥软的独特风味所吸引,其他肉类尽皆失色。为此,我常拿自己打趣:有豆腐肠不吃肉!
那时,每到深秋季节,天气转凉,我就开始盘算起家里和亲友什么时候杀年猪,因为杀过猪以后,就有可能吃上豆腐肠了。如今家里有了冰箱,年初就把适量的豆腐肠储藏好,一年四季都能享用。
豆腐肠
豆腐肠是用新鲜猪大肠、白豆腐、猪血、五花肉等原料制作而成的一种特色食品,主产于滇西地区。过去,豆腐肠都是自制自食,从不参与市场流通,部分馈赠亲朋。后来,一些本土饭店纷纷自制销售,丰富店内菜肴特色。但由于难以大量长期保存,便只在冬春两季才有。豆腐肠在我故乡永平县村村寨寨均属传统食品,由彝族先祖发明,后在汉人中广为流传,并形成各自的特色。
永平境内除回族以外的各族群众,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宰年猪的习俗,等男人们把猪杀好后,灌豆腐肠便成为妇女们当天的一项繁忙而重要的工作。她们先把猪大肠放入温水盆里,两人合作翻出肠壁,再加入包谷面或用菜叶反复搓洗,待用温水洗净后再翻回去备用。然后将自制的白豆腐放进大盆内捏碎,加入猪血和五花肉片,放适量的盐、姜末、茴香面、草果面、花椒面等搅拌均匀。彝族人灌制豆腐肠时,通常还要加入糯米饭和麦面,因为这样做出来的成品更为香糯,完全符合他们从父母那里继承下来的口味。汉人制作的则显得清淡一些,省却了这两味原料。
灌填原料时,一定要注意力度——灌得太松不成形,且受空气“捣鬼”食材容易变质,而过紧的话肠壁又会爆裂。所以当灌肠内进入了一些气体时,还要用绣花针在肠壁上刺孔排气才行。
豆腐肠灌好后,把开口这端也扎紧,便可将其整条分段弯曲成月牙状绑捆在竹竿或椽子上,然后挂在通风的房檐下。这时要注意,不能让它晒到太阳,晒后容易发酸,自然挂晾一月左右,待其外表的颜色由粉红变黑,才算大功告成。吃的时候,按需分段割下洗净,放入锅中煮熟,取出切片即可装盘。如果是将其洗净后直接切片,置入锅内油煎或蒸焖,味道更好。若与其他蔬菜共煮,同样满锅喷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