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友谊才算好?白居易这首诗,是我见过最完美的回答

2020-04-23     庆余

众所周知,友谊是人类最重要,也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在古典诗词中,就有不少歌颂友谊的经典作品。它们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从日常聊天,到寻访同游,再到惜别悼亡。诸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无一不触动天下有情人的心弦。

那什么样的友谊才算好呢?我想每个人心里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一个答案。而本文向大家分享的这首《梦微之》,它所反映的唐代诗人白居易至死不渝的友谊观,却是我见过最完美的回答。尽管至死不渝常常被用来形容爱情,但好的友谊,无疑最需要的也是至死不渝。毕竟人一生的好友不在于多,而在于彼此能够真诚相待,直到人生的尽头。

贞元十七年(801),白居易与元稹在长安相遇,两人便为对方的文采而折服,加上政见又相同,就结为终身好友。开成五年(840),白居易大病初愈,以六十九岁高龄,写下了这首《梦微之》,以表达对好友的思念。最为铭心刻骨的是,当时元稹已经离世了九年。单从这点来看,便可以说白居易完美诠释了什么叫至死不渝的友谊。

《梦微之》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草树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那白居易是如何表达对好友思念的呢?首先,我们来看诗的首联“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即昨夜我梦见与你携手同游,早晨醒来却被泪水打湿了绢帕,也无心擦拭。我们说白居易在梦中,无论与好友同游是多么的美好,但现实是白居易已经白了头,好友更是斯人已逝。所以白居易的梦是痛彻心扉、催人泪下的。

颔联“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草树八回秋”,即我已经生了三次大病,看着长安城的草木生长了八回。白居易这两句主要是以三国时刘桢卧病漳浦自比,说明自己身体多病,见刘桢《赠五官中郎将四首》其二载:“余婴沉痼疾,窜身淸漳滨”。至于看长安的草木生长,则是为了说明自好友去世后,白居易是年年都会悲痛,都会思念。

颈联“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是白居易与元稹至死不渝的友谊的体现。它的意思是说,你九泉之下的尸骨化早已经化成泥沙,我却还满头白发寄住在人间。虽然说这两句诗在字面、形式上看似浅显,但是情意、内涵却尤其深厚。可谓如泣如诉,催人泪下。想到白居易能够在时隔九年后依然能够说出这番话,可见他的这份思友之情弥足珍贵。

尾联“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即阿卫、韩郎已经先后去世,阴间昏暗也不知你知不知晓?这里的“阿卫”指元稹的小儿子,“韩郎”指元稹的爱婿,说明白居易在元稹死后,是十分关切他的家人的。所以当他们离去后,便想要告知阴间的元稹知晓。但是阴阳相隔,白居易注定是徒劳。不过其对元稹至死不渝的友情却是真切、罕见、动人。

综上所述,白居易的这首诗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与在九泉之下的亡友进行阴阳两界的对话,所表达的便是白居易作为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之切,也流露了白居易对现实不幸的感伤和惆怅。“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好的友谊就应该要至死不渝。最后,你觉得好的友谊应该是什么样呢?欢迎大家交流讨论。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wQEupnEBiuFnsJQVHVh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