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很悲苦的一首词,写尽人生坎坷,千年来打动了无数人

2020-04-04     庆余

纵观我国古代诗词史,由于封建社会的特殊性,虽然绝大多数作品都出自男人之手,但是也存在着少数才华横溢的女子,她们创作的诗词相比较男人来说毫不逊色。如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她不仅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还有着“千古第一才女”的称号。甚至于是“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见王灼《碧鸡漫志》。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武陵春·春晚》,便是才女李清照的一首代表作。对于李清照的这首词,相信大家并不陌生。毕竟词中一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可谓是出自肺腑,感人至深。那么问题来了,李清照为何会有如此深沉哀婉的慨叹呢?这就要从此词的创作背景开始说起。据黄盛璋先生《李清照事迹考辨》:“词意写的是暮春三月景象,当作于绍兴五年三月”。

绍兴五年,也就是公元1135年,当时李清照正因金兵进犯而避难浙江金华。而同一时期,李清照的丈夫不幸病故,家中所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所以李清照这次是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漂泊流离,可谓是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其处境的凄惨,内心的悲苦可想而知。概括来说,李清照便是因为家国之痛,身世之悲而写下这首平生悲苦之作。


《武陵春·春晚》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首先,词的开篇“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即风雨停歇,枝头的花已落尽,独有沾花的尘土散发着微微的香气。日色已高,我却没有丝毫梳洗打扮的兴趣。很显然,李清照一开始就描绘了晚春的凄惨场面,虽然是有尘香,但现实却是花片纷飞,落红如雨,春光被一扫而空。因此李清照便有了伤春之情,所以才会对本来热爱的梳洗打扮也没了兴趣。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即李清照通过春去夏来、花开花谢的自然变化,感悟到了一种极为广泛的、剧烈的、重大的变化,也就是她所遭遇到的家国之痛,身世之悲。这让李清照深感个人在巨大变化之中的渺小,一时间是无穷的事情、无尽的痛苦接踵而至。所以李清照才以“事事休”概括,以及不知从何说起,因为眼泪早已经直流了。

下片起始“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即我听人说双溪的春色还不错,不如我就去那里划划船,散散心吧。很显然,李清照是为了排遣心中的忧愁和悲苦,才想到了泛轻舟。但此时的李清照,早已经没了当年“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那样的情怀。所以便自然有了后面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即只是我担心双溪那叶单薄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言外之意就是说李清照心中忧愁实在太大、太深了,不是简单的一次泛舟就能够排遣掉的。这两句历来被称赞为写愁的名句,因为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是以愁之多比水之多;秦观《江城子》:“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只是将愁物质化,可随水流动。

而李清照这里愁竟有了重量,不仅可以随水流动,还可以用船来载。可见其表现手法的高超。整首词到这里也就戛然而止,但词人内心深处的忧愁和悲苦显然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的心中,因为它有着清晰的重量。所以说李清照很悲苦的一首词,写尽人生坎坷,千年来打动了无数人。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eIe4R3EBrZ4kL1ViGUD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