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迭代时代,看《精进2》带我们如何实现高效学习,低调成长

2019-10-14     语非年

人生三个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精进2》就是看山不是山的指导说明书。

尤其开篇那个小孩子的故事一语点醒梦中人。因为我们的思想都固化了,认为杯子就是用来喝水,灯就是用来照明。

但其实它们还有其他用处!

从《精进1》到《精进2》作者不断在思维跃迁着,也带着我们挖掘更底层的能力,实现更非凡的成就。

书中,主要围绕“视角、层次、组合、限制、进化、迁移、循环、完美”等八个关键词层层展开,不断扩大我们的认知半径。但本文今天只剖析其中的三点,就足以受用一生!

1.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 真正的发现之旅并不是找到新的风景,而是寻得新的眼睛”——法国作家普鲁斯特

看到这句话,想到经常说的一句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得眼睛。我们周围有趣的事情很多,但由于思维固化缺少了发现它的能力和热情,故而觉得无聊、毫无兴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人眼里会有不一样的表现;有时候,即使在同一个人的眼里,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也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观察,不同的视角能够看到不同的信息,多元的视角就意味着多元的启发。

然而多视角切换的能力却并不是我们大多数人都具有的,甚至很多人都还没有培养起这样的意识。

于是,在这样日复一日的庸常生活中,我们观看事物的方式就越来越固定,毕竟这样最简单、最省力,也最符合头脑中预设的“省力原则”。而这样的后果,就是我们越来越懒惰,得过且过。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作者在书中提到了:《纽约客》封面设计师斯托弗·尼曼闲暇时会经常利用日常事物来做创意,他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把熟悉的东西“陌生化”:

先随便挑选一个常见的物品,然后一直盯着它看,直到某个奇怪的角度让自己灵光一现,接着简单画上几笔,给它赋予新的含义。

他说这是一种考验观察力的练习,最大的挑战就是从物品的实际功能中解放出来。

为此,作者也在文中用我们生活中最为常见的铅笔来做例子,并从四个方面向我们详细地阐释了如何利用日常物品去锻炼我们的多视角切换能力。

这四个方面是:

• 材质

• 造型

• 装饰

• 工艺

对于日常所见的器物,我们都可以用这几个不同的视角去观察和分析,同时也能拓展到其他有形或无形之物。

因此,当我们用一种固定的视角去看待问题的时候,我们是无法求解问题的根本原因。当我们被一个问题困住的时候,一定要想想还有什么角度是我们还没有想到的,还没有尝试的,然后可能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2.打破惯性,理解限制并在限制中发现更多的可能性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给自己的职业、收入、居所等多个方面设制限定。把自己限定成一个能力普通的人,不敢尝试超出自己认定的能力以外的事。就好比给自己打造了一个无形的玻璃罩,永远在里面停滞不前。而真正改变命运的,并不是我们的机遇,而是我们给自己限制的态度与空间。

限制会缩小选择的范围,让我们难受,却也能够让我们去思考那些隐藏在限制背后的信息,去创造新的可能性来解决问题。

所以作者为我们分享了一个关于便利贴的故事:

把限制当作解决问题的线索

3M公司有一个研究强力胶水的科研小组,有个组员叫西佛博士。西佛博士喜欢尝试各种不同的配比,结果弄出了一个黏性很弱的胶水。

他所在的小组的科研目的是发明强力胶水,这个弱性胶水跟研发目的完全相反,因而他的发明并没有得到上级的认可。西佛博士并没有受到打击,并坚持认为他的发明一定可以派上用场,他在公司到处宣扬自己发明的这种弱性胶水。

3M公司的另一名员工弗莱博士在教堂唱诗班唱歌,他喜欢把小纸片做标签,用以标注一些常用的歌词。但是纸片经常掉下来,让弗莱博士很是苦恼。

他想到了西佛博士发明的黏性很弱的胶水,这种胶水粘纸片刚刚好,不仅可以随时撕下来粘到别处去,还不会损坏书籍。

就这样,便利贴被发明出来了。

在我国,很早就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说法,其延伸意义就是告诉我们,要看到事情的两面性。同样一件事情,表面上看是坏的,但是从反面来看,它却是好的。这就教我们要打破思维的惯性。

正如便利贴那样,黏性弱的胶水,也许无法把东西牢牢粘住,但是它能把纸片粘住,还能撕下来反复粘,这就体现了这个看似“发明失败”的东西的价值。

打破惯性思维去理解限制,认识并学会和限制相处,学会利用好限制,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智慧。

经常有人会说,因为我没有钱,所以什么都做不了;有人会说,我的时间不够用,所以没法做自己喜欢的事。

人生不设限,因为限制之中常常蕴藏着信息,当你看到限制时,就可能是在触摸一个问题内在的矛盾,或者为这个矛盾打开了一个认识的新窗口。

3.循环的价值:用精巧的循环去设计,让才能盘旋而上

生活中,总有太多的东西被“占有而不使用”!把这些“占有而不使用”的东西,循环再设计利用,就可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作者采铜在书中讲到了:一个东西,当你得到它时,还并不完全是你的。知识没有被利用起来,就是一种浪费。

“桑基鱼塘”是一个生态农业的典范。就是在鱼塘里养鱼,鱼塘边上重桑养蚕,蚕沙喂鱼,塘泥滋养桑树。这就形成了一个利用“废物”的循环系统,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还保护了环境。

地理学家钟功甫曾经估算过,在理想状态下,一亩桑地一年约可产4000斤桑叶,这些桑叶养蚕每年可以获得320斤蚕茧,蚕沙可喂养300斤鱼。

那么我们的知识是不是也可以像“桑基鱼塘”一样循环的利用起来呢?

当然可以。

那么,如何实现知识的循环利用呢?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方法,那就是:建立一个“总索引”。

譬如:

去图书馆借书,你会发现,不管图书馆藏书有多少万册,只要图书管理员在电脑上输入关键词,就能够在几秒钟之内准确知道你要找的书在哪个书架的哪一层上。这个关键词就是这本书的索引之一。

但是,这里有两个前提,一是这本书建立了有效的索引;二是这本书被放到了正确的位置。缺少任何一项,都有可能找不到你想要的书。

同样的,我们可以对记录在笔记本或者云笔记里的所有有价值的信息,如文章、案例、日记、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灵感和创意等等,统统编入同一个索引之中。对每一条记录都列出尽可能多的关键词,并且注明来源。

如此循环这个动作,这样当你写文章需要调用某一个素材的时候,在搜索栏里输入关键词,就能够得到相同关键词下的所有笔记,再从中挑选出最适合的素材,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

划分为3个简单的步骤:

1.东西只有用起来不断循环使用,才是好的

2.留下有价值的东西,扔掉不重要的东西

3.将所有资料编入一个索引中并标注关键词和注明在存储地点

知识只有在使用的时候,能够被迅速找到并运用,形成“存放-利用-存放-利用”的循环,才不会造成浪费,知识的价值才能被体现出来。

总结:

一、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改变看问题的角度

二、打破惯性,理解限制并在限制中发现更多的可能性

三、把生活中一些“占有而不使用”的东西,舍弃不重要的,留下有价值的循环再设计利用,就可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语非年:马拉松爱好者,自律达人;文字抒写内心,跑步窥探生活,致力于身体与灵魂同时在路上,随性而不随意的一枚追风女子。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wLzF5W0BMH2_cNUgeYs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