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绝圣弃智,是道祖无为而治的普惠民生观,大同真谛!

2019-10-15   樵夫侃文化

《道德经》依序详解第015篇(第十九章)

儒家求人生,佛家求往生,道家求长生。

其实都是对精神境界的无上追求,只是各有所属,侧重不同罢了,究竟根源都是法自然,利益众生之绝学,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故佛祖有云:古之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所谓无为法,用道祖的话来说,就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回归简简单单的原始自然生活,回到上古山民时代,看山是山,以月为月,自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真是:岁月从不催人老,无忧无虑神仙家。

故上古山民,精气神全,无思虑耗损枯竭,皆年过天寿(120岁)而动作不衰!(《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记载)

世间万物皆有灵,机缘和合本混成;自古呼吸同一气,息息相通化不穷。

本章道祖所讲的内容,就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同社会,暂时只能在上古时期找到相似模板,描绘得令人心驰神往……

01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庄子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这里所说的圣人,应作圣人名号来理解,因为古时借用圣人名号,可行不齿之私,即着相也!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羽衣常带烟霞色,不染人间桃李花。对世间一切浮名浊利,早已看得云淡风轻。

绝圣,则世无圣人名号可借,民无救世主幻想可期,人人关注自身,去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才能过上安居乐业的小日子。

弃智,大智若愚,真正有智慧的人,都简单朴实,都在下着笨功夫自食其力,没有那些表面上的聪明机巧,因为聪明人多了,世间就会变得浮躁不安起来。

02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大道废,有仁义。仁义出,则社交,各自拱手作揖,嘘寒问暖,尽说好话,渐无真言。

则人浮于事,而流连于说家常言客套拉关系走后门也,盛情难却,人情难阻,仁与义,正正得负也。

便成了:一入江湖身不由己。为人情世故所牵所累,进退两难。

绝仁弃义,可以去伪存真,真正有能力的敢讲实话的肯办事实的人,就会渐渐浮出水面,忠言逆耳;而人际关系,也会回到以个体家庭为单位,重整纲常,孝慈就位。

03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圣职并,仁义行,机巧则纵横交错,利益自无法均沾,编制在一张张关系网中封闭流淌……

于是阿谀奉承,溜须拍马,投机取巧,唯利是图,潜规则之风盛行,坑蒙拐骗温床滋生也……

绝巧,则无空子可钻研,规则得立,犯规有严格机制惩处,劣币无法驱逐良币,人尽其才,善业并举。

弃利,则贪婪欲望得抑,以功为彰,以德为尊,以利他精神为准则素养,人心思齐,春风化雨,不患不均,盗贼自然消除!

04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用上面三句话来行文,仍不足以直言精要。

所以我再多说一句嘱咐你(尹喜):但看平淡无奇之处,守在简易如常之中,忘却自我的存在,脱离欲望的束缚和干扰,若能如此功行久久,这道的精髓(绝学:清静心)也就深刻的领悟到了:澄其心,遣其欲。心身无染,无忧无虑神仙家!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道祖的普惠民生观,说到底就是本章文中的四个字:少私寡欲。

少私寡欲,既是仙家炼性功法,又为自然生态取用不竭养藏之道,无忧无虑绝学精髓也!

无私则公,公则全,全则养,生生不息!

寡欲则平,平则正,正则存,能量永续!

您又怎么看呢?

见素抱朴全真趣,

少私寡欲蓄清欢。

——关注樵夫,带您遨游不一样的文化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