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淘妈
每个家庭自从有了孩子后就把大半的精力投在孩子身上了,就是希望能让孩子变得足够优秀、成功。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父母也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帜,做出了很多伤害孩子的事情。像以下这几种做法,看似是为孩子好,实则对孩子伤害很大,看看你有没有做过。
1. 打击、否定孩子
有些父母信奉“打击式”教育,对于孩子做的不到位的事情,少不了一顿批评、否定。甚至孩子已经做的很好了,家长还是习惯性地打击孩子,美其名曰“怕他骄傲,为了激励他更加努力”。其实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就能想通,你工作中出现一点差错,老板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批评。或者你已经很努力,工作做的也很好,老板却说“你这比起XX还差得远”。听到这样的话,你的感受如何?一块被钉满钉子的木板,即使把所有的钉子都拔干净,木板也已千疮百孔,再难恢复平整光滑。
家长想要通过打击的方式激励孩子,这种心理我们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你长期这样否定孩子,会给孩子带来无法想象的伤害。孩子最信任的人其实就是父母,如果连父母都觉得自己不好,孩子慢慢就会变得很自卑,自己也会觉得“我很差”。孩子这种原生的自卑,会影响一生。在我看来,温柔的鼓励比冰冷的否定要更为有力量。即使孩子表现不好,告诉他没关系,相信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会越来越好的。孩子从父母那里建立起自信,会变得越来越优秀的。
2. 总强调自己的牺牲
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就经常能听到父母这样说“要不是因为你,我怎么会这么辛苦?”“如果不是你,我现在也是行业的佼佼者。”其实父母说这样的话,无非就是希望得到孩子的理解,让孩子变得更好。只是他们没有想到,这些话对于孩子来讲有多么的沉重。孩子没有选择的权利,就被动的变成了一个亏欠者。父母的这些话,会让孩子充满愧疚感,觉得父母这样都是自己拖累的。如果父母一直在过分强调自己的付出,自己的牺牲,只会压的孩子喘不过气来。事实上,爱,从来都不是牺牲,而是本能。
3. 忽视陪伴的重要性
淘妈知道的一对夫妻,两人都是在铁路工作。孩子出生后的3个月妈妈就去上班了,孩子交给奶奶带。夫妻两每年就过年的时候回几天,平时都是给孩子买东西邮寄过去。他们觉得趁孩子小,多赚点钱,以后能给孩子提供好的生活和教育。可是他们每次回家,孩子都不和妈妈睡,就要找奶奶。到了上学的年纪,他们想要接孩子去市里上学,孩子怎么都不跟爸爸妈妈走,甚至说“你不是我妈妈”。听到这话妈妈有多伤心,可想而知。最后是奶奶陪着孩子一起去了市里的家,孩子这才正常上学了。
有多少父母和这对夫妻一样,觉得只要多赚钱,给孩子买最好的东西就够了。殊不知,对于孩子来讲,多么贵重的东西都比不上爸爸妈妈的陪伴。尤其是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更不应该缺席。一个情感富足的孩子,才能更好地爱自己。父母给孩子的陪伴和孩子,会让孩子变得温柔和强大。
4. 凡事满足孩子
有些父母觉得爱孩子就是给孩子他想要的,不管孩子提出什么要求,只要自己能做到就会无条件满足。每当孩子提出要求,家长不去考虑孩子是否真的有这样的需求,而是觉得别人有的,我家孩子也得有。哪怕父母省吃俭用,也要给孩子最好的。所以现在很多本不富裕的家庭,却养出了一个花钱大手大脚的“富二代”。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变得以自我为中心,甚至稍有不如意还会埋怨父母没有满足自己。一个“有求必被应”的孩子,缺乏独立能力,容易攀比,觉得父母为自己做的都是理所当然,不懂得感恩。这样的孩子最后也会变得自私自利,只懂索取,不懂付出、回报。
淘妈说:教育孩子也是一种修行,有智慧的父母,教出的孩子大多很优秀。相反,在教育中常做以上这些事的父母,结果往往会让你很失望。如果你也犯了以上这些错,赶紧改过来,用正确的教育成就优秀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