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淘妈
今天无意中刷到某综艺节目中的这样一个片段:一位妈妈为了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让3岁的孩子多次自己坐网约车。在场的傅首尔表示不赞成这位妈妈的做法,一旁的教育专家也说这种强行把孩子推出去的行为,并不能真正起到锻炼孩子独立能力的作用,反而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我觉得这位妈妈也真是大胆,才3岁的孩子,她就这么放心的交给了一个陌生人?孩子在车上是很享受这段路程,还是内心充满了无助与恐惧?我想一定是后者。这样锻炼孩子独立能力的方法,真的合适吗?
现在很多的家长都意识到了,拥有独立能力的孩子,不管是在学习、生活还是工作上,都会起到加分的作用。所以家长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了。家长们能有这样的意识,是在教育观念上的一种进步,值得鼓励。但是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这也是家长们需要认真思考的。不管孩子能不能做到,把孩子推出去,自己去面对困难,这就是培养独立能力吗?我真的不敢苟同。
我有个朋友,她从小就很独立,什么都不用家人操心,父母走哪儿夸哪儿。有了孩子以后,她也是朝这个方向培养,希望孩子从小就能拥有独立能力。记得她跟我分享过这样一件事:
在女儿3岁以前,都是她给孩子穿鞋子。满3岁后,她觉得孩子该上学了,不应该让大人帮忙穿鞋子了,所以每次都是让孩子自己穿。孩子经常穿的时候,脚掌塞进去了,脚后跟怎么都进不去。孩子哭着让妈妈帮忙,朋友却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你马上就要上幼儿园了,不能再让妈妈帮忙穿鞋了。”孩子几乎每次都是哭着把鞋穿上去,当然,花费的时间也长了很多。孩子刚上幼儿园没几天,老师就反应说“孩子每次午休起床就开始哭,尤其是看到鞋子。自己穿鞋的时候也很慢,看到别的小朋友都穿上了,孩子哭得更厉害了。”
是不是很讽刺?朋友是如此的期望孩子能独立,可事实却是,自己那么用心良苦,孩子比别的小朋友要独立的晚。是孩子不够聪明,不够努力吗?当然不是,而是家长的方法不对。
孩子的独立能力不是刻意培养起来的
像我们开头提到的妈妈和我的朋友,她们就属于是在刻意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一个3岁的孩子,可能连完整的话都说不明白,就被妈妈送上了陌生人的车。我们且不说安不安全的问题,没有妈妈陪在身边,我想孩子一定是紧张、无助甚至会想“妈妈是不是不要我了。”光是想想,我都心疼这个孩子。正如傅首尔所说,3岁的孩子,他的心智就没有达到独立的要求,这个时候你刻意培养他的独立能力的话,只会扭曲他的成长。孩子的独立能力一定要顺应孩子的自然成长规律,比如孩子已经能完全表达自己的想法,会使用电话,知道怎么求救,熟悉自己要去目的地的路线,这个时候你再让孩子自己乘坐网约车,这才是符合孩子的发展规律的。
不要过早让孩子做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
父母过早让孩子独立,就相当于是在给孩子施加精神上的痛苦,让孩子陷入困境。有的父母在孩子2、3岁的时候就急着分房睡,认为这是孩子独立的第一步。事实上,这样的做法严重的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反而不利于以后的独立。这是因为孩子的情感发展还没有达到能独立的程度,被迫独立是需要付出代价的,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独立的前提是可以寻求帮助
现在很多家长,嘴上说着说“我不求别的,只要孩子能健康长大,开开心心的就好。”反手却逼迫孩子要独立,要坚强,要优秀。说白了,家长对孩子都是高期待、高标准,反复强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那孩子自己不会做的事情要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家长不要忽略了孩子学会求助的重要性。例如朋友的孩子,自己不会穿鞋,多次向妈妈发出求助的信号,妈妈都没有理会。其实这个时候,如果妈妈能稍微帮助下孩子,或者自己示范几次,引导孩子怎么穿,估计孩子早就会穿了,也不至于到了幼儿园看到鞋子就害怕,这得给孩子造成多大的心理负担啊。父母适当的帮助,让孩子完成这件事,会让孩子充满信心,下次更愿意做同样的事,这才是锻炼独立能力的正确打开方式。而不是自己不会,父母也不帮忙,孩子内心着急又无助,之后产生心理阴影。
淘妈说:孩子的独立性是要培养,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家长们千万不要走上极端:一把推开。家长要做的更多的是关注孩子身心的发展变化,用正确的方式引导,让孩子顺其自然走上独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