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罗,丁丁上线啦!
今年以来,A股画风大变,2017年涨幅惊人的50指数在2018年前八个月下跌了14%,很多蓝筹股像格力电器、贵州茅台、伊利股份等,今年都出现了20-30%的下跌。
而2017年跌得惨不忍睹的科技股,在今年涨势生猛,特别是国产芯片概念、人工智能概念等股票,出现了很大涨幅。
很多受2017年大蓝筹风格影响从创业板割肉追蓝筹股的股民,今年又被市场教育了一顿,左右各挨了一记耳光。很多股民自嘲说:刚刚挥刀自宫准备做太监,突然大清朝没了,民国来了。
还有更多股民开始经受不住诱惑,琢磨是不是要把手中的绩优股换成科技股、换成创业板股票。今天丁丁想和你聊一聊科技股真是牛股集中营吗?为了这个研究,
丁丁拉了一下A股十倍股,发现那些涨幅超过十倍的公司中,真正属于科技股的并不多。在过去十年里,十倍股最多的是消费股,如格力电器、伊利股份;其次是医药股,如恒瑞医药、华东医药;当然,还有地产股,因为过去的十多年是中国房地产的黄金时代,像万科这样的公司涨幅也非常惊人。
反过来看科技股,从最早1999年的网络股行情到2015年的“互联网+”、“AR、VR概念”等,大多数概念炒作到最后都是一地鸡毛。这里边有几个非常有名的科技股,像同方股份、京东方,曾经都是基金经理和股民的爱股,身披高科技公司的光环,但投资回报却都是乏善可陈。同方股份,2007年时最高股价是15元,十多年过去了,现在股价是9元;京东方,2007年时最高股价是10.2元,十多年过去了,现在股价是3.7元。
为什么科技股看上去很性感,但却未必是好的投资标的呢?丁丁总结了一下,原因大概有:
第一,单纯的技术公司的护城河不深,需要落地为产品能力、营销能力才能构成很深的护城河。
企业有了一定的领先技术,并不代表他们有能力把技术转化为企业盈利,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科大讯飞,有一定的技术领先优势,但是盈利能力并不强。科技公司如果没有盈利能力,就很难保持自己的技术领先优势,因为技术领先需要投入、投入就需要花钱。
反过来,一些有着超强盈利能力的科技公司,能够凭借自己的充裕资金,重金投入研发,甚至重金挖团队,快速实现技术赶超。譬如在人工智能领域,虽然有很多技术公司暂时处于领先置,但随着BAT这样的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力,这些技术公司很快就面临生存危机。
第二,技术本身的迭代很快,科技公司的领先优势往往很短暂。
丁丁经常开玩笑,今天还是高科技,明天就是落后产能了。这样的例子很多,譬如当年显像管显示器被液晶显示器取代,LCD被LED取代,LED又要被OLED取代。每一次技术更新迭代的代价,都是曾经叱咤风云的“高科技公司”的没落甚至死亡。昔日的科技巨头诺基亚、摩托罗拉、柯达,现在都已风光不再。
但消费品行业不是这样,一旦消费品公司建立起强大的品牌和营销网络,竞争优势会持续很长时间。这就是为什么消费品行业容易出长期大牛股的原因。
第三,科技股的估值往往很贵,A股对科技股的选美标准。
在于“性感”——概念的市场是否足够大,还在于是否足够的“朦胧”——难以证伪。越是性感、越是朦胧,估值就给的越高。A股曾经炒作过的高科技题材数不胜数,像最近的芯片概念、区块链等等,这些公司的共同特点,就是一个字“贵”,市盈率动辄五十倍六十倍,甚至上百倍。但因为估值太贵,基本上这些概念股给投资者留下的都是一地鸡毛……
第四,我们的科技企业,不少在商业模式上称雄,但在核心技术上往往受制于人。
譬如我们A股有一家著名的基因测序公司,其实公司并没有太多技术壁垒,因为基因测序行业中,最有价值、最有壁垒、也是最赚钱的,是生产测序仪器的供应商,现在主要被几家国际厂商所垄断。所以有专家评论:“基因测序行业在中国就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赚个加工费,大头利润都被国外的测序仪厂家拿走了。”没有核心技术,是我们很多科技公司永远的痛。讲了这么多,当市场又开始从价值、基本面转向概念、题材的时候,
丁丁只是想提醒你,当你要投资科技股的时候,
你要想一想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这家科技公司有没有把领先技术转化为产品、转化为销售,最终落实为企业盈利?
第二,这家公司的技术领先能否持续?有没有潜在竞争对手超越他?有没有潜在新技术颠覆他?
第三,更重要的是,这家公司的估值是否合理?动辄上百倍的市盈率是否已经完全透支了公司的美好预期?
想清楚了这些问题,再投资科技股,你的胜率就会大大提高!
如果你有任何疑问可随时联系丁丁,丁丁会在第一时间给你答复,坚持原创不容易,你的关注和分享就是丁丁创作的最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