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方舟坦言曾被男友连骂2小时:总想取悦别人,就是亏待自己

2019-09-12     职场咖啡厅
分类丨老好人、良好型人格、拒绝技巧
字数丨3100字,阅读约5分钟

在《奇葩大会》上,蒋方舟曾坦言自己是“讨好型人格”:

  • 恋爱里,男友不停骂她,她道歉了2个小时,最后却不敢说我生气了;
  • 工作时,有时候觉得对方说得完全不对,也会恭恭敬敬地说:“老师您说得太对了”;
  • 和朋友的相处,从来不会表达自己的不满,没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 录节目,看到有观众打哈欠,她也会开始忐忑不安: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

就像唐宁街的猫先生说的:“我很害怕得罪人,不敢要求,不敢说错话,怕冷场,怕被忽略,怕对方不高兴,诚惶诚恐地面对所有人。”

这样的人,就是患有“取悦症”的老好人。

在《取悦症》中,心理学专家哈丽雅特•布莱克指出,“取悦症”是一种强迫的、甚至成瘾的行为模式。这种人对他人的“认可”上瘾,努力想让除了自己以外的每个人都满意,甚至牺牲自己的健康和快乐。

“为了始终保持好人形象,你尽力不表现出愤怒和不悦,不管这样的情感表露多么正当,而且,你会避免批评别人,以免被别人批评。心理学家把这叫作冲突避免,你会把对抗和愤怒看作危险。”

其实,人与人之间出现消极的情感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必须学会正确地应对,而不是一味讨好、逃避。

有取悦他人习惯的人,可以尝试从三个方面调整自己:一、理解自己;二、学会拒绝;三、管理愤怒。

1、理解自己

“老好人”主要有三种类型,每个人的成因各不相同:

认知型

由错误观念所引起的,想要取悦他人的倾向。

包括:“别人的需求应该摆在第一位”、“如果别人对我不好,那是因为我自己没做对。”

这些信念的背后是“沉默假定”:别人的世界不是安全之地、如果不满足别人的需求,自己就会遭受消极的后果、自私的人会遭到抛弃,落到孤独凄惨的境地, 等等。

认知型的人,内心的矛盾始终指向自己,不管什么问题,都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对自己要求高,同时对别人也有很大期望,但从来不把自己的需求说出来,觉得麻烦别人,这就导致他们总在单方面付出。

在关系中,常常会感到失望、沮丧和愤怒。

在冯小刚的电影《芳华》中,男主角刘峰就是一个老好人。无论是谁有困难,他都会尽心尽力的帮忙,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

他做了很多好事,是公认的活雷锋,但却没有多少人感激他、回报他。

当他被人诬告时,没有人站出来帮他说话。为什么?因为他的“好”被大家视作应该,因此一点点的坏,就会被无限放大。

真是:升米恩,斗米仇。浪子回头金不换,好人堕落众人埋呀。

习惯型

“一个砍柴的和一个放羊的一起上山,俩人聊得很开心,一时忘了时间。等到太阳落山准备回家时才发现,放羊的羊吃饱了,而砍柴的手上还是空空如也。”

放羊的人一边做事一边聊天,砍柴的人却为了让别人开心,轻易地放弃了自己的需要。

取悦是一种习惯,甚至带有自我强迫性。习惯型的人,想通过持续取悦他人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得到别人的认可,能让习惯型的人获得极大的心理快感,并且上瘾。

如果别人对她冷漠、批评,她马上就会情绪不佳、思前想后;而如果别人对她热情,或是赞扬两句,她就会心情雀跃,想要用讨好来回报别人。

建立人际关系的前提是真诚,当我们很努力地去讨好另外一个人的时候,虽然脸上会堆满空洞的微笑,但是内心却隐藏着不满。

这种不满,如果得不到小心看管,就很容易流露出来、破坏关系。

逃避型

逃避型的人,不是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而是为了逃避消极情感,包括愤怒、敌视、冲突、对抗等。在这种心理机制下,这类人会做一只“把头埋进沙子的鸵鸟”,不愿意直面矛盾。

露露的妈妈脾气暴躁,常常突然就怒发冲冠。为了不惹妈妈生气,她总是忍不住去取悦妈妈,担心做错事惹妈妈不高兴,和妈妈产生冲突。
因为总是不停地取悦妈妈,露露感觉活得很累,想要逃离。时间久了,甚至还得了抑郁症。

事实上,儿时或长大后遭受情感虐待的取悦者,会对言语的伤害潜力变得极为敏感。因此,她们会习惯性的逃避所有可能的伤害,同时压抑自己。

2、学会拒绝

取悦症者最大的困扰,是不会拒绝别人。

对此可以采用:“一拖、二夹、三复读”的方法。

比如,有人在电话里向你借钱,你表面豪爽大气,内心慌的一B。“我跟他不熟啊,他为什么跟我错,万一不还怎么办???”

现在,别急,先“一拖”:先拖着,说我看一下,晚上再答复。

“现在我正在做某件事,我们晚点再联系如何?”

这样推脱几次,对方就会明白你的态度。

千万不要下意识地对于别人的请求说“行”,而是要给自己权衡的时间。可能你最后还是说了“行”,但一定不要是被迫做出的决定。

所谓“二夹”,就是做一个 “三明治”出来,把拒绝的话夹在另外两句话中间,婉转地回绝对方,这种方式多用于必须马上回复的情境。

我们可以把否定答复夹在两层恭维或者肯定的话中间:

“很高兴这件事你能想到我,但是很抱歉,这次我真的去不了,希望你下次还能想到我”,

也可以有选择地答应对方的要求,只帮他一点点:

“很高兴这件事你能想到我,但是那天我只能把车借给你,因为我要去参加一个婚礼。如果不行,就没办法了”。

三“复读”,不想答应的时候,把自己当成一台“复读机”,前半句重复叙述对方的状况,表示理解;后半句明确拒绝,给出理由。

对方再要求一次,你就再重复这个句式,“柔和而坚定”。

比如对方说“手头工作太多了,能不能帮忙做个PPT”。你可以说,“最近咱们的工作量是很大,但我也要加班赶报表,要不你再问问其他人?”

“我真的搞不定啊,拜托!”“那个PPT是挺费事的,我这也搞不定啊,大佬!”

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里写过:不管全世界怎么说,我都认为自己的感受才是最正确的。无论别人怎么看,我绝不打乱自己的生活节奏。

要捍卫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你也得有这样的决心才行。

3、管理愤怒

有一个名叫《好好先生》的相声,主人公是一位老好人,对于自己受到的不合理的伤害,他都能一笑了之,人人都夸他宽容大度,宰相肚里能撑船。
走在路上被没牵住绳子的狗咬了,他不仅没生气,反而夸这条狗生龙活虎,是条好狗。等到狗主人走了后,他才颤颤巍巍地去医院包扎、打针,和家人抱怨。
小心开着车,却突然被一辆酒驾司机追尾,他不仅没生气,还称赞司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自己去花钱修车。

相声虽然夸张,但它揭示了老好的人本质:害怕冲突和失控。

因此,治愈的关键,是学会愤怒管理,防止过度压抑和情绪失控。

要学会恰当的表达愤怒,当你感到生气时,可以告诉对方你的感受,以避免遇到同样的问题时,自己的怒火升级。

同时我们必须明白,我的责任是控制自己情绪表达的程度,但控制别人的愤怒不是我的责任。

如果对方因为你正常的表达而大发雷霆,这不是你的错,而是他本来就“一点就炸”。

我们可以制作一张愤怒衡量表,用10个词语来指示10个刻度。回忆最近让你愤怒的事件,衡量当时的愤怒程度,看到你努力上升的全过程,然后描述它。

接着,你可以试着写出能让自己愤怒下降的方法,比如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表达,或者是怎样修正自己的错误思维。

愤怒是人类天生的情感,我们不应靠内疚、沮丧等消极情感来转移它,更好的方式是真实地去面对。

“我已经为别人做了一切,但是没有人给我回报”
“我对每个人都那么好,可他们把那看成是理所当然的。”

其实,你的痛苦并不是来源于别人的伤害,而是把别人的需求摆在第一位,忽略了自己的感受。

取悦别人,就是亏待自己。

如果你是一张一百块的人民币,无论是被人捧在手上,还是不小心掉在地上踩一脚,你的价值始终是一百块,不会有任何改变。

所以,别再习惯性地讨好别人,当“好人”太累。在照顾好自己的同时,有选择地响应他人的需求。

当你不想取悦谁,也很难被取悦时,才能潇洒的活着。

我是一个爱读书的职场人,头条签约作者。
我坚信“脑内千山万水,不如脚下一步,哪怕是跌出去的一步。”
很多时候,困住我们的不是难题,而是想象。
通过阅读、理解和尝试,能够帮助我们走出人生的重重迷雾。
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关注我,共同探讨职场问题。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w6uiLG0BJleJMoPM9QU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