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丨抗拖延、时间管理、任务管理
字数丨2800字,阅读约5分钟
很烂的开始,是完成的一半。
不管你承不承认,事实就是如此。你说,开始都烂了,后面还能不烂吗?其实未必。
如果用“烂的开始”,换来了一次完整的行动,那么你可以说行动不完美,但不能说它浪费时间。
与之相比,更浪费时间的,是因为“烂的开始”而中途拖延、放弃,以及虽然开始挺好,但最终因拖延而“烂尾”的行动。
无数网络作家,之所以从“这位太太”,变成了“这位大大”,不就是因为“下面没有了”吗?
今天咱们来分享一本“神书”。它神在哪呢?神在看完之后,我就对自己的“拖延症”放弃治疗了,而且还和它成为了好基友。
约翰.佩里是坦福大学荣教授,也是一位哲学家,比较出圈的是,他还因为一篇文章获得过“搞笑诺贝尔文学奖”。
在这篇文章中,他首创了“结构化拖延法”,并发表在了斯坦福大学的官方网站上。
此文从一发表就备受关注,数年时间内,成为Google搜索中点击量第一名的相关网页,帮助了一大批的资深拖延症。
文章发表之后,佩里一直想为文章添加资料出书。
但是,鉴于他的拖延症,用时15年后,这本薄薄的小书才终于出版。
这期间,他为《结构化拖延法》建立了个私人网页、售卖了主题T恤,还主持了一档颇受欢迎的广播节目——《哲学清谈》,但就是没把书给写出来。
足见这位仁兄的症状,可能比我等更加严重。
与其它专家、教授不同,佩里用亲身经历和经验总结告诉我们:“你并不孤独,没必要为自己的拖延症自卑。想要战胜它,不如先学会如何接收它。”
作者希望拖延者们不再从心理上“鄙视和对抗”拖延,而是学会接受自己的做事习惯,并聪明的利用它。
患有拖延症的患者,很多都有完美情结。
他们的普遍特点是,极少什么都不做,常常在做一些“略微有用”的事,以逃避去做那些重要的事。
这样的人,就是“结构化拖延人士”,如何聪明地利用这一点?佩里斯老中医给我们开了一种“独门解药”。
列出清单,虚晃一招。
把要完成的事列个清单,按优先级排出序列1234。
接下来重点来了:把清单上的头条任务,放置“一个自我感觉很重要、而且有期限”的任务。
这样,你就会为了拖延着不去做这个任务,而努力去完成它虽然不那么重要、但其实也挺重要的任务。
尽管结果是,你没有完成最重要的事,但是,同时却做了不少别的事。
比如,佩里斯的清单上列有这样几个事项:
1.审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
2.改学生作业
3.填写教科书订单
4.阅读几份论文初稿
5.写结构化拖延法文章。
因为不想做前面的1、2、3、4,佩里很快就把结构化拖延法这篇文章写出来了。
那么,对于清单最开头的那几件重要任务怎么办?
窃门就是:要选对优先级最高的任务,也就是清单中的第一项,审阅申请。
这个最理想的任务有两个特点:第一,它看似有明确的截止期限(但实际不做也不会死人);第二,它看似重要得不得了(但实际上也没那么夸张)。
在我看来,这种做事方法有点像养蛊:
传说,古代苗人喜欢养蛊。
什么叫养蛊呢?就是抓一群虫子,什么蜈蚣、蜘蛛、毒蛇、冰蚕、闪电貂、朱蛤......丢到一个容器里,盖上盖子。
不给吃的,让他们自相残杀,凶猛的杀弱小的,毒性大的吃毒性小的,等过了一段时间,揭开盖子,最终活下来的那只毒虫,就是“蛊”。
这个蛊王,就可以拿去害人了。
列结构化拖延清单,就是把一些同样有些困难的任务堆在眼前,其中再放一条自己最不愿做(同时不是必须)的事项。
为了避免强迫自己吃掉蛊王,你就只能先吃其它毒虫了。
打勾大法,大勾特勾。
社畜常规的一天又开始了,怎样从满满的起床气,变成满满的正能量呢?咱们可以运用“打勾大法”。
经过我的摸索,最简单的日常“打勾”软件,是微软的Onenote,它是一个免费的笔记软件,操作简单。
假设你每天最重要的工作,是坐在电脑前面写PPT,或是做报表,那么你要给自己做一份类似这样的清单,放在Onenote中,并且把它存储为模板,每天新建一个页面进行打勾。
1、关掉闹钟
2、别按“小睡”按钮
3、起床
4、去浴室
5、别回来躺下
6、吃早餐、上班
7、泡茶
8、在桌子旁坐下,不要刷手机
9、打开电脑
10、不要不要在上网乱逛
11、打开Word文档
12、找到PPT文件、打开
13、在ONENOTE中打勾
这样的一份清单,就是一份你的专属Routine(常规清单),它的内容包含了你希望自己做到的事,以及你不想自己跑偏的细节,通过对“应该”和“不应该”进行打勾,就能获得一种有节奏感和规律感、计划感的生活习惯。
而且,这种规律一旦养成,就会形成强大的机制推着人往前走。
当你一路打勾,勾到了第12项,找到PPT文件、打开时,你已经把自己推进了一个正向循环的轨道中,难以再因头刷手机了。
等到你手捧一杯茶坐下,已经做完了一天中的七件事,能打七个勾,这感觉真好,真了不起,能给一天的开始提前注入成就感和秩序感。
有人甚至说,“就算这一天其他什么事都没有做成,但只要完成了自己设定的几个上Routine,就不会再有怅然若失、这一天毫无成就感的情绪产生。”
除了晨间Routine,你还可以给自己总结午间Routine、睡前Routine,经常修改和完善它们,它们就会变成你行动的强大助力。
承认自己的“拖延属性”
我承认我爱拖延,我承认我可能永远也改不了,我愿意接受这样的自己。
这句话,你敢说吗?其实,真的说出这句话,真的接受这样的自己,是一种勇敢。
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两种人,一种人是右撇子,一种是左撇子。
还有两种人,一种是严重拖延的,一种是偶尔拖延的。他们之间的区别,就如同左撇子和右撇子。
很多高效、自律的方法,其实是给大多数的“右撇子”设计的,比如像克林顿、乔布斯这样的牛人,而如果你恰好是一个“左撇子”,就很难掌握那些“看起来有效”的方法。
因此,与其逼迫自己、承受失败、陷入自责,不如根据自己的特性去寻创造更适合自己的好方法。
接受自己是一个“结构化拖延者”,你的自我感觉会好很多,行动力反而会增强。
因为,对理性境界的完美苛求,往往会带来不必要的不快乐。
为当内疚和绝望的阴云消散之后,我们就更容易看清究竟是何因素阻碍了行动。
比起千方百计的改掉拖延的毛病,还不如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正事上,去做更加重要的事。
拖拖拉拉不是罪,不必为此负罪,沮丧和罪恶感只会加重拖延的欲望。
我们应该做的,是接受自己,巧妙利用自己拖延的习惯,去做尽可能多的事情。
研究表明,大概70%-80%的人都有拖延症。差不多每个人都有想做而没做的事,都有一再搁置的计划,都有很多想法,最后无法实现。
“结构拖延法”,是一门利用自己的消极特征、让它为你服务的艺术。
运用结构化拖延法,创造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放在你清单的首位,它的重要性和难度让你想逃避,进而有动力完成清单上的其它事情。
然后,再给自己列几个日常Routine,帮助自己建立规律的工作和生活习惯。
最最重要的是,要想约束自己的拖延症,先坦然接受自己是一个“结构化拖延者”吧。
我是一个爱读书的职场人,头条签约作者。
我坚信“脑内千山万水,不如脚下一步,哪怕是跌出去的一步。”
很多时候,困住我们的不是难题,而是想象。
通过阅读、理解和尝试,能够帮助我们走出人生的重重迷雾。
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关注我,共同探讨职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