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回答,阳逻2019!

2019-05-18     亿房网

这才是不可思议!67%的网友【 关注 】亿房网后,都买到适合自己的房了!


如今,阳逻的名声大噪,因为长江经济带战略,因为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因为阳逻港。

阳逻的生命中,与生俱来就具有码头、港口的基因。阳逻从远古走来,它因码头而生。阳逻依傍滔滔江水,作为曾经的军事要塞,见证了一个又一个封建王朝的更迭,因码头留下了自己的历史印痕和文化传承。

时光如流水东去,阳逻近来遇到好时代了。改革开放的大潮,拂去了它身上的历史尘埃,让阳逻这块宝地,让这个从宜宾到安庆2000公里长江,唯一能建深水码头的宝地,终于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阳逻,因码头吸引了中国乃至世界的目光。人们惊艳于它沧桑巨变的今生,人们也萌发出探访它前世的浓厚兴趣。


武汉新港阳逻港区二期集装箱码头及堆场。

香炉山

——远古的猜想

阳逻是一块古老的土地。阳逻有个香炉山遗址,其历史可追溯到4000年前。

香炉山南临长江,北滨武湖,为一低矮山丘。传说太上老君自大别山南来,欲渡长江,忽风雨如晦,江流汹涌,洪水四溢。老君乃撮土焚香,挥剑向江中一指,一巨蛟腾水而出,自西北向东南侧身一滚,长江豁然开朗,江水骤降,洪峰回落。霎时云开日出,香炉中余烟袅袅,老君已飘然而去。香炉山由此而得名。

神话归神话,香炉山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却是会说话的历史。遗址分南区和北区,南区发掘出大量的陶器和打磨石器,主要有鬲、罐、盆、豆、钵、壶、器盖等。经专家考证,属新石器时期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属于原始社会父系阶段,距今在4000年上下。北区发现西周时期房屋建筑遗址12处,有的保存较好,有的残存墙基、柱洞等;出土文物主要有铜器、陶器、骨角器、玉石器和卜甲,铜器有矛、镞、鱼钩、刀,骨器有笄、刀、钩,石器有斧、锛、刀、镞。经专家考证,属周代文化,距今也有3000余年历史。

1986年在距香炉山古文化遗址北侧约200米处,发现一批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与中原殷商文化完全一致。

香炉山遗址表明,早在商周时期,阳逻就是先民们繁衍生息的地方。“逐水而居”是古代先民寻找居住地的常态。如果除了临水,且还是要道的渡口,这样的地方就更容易吸引人来居住,就更容易形成村镇和城市。只是不知道,是先有阳逻码头,后有香炉山遗址文化,还是相反。

阳逻码头最早见诸文献记载,是在公元前537年,“楚子伐吴,济于逻汭”。阳逻古名逻汭,又名若城。这应该是阳逻作为码头的最早记载,也是阳逻生命中码头基因的证明。可以说,阳逻的前世与其具有码头功能有着深刻而密切的关系。

集装箱船在阳逻港进行装卸作业。

阳逻堡

——硝烟弥漫的战地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描摹的是唐代苏州水上商旅客运的繁华。“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咏叹的是明清之际汉口水运业的盛况。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水上客货运输业本来就欠发达,更重要的是当时船舶吨位小,吃水浅,对码头水深要求不高,阳逻码头纵有天然深水良港的优势,也只能叹息“英雄无用武之地”。

不过,阳逻码头作为水上门户,在军事上倒是屡屡显现出它独特的价值。

上面说到的“楚子伐吴,济于逻汭”,这应该是阳逻体现它军事价值的最早记载。

相传三国时,刘备约孙权拒曹,旦夕使人于此巡逻。可见,阳逻码头是当时的军事要地。不仅如此,阳逻之名也因为这次战事、因为码头而诞生。阳逻地处长江北岸,中国古代文化称山之南水之北为阳,这样,在巡逻的“逻”字前面加一个“阳”字,阳逻这个地名就产生了。

宋元时期,在元朝军队攻打阳逻时,元军一位将领对阳逻码头战略地位进行了阐述:阳逻“其地东接蕲黄,西抵汉沔,南渡江至鄂,北拒五关,诚要害处也。”这段话充分揭示了阳逻码头战略地位的重要性。而“南渡江至鄂”,则是要害中的要害。

阳逻码头、水上门户的军事要地,在宋元的这次关键性决战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宋元两军联合灭掉金军后,宋元两军便形成对峙。宋军在阳逻设立了一个军事据点,名为阳逻堡。“宋人置堡于岸,陈船江中以遏渡口”。

元军志在灭宋,战略突破口选在阳逻。宋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忽必烈任主帅,不克而返。宋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又一统帅伯颜先以舟师攻阳逻堡,不克。其参谋人员说:“彼谓我必拔此,方能渡江,此堡甚坚,攻之徒劳。”并建议“上朔二十里至青山矶”过江。过江战斗中,宋军“中流败却”,元军转战至鄂东门,然后江南江北夹击,水陆并进,宋军的阳逻堡宣告失守。此后,元军便一路长驱而入。阳逻之战基本上宣告了南宋的灭亡。阳逻码头的重要战略地位,也以此战又一次载入史册。

清末太平天国起义,起义军为解南京之围,挥师西下,力克阳逻,一时军威大振。辛亥革命,起义军勇夺阳逻,与武昌城相呼应。解放战争中,百万雄师过大江,阳逻是万船齐发的战场之一。

如今,硝烟散去,剑影不在,江水依旧。人民祈祷和平,希望这里永远不再有战争。

柳夫人

——水上的守护神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无论朝代如何更迭,战争谁胜谁负,老百姓总要过日子,繁衍生息。自古以来,阳逻就不仅是兵家必争之地,也因其“扼长江、控武湖、屏香炉、据武矶”的地理位置,成为“舟车络绎,商贾云集”之处,一度曾有“小汉口”的美誉。

生活在阳逻的人民,部分从事了渔产和水上运输工作。在水上讨生活,犹如在刀尖上行走。这里的人民除了供奉观音菩萨外,还供奉着一位本地的“水神娘娘”,她就是柳夫人。

《黄冈府志》录有柳夫人墓铭志:柳夫人祖籍蜀人,祖与父皆仕元,嫁龙氏。曾止父婿抗明,不听。后父婿败死,“溯舟江上,至武矶,其林峦州渚,襟江带湖,请地于官”,长居阳逻。相传其入山绩麻,得一老叟以奇书一卷授之,有异术。后有一位叫邓愈的将军奉朱元璋命讨麻阳兵败,“夫人绯衣跃马,风霆迸折,沙石如射,遂克麻阳。”后来朝廷得之,赐封妙贞夫人,卒后葬于武矶之阴,“建祠武矶上”。

皇帝赐妙贞夫人,阳逻人民则奉其为“水神”,香火祭祀,尤其是舟商,出入必祭拜柳夫人,以佑平安。

解放前,阳逻镇就有帆船42只,分为上帮(港内帮)、中帮(对江八嘴帮),下帮(潘墩帮),以货运为主并兼客运,往返于武汉、团风,九江等地。各帮均有把头把持。另有渡口三处,亦分为上、中、下三个码头。还有阳逻培心堂在上堡设义渡一处,主要以打捞江中浪尸为主。

解放后,阳逻个体民船,于1956年建立了6个水上运输合作社,有船124艘。后几经改制,到1985年正式成立“新洲县阳逻轮船公司”,已经拥有船舶29艘,9180吨位,2965马力。航线上达宜昌,下抵南京、上海。阳逻港航运日渐兴隆。

1996年,阳逻由镇升为开发区,包括港口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经济发展,厂房林立,商业繁荣,人民安居乐业。

2011年,阳逻老城区改造,拆迁时从一民宅下拆出柳夫人墓,保存完好。如今已作为文物保护起来。

《阳逻志》记载有清末文人题柳夫人墓的诗篇:“当年款识将军邓,道是无情却有情。功业不关闺阁事,坟台冷落柳夫人。”青山依旧,江水滔滔,柳夫人绯衣跃马的风采,永远留在了历史的烟云中。

阳逻港集装箱码头一片繁忙。


国际港

——今朝的辉煌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史无前例的改革开放大潮下,阳逻这座千年码头终于迸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

大武汉要通江达海,万吨轮要从武汉启航,阳逻港是不二选择。阳逻深水良港是大自然厚爱武汉的宝贵礼物,也是武汉航运拥抱海洋的唯一希望。

2004年2月,武汉阳逻国际集装箱转运中心开港首航,3500吨级江海货轮“佳兴”号满载外贸物资驶离首航上海,同日,2500吨级江海货轮“武集9号”从上海抵达阳逻,武汉阳逻国际集装箱转运中心正式投入运营。

集装箱运输是现今世界上公认且普遍采用的一种先进运输方式。与传统的散货运输方式比较,它具有运输效率高、经济效益好诸多优点。武汉阳逻国际集装箱转运中心开港,犹如千年老树发新枝,让古老的阳逻码头,一步从传统跨入了现代,开始绽放出青春的活力。

2013年7月,ZSJ考察武汉新港阳逻集装箱港区,作出“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充分发挥内河航运作用,发展江海联运,打造全流域黄金水道”的指示,对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饱含期待,也提出很高要求。一次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呈现在阳逻港面前。

到2018年12月,阳逻港铁水联运二期开工建设。项目投入运营后,将有效解决港区与铁路连接“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阳逻港将由此大步走向世界,成为国际港现代化集疏运体系的一个重要节点,成为国内、国际枢纽经济的结合部,也成为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倡议的连接点。


阳逻港口新城正在崛起。

新阳逻

——未来的召唤

程翔,是阳逻十万产业工人中的一员。2004年2月8日,在中国基建港口公司工作的他,参与了开港当天第一艘船的货物吊装。15年过去了,他亲历了阳逻港一期、二期、三期建设,见证了阳逻港从2004年3万标箱到2018年156.02万标箱的飞跃。

闲暇时,他最爱带着儿子跳跳去散步。如今的阳逻再也不是昔日尘土飞扬的小镇,开发区内商业、文化设施配套齐全,市容整洁,绿水环绕,柳暗花明。看中他丰富的港口运营管理经验,曾有多家外地企业邀请他去工作,都被他拒绝了。

“在这工作生活了二十多年,有感情,舍不得。再说,我也非常看好阳逻港的未来。”他说。

2016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确立了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级、多点”的发展新格局,武汉和上海、重庆一道,被列入“以长江黄金水道推动经济由沿海溯江而上梯度发展”的轴心地位。武汉正处于轴心中的核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早在2008年5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就审时度势,站在科学发展的高度,提出了建设武汉新港的重大战略决策,决定将武汉和鄂州、黄冈、咸宁四市港口统一规划建设,并确立了“亿吨大港、千万标箱”的发展目标。阳逻港为武汉新港核心港口。

继2011年1月,武汉新港迈入“亿吨大港”行列,成为中部水上门户,2014首次突破百万标箱,2018年更是突破156.02万标箱,增幅在同类港口中排名前列,牢牢站住长江中上游第一大港和世界内河航运第一方阵的地位。

2018年年底,阳逻港铁水联运二期开工建设。项目投入运营后,将有效解决港区与铁路连接“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阳逻港将由此大步走向世界,成为国际港现代化集疏运体系的一个重要节点,成为国内、国际枢纽经济的结合部,成为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倡议的连接点。

“我和同事们都坚信,阳逻的明天会更美好。”程翔笃定地说。

未来,武汉新港将形成以港口为点,长江为线,带动中部地区“面”上一批产业集群发展的经济成长新模式。

到2025年,货物吞吐量达到1636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50万标箱,未来将超过1000万标箱。这相当于每天有至少5000辆大卡车运送6米长标准集装箱从武汉新港出发。

大鹏一日乘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乘着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东风,阳逻港未来发展空间无限广阔。

文章来源:长江新城汇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w-KKCGwBmyVoG_1ZMSa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