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藏百年风华,堪称耒阳最美古村落

2020-03-21     耒阳生活圈

三山夹两洲的坪洲湾


(航拍图片)


出耒阳城直往东去,约35公里到三都镇,在三都镇高龙河上的许家桥直行,跨过一个小山坳,奔来眼前的一个村落,就是坪洲湾,一去两三里,过黄土坳,就到原上架乡地盘了。


坪洲湾,顾名思义,是坐落在一个洲上的湾村,当地唤作“陂(po)乡湾”。湾,在耒阳方言中,等同于村。“村”是最小的行政单位,比湾大一些,“湾里”念叨起来更有乡土情怀。


一条宽约10米的小河,从郴州鲤鱼江水库汇流入境,迤逦南来,在坪洲境内形成一个巨大的反“S”形,黄土坳在S头,张家坳在腰,尾巴甩下黄家坳顺石准乡而去。所以,坪洲湾素有“三山夹两洲”的别称。


坪洲全境,水陆相依,水是“淝江”,环绕生成陆上的两个洲,就是“扬武洲”和“陂乡湾”。从空中俯瞰,淝江像一位温柔婀娜的女子,依偎在壮实的心上人怀里,细说幸福生活,憧憬美好未来。坪洲湾像一只匍匐在水中的大海螺,安静的接受三面淝江河抚慰躯壳,滋养身躯。


坪洲村总人口约2100人,九成以上人口姓谢。民间一直广泛传说:坪洲谢氏开基祖,是在康熙皇帝登基(1661年)那年,在此奠基立业的,算来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了。自晋朝宰相谢安以来,谢氏是东山世家名门望族。某日,晋朝皇帝见谢安门前巍峨大树,脱口而出“真乃宝树也”,从此,谢安改门第“宝树第”。坪洲谢姓,遵循祖制,承袭“宝树第”,并把门前小河唤作“淝江”。这是纪念祖先谢安谢石谢玄父子三人为保家卫国,大破苻坚的“淝水之战”的大功呢!


02

“陂乡湾”的来历:扬武洲上干大仗



谢氏家谱中记载,谢氏先祖最早是在宋代由江西南昌鹅邱(今吉安泰和县)迁入耒阳罗渡镇。清朝顺治十四年(1657年),谢氏一支由罗渡经南阳天门村迁到三都镇,其中部分在坪洲建宅立村,成为坪州的开基祖,此后代代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一个较大的传统村落。如今,坪洲谢氏还保留了每年清明节到天门仙祭奠先祖的传统。


在三都邻乡的上架,陈姓是赫赫有名的大姓。坪洲村隔壁,就是陈姓聚居的下庄村,出了个远近闻名的大户陈湘庆,“陈湘庆的家宅”有108个屋柱。现有的“陂乡湾”、“扬武洲”都是陈氏家族的田产。坪洲谢氏最早赁居在下庄村“贺家垌”,淝江边一个低洼狭窄的地方,靠江生息,做些木材生意,几年积累,也置办了一些田产。


可“陂乡湾”这样一块风水宝地为何被外来的小姓谢氏所有?说起来,还一段离奇的故事。


据说,坪洲洲上杂草丛生,尤其是冬茅多,又称冬茅洲。谢氏先祖经常在洲上放牛,有一天,遇上一名风水先生,突然下起了大雨,谢氏先祖便把自己的油纸伞借给了风水先生。风水先生走时说,明天我会把你的伞放到冬茅底下,你明天这个时候再来取,并一再嘱咐不能让第三人知晓。


第二天,谢氏先祖来到洲上,没有见到先生,果然发现自己的伞在一簇冬茅底下,伞内放了一张小纸条,上书“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吉年月日”


谢氏先祖素有慧根,看着眼前地势,瞬间明白先生心意:眼前的这块地,是风水宝地,可保人丁兴旺家业昌隆。


想要得到这块地,困难重重。和陈姓比起来,属于外来户的谢姓是一小姓,强取肯定不可能,只能智取。


第二天,谢姓便在上架湾洲附近的一个池塘里捞鱼,几乎把塘里的大鱼都捞光,晚上又偷偷放了回去。第二天,又组织人去捞,自然池塘里又能捞出好几担鱼。第三天,再组织人去捞,鱼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捞越多。这个消息一传出去,大家都感到十分神奇,认为这个池塘一定有神灵存在,有了这样一个池塘,就好比有了一个聚宝盆。


陈姓人便打起了这个池塘的主意,向谢姓人传话,要买这个池塘。谢姓人开始不同意,后来说,实在要买也可以,必须拿冬茅洲来换。


陈姓人一听,乐开了花,冬茅洲是一个荒洲,上面全是比人高的冬茅,没有什么用处,能用来换一个捞不完鱼的宝塘,真是捡了个大便宜。


于是,双方请了中间人,一起写好地契,签字画押。谢姓人成功拿到了冬茅洲。并且按风水先生的明示,在指定的吉时奠基。让人没有料到的是,这个时辰,居然是康熙帝登基的时辰。


交易完成后,陈姓人家发现鱼塘并没有捞不完的鱼,就是一普通的池塘而已,心里明知上了当,也没办法。终究是自己主动要求交换的,当初起意并不光明正大。随着谢氏一门连年添丁添财,家族越来越兴旺,积压在陈姓人心中的懊恼和后悔,更加浓烈了,平常的磕磕碰碰,逐渐不可避免的演变武斗。


武斗的结局是,谢家重演祖先的光荣战绩,在淝江上捍卫了自己家族的荣誉,并获取了淝江河道环绕的反“S”的另一个区域,取名“扬武洲”。谢氏家族崇尚文治武功的这份荣耀,一直延续到现在!


八九十年代农村有“打人命”的习俗,就是嫁出去的女儿受了婆家的欺负,娘家人会组织精壮劳力去夫家打架,宣示力量。但是,坪洲湾嫁出去的姑娘们广受礼遇不说,嫁进来的外姓,可是从不敢在村里造次的。所以,坪洲湾里从来没有发生过“打人命”事件,尚早的年份,因为祖坟安葬的土地问题,上架全乡的一个姓氏组织队伍过来“打人命”,咋咋呼呼、浩浩荡荡而来,硬是没敢越过黄土坳这个分界线。


这里面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武功虽然可以威慑,文治才能以德服人。坪洲谢氏,更加崇尚诗礼传家,苦读书,善读书,有大官。三都与上架,一直流传“官大谢济韶,家大陈湘庆”!


03

建安风骨的传承



耒阳目前最古老的谢氏家族谱牒,有北宋大家苏轼、黄庭坚亲自撰写的序,其言灼灼,其意甚躬!家谱显示,谢氏一脉在耒阳的开山祖,是与抗元英雄文天祥同榜进士谢枋得,《四库全书》收录其《叠山集》十数卷。到“一门三进士”谢文祥谢谘谢讷父子三人,留下“柱史巷”的德望以来,谢氏家族已经形成了浓郁的耕读传家、诗礼继世的家风和族规。


淝江河流淌到坪洲湾的右侧时,距下游“三拱桥”约500米处,河面变宽、河潭变深的岸边建有“娘娘庙”,是为了祭祀河神娘娘的神祗,因为民间有“水深有神灵”的传统。后来,这处神祗被改为蒙学馆,解放后改为村小。

坪洲湾里传统是,大家一直坚信:娘娘菩萨保护小孩。娘娘庙,不考第一,就考第二!


从这个私塾蒙学馆里走出了在雷州治理农业,帮助农民解除蛤蟆伤稻,发明“干麻拐”菜肴的县令谢济韶“韶老爷”;又迎接创“文章盖过十三省,就是马字少一点”科考典故,乘“朝阳船”回乡被朝廷封为“死夫子”的谢大猷。鲜衣怒马,仗剑天涯,都在这个湾里时时上映,演绎谢氏宗族高光豪横的文武之道。。。。。。


耒阳六中选址扬武洲建校,就是秉承和发扬谢氏家族的耕读家风,是半工半读制。耒阳大教育家梁荷池、廖前友、朱绍陶、刘少师等老先生,济济一堂,都在这里执鞭施教,挥洒豪情。扬武洲上,人文荟萃;淝江河畔,书声朗朗;诗书薪火,蔚为大观。自恢复高考到82年,耒阳六中考取各类高校的大学生60多人,占全耒阳市高考录取的大半壁江山。


那个时候,坪洲村的家家户户,忙时农耕,闲时功课,每年都有一两个年轻人考起各类高校,“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此后没几年,随着相关政策的实施,那批功勋卓著的教育家,都进了县市级重点高中。老六中撤销,设立耒阳农业职业中学,再后来被并入三都镇中学。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曾经的辉煌在断壁残垣中,归于一抔黄土,在黄土坳上的风沙里,寂然飘落江河成昨。冷月无声,是否记得一个求学少年,空有骑龙志,赤足往返艰?


04

华夏文明留下的建筑遗存



开车从新建村小学门口过桥,来到坪洲湾里面,最让人瞩目的广场上的谢氏祠堂“宝树第”。据老人介绍,这是洲上最古老的建筑,当年谢氏先人来到洲上建造的第一栋房子就是它。这栋老祠堂,是族人议事、祭祀的重要场所,在这里,供奉着谢氏的先祖,在村里的谢氏子孙中,它享有至高无上的威严。


老祠堂又被习惯称为正厅屋,坐东朝西,这种屋厝形制在南方比较少见。这是因为在水路为唯一出行方式时期,坪洲湾都是沿淝江或乘舟楫朔江而上,或骑马沿河小道越“双江口”跨“三拱桥”而来。前面广场纵深30余丈,横向约20丈。广场中心矗立四对闱子,左侧一栋房子,房门侧开,三个窗户对着闱子,从建制看,这是旧时临时关押嫌犯的公所。


何谓闱子?闱子一般由两方长条形的青石合对竖立,上面各有一个10厘米的方孔,下部各有一个直径10厘米左右的圆孔,用来固定杏旗,所以又称旗杆石。石闱子一般高1.5米左右,宽约50厘米,厚10厘米。石闱子还有个名字叫举人碑,为奖励功名而立。一个村里有闱子,说明这个村里有过取得功名的读书人。加上侧厅“官龙背”两对,一个湾里共出现六对闱子,这在耒阳是绝无仅有的,可见坪洲村在古代是极其重视教育,并且人才辈出。


老祠堂的大门口,还放置着两对石狮子,狮子高大威猛,造型独特,不同于一般的南方狮子造型。前面一对狮子,身躯丰满,面容圆润,母狮脚下的小狮子,顽劣调皮,环抱母亲前腿。后面两只狮子却是形容迥异,瘦骨嶙峋,怒眼圆睁,似在仰天长啸,前面两条腿肌肉饱满,力量感极强。据文物专家考证,这种雕刻风格,在北方比较常见。


翻阅古籍发现,同榜两进士的谢枋得年长抗元英雄文天祥十岁,随南宋弱民保护幼主难逃,文天祥一路经海路在崖山舍身成义,谢枋得一路陆行至江西被灭。谢枋得的两个儿子,最后逃到舂陵江边的罗渡,保留了华夏一点薪火,延续了炎黄“建安风骨”。坪洲湾里的这对石头狮子,由谢氏血脉永恒的镌刻在门前,既是对华夏文明惨遭荼毒的悲愤,也是对逆境重生的不屈长啸!


听村里人说,石狮子被盗过好几次,幸好被村里人发觉,把石狮半路追回了,遗憾的是,“官龙背”正厅屋大门上的一对奁子,失窃已经十七年了。为了保险起见,村里人将每只狮子都用粗大的钢筋固定在地上。虽然安全多了,游人见着,总觉得有点不协调,如同吃饭时卡了一根鱼刺。虎兕出于柙,坪洲文脉,应当重获自由,抖擞前行。狮吼震山林!


这两对狮子几次失而复得,湾里人更把它们奉若神明,称之为宝物。83岁谢交阶老人介绍说,这两对狮子还有更神的地方,是在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狮子屁股还幽幽发光。对于神狮一说,当然并不可信。让人们多一些敬畏,多一层期待,村民和谐,也是激励后辈上进的应有之意。


坪洲古村目前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古建筑应属“官龙背”,这是一栋三进两厢的古宅,由锁头形门厅、下天井,前厅、过堂、中厅、上天井、祖堂、左右耳门,回廊、厢房等建筑设施构成,采用砖、石、木结构,其特征为檐口下采用青砖叠加出檐,整座建筑外墙窗户设计窄小,窗罩呈一字形,由整块青石砌成,硬山屋顶正脊两端生起上杨,两侧山墙呈金字墙脊背弧线自然流畅,中轴线上厅堂均以金柱和檐柱支撑屋面。左右牌坊式耳门均出前后单坡,但是左侧已经坍塌。前院防护墙早已无存,只残留槽门石基座。“官龙背”的装饰主要在梁架和石构件上,多以雕刻形式表现,室内装饰以门格、窗格、花板、隔断雕刻地方传统图案表现美感,有:关公赠刀、太公钓鱼等民间故事,也有春莲夏牡、百合戏松等传统花卉图案,手工艺有双面雕刻,多面镂空雕刻,显示了当时民间工匠们精美的技艺。耳门石质门框上的“双狮戏球”纹饰形态逼真,栩栩动人,从耳门过小巷与相邻院子相通,几条通道均用大小青石铺就,使家家户户连贯形成一个整体村落。


05

故事里的事



坪洲,从她建村的第一天起,就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一些地名,沉淀下来的,都是绘声绘影的精彩。“陂乡湾”上开基业,“扬武洲”边立名声;“三拱桥”头盼归人,“官龙背”上接龙船;“黄土坳”有十八窖,“老六中”里听书声;“跃进水库”润稻粟,“善理冲”里赏罚明。


曾任芦溪令谢世应的儿子谢大猷,字熙载,钱南园称其“楚南名仕”。据传,谢大猷到京城参加会试,策论写得文采斐然,让主考官刮目相看。主考官不敢妄点状元,把前三名的试卷都送给皇帝御览。


皇帝看完谢大猷的文章之后,击掌称赏,又认真看了几遍之后,才在文章中找到一个瑕疵。马上御批:本想把你头名点,可惜马字少一点。如若不缺这一点,新科状元将你点。原来,谢大猷在文章中把马字少写了一点(马字的繁体字下面有四点)。


尽管如此,皇帝还是很想见一下这位湖南才子。立即着人宣谢大猷进殿。一见到气宇轩昂玉树临风的谢大猷,皇帝满心欢喜。不过,皇帝并没有丝毫流露,不动声色地把批语讲了出来。


机智过人的谢大猷不慌不忙地说,“皇上,院试从来都是夜间进行,您看晚上马睡觉时,不是有一只脚总是半绻着吗?所以我只写三点。”


听了谢大猷的辩解之后,皇帝哈哈大笑,更为欣赏谢大猷的机变善察,但因前面已有御批在先,不好再点他为状元,当即点谢大猷为探花。虽然没点上状元,但能够成为探花,也足以轰动全国。


春风得意的谢大猷立即回乡省亲,他乘船从湘江入耒水后,家乡人们知道后,都在河两边争相观看。谢大猷身着长衫,轻摇纸扇,潇洒俊逸,神采飞扬。耒河两岸不少女子为了一睹谢大猷丰姿,都忘了自己水中正在洗的衣服,导致不少衣服被冲到河下游去了。


可惜的是,谢大猷英年早逝,留有《易经注疏》,成为憾事。


江山代有才人出。话说在雷州、澄迈一代为官的“韶老爷”谢济韶,因家中高堂年事已高,身体有恙,遂即告老还乡。


当年,谢济韶考取功名,被安排到广东雷州做官,他先后担任过广东几个地方的县令,后官至州府。


据说他在任县令时,有一天,当地几个百姓前来击鼓鸣冤。谢济韶立即升堂,问百姓所告何人,有何冤情?让人出乎意料的是,百姓所告不是人,而是蛤蟆。百姓说,近年来农田里蛤蟆猖獗泛滥,水稻刚扬穗,就被这些蛤蟆糟塌得不成样子。对于蛤蟆之患,谢济韶略有耳闻,没想到今天百姓会告到公堂上来。


谢济韶将惊堂木一拍,“尔等立即回去,组织村民捉拿‘罪犯’,现场斩首,剥其皮,啖其肉。”百姓回去之后,立即组织人手捕捉蛤蟆,剁头剥皮,用竹签插其脊髓,并取其肉而食,以解心头之恨。由于数量太多,一时吃不完。“韶老爷”心性本善,虽然蛤蟆伤农致患,看着白骨森森的脱皮蛤蟆,伸手摊腿的模样,甚是不忍。就教百姓把新剥皮的蛤蟆,去爪盘腿,跪趴竹笼上,用花生壳、稻糠等温火烧烟熏干,留待以后再食。熏制后的蛤蟆,到死才知皈依。


据说,流窜在韶关南岭的一伙土匪,听说有一个告老还乡的“官爷”要走南岭,早早的埋伏在人迹罕至的这片地区等着。


“韶老爷”一世宦涯,多有积蓄,指望回乡上承祖制,供奉家亲。然而,归省的必经之路,匪患横行,凶险处处。

回乡的时日已到,“韶老爷”带着几个随从,锦衣上路,晓行夜宿,风光迤逦奔韶关而来。


蛰伏的土匪,听探子回报,果然有个官爷过来,不避耳目。匪徒们心中窃喜,决定安营扎寨耐心等待,准备大发一笔横财。然而,连续等了多日,没有等到官爷一行人经过。


这日,阳光正好,山下小路上来了一个流浪汉,衣衫褴褛,满脸污秽,脚上甚至几处溃烂的地方还在滴着胧血。背上背着一口黑魆魆的大铁锅。探子把流浪汉背锅的这个情况,及时告诉了头目,顺便还说了一个细节:流浪汉走路时,脚后跟带起了灰尘,看起来这口铁锅很有分量。


一段时间下来,这个流浪汉就在这里溜达,不管不顾的自己架火生锅,胡乱的烧煮杂草之类。每每看到人来,疯疯癫癫的傻笑,或者用手拿起石头土块往锅里乱扔。甚或一两天,把锅子随手就撇在草丛上,不见人影了。


山上的土匪,越来越心焦,连续派出了几波探子出山,分路打探,寻找踪迹。山下的流浪汉,停停走走,兀自走出了崇山峻岭,奔向北边而去了。


等匪首回过神来,急速带人追来,远远的看到那个背着大铁锅的人,脚下飞扬尘土,速度犹如流星,看得到身影,就是追不上人身!


这个流浪汉,就是“韶老爷”本人,他把所有而积蓄,换成金子,都铸成了一口大锅。真是智勇过人,耍弄一帮土匪如无形。


06

早天的雷公,晚上的相公



众所周知,三都经济发达,煤炭资源丰富。唯独坪洲村的地下贫瘠,黄泥带糯性,遇上雨水自然成团。然而,这片土地上,硬是让谢氏家族生根发芽,开枝散叶。


旧时候,没有大马路,煤炭靠水运。高龙河不及三尺,唯一的水道,是从三拱桥集装上船。所以,坪洲湾里的人,头脑精明的就在三拱桥边开埠集散,有开包子铺的,有开丝布铺的。开煤坪的,最多一天几万斤的货量,留下“800担码头”遗址。有力气的就去煤矿挖煤,白白净净出门,魅魅黑黑回家,活脱脱的黑脸雷公。一些稍通文化的,组团结对,洗干净脸上煤灰,穿上戏服,又在台上扮演相关,唱起《曹操》与《西厢》。


皮影戏的良德,是远近闻名的唱腔,“否---铿”的一声,让很多孩童还有满满的回忆。说唱的高文、吹唢呐的扬平、掌鼓的、铛锣的,响器一打,台下瞬时安静,只等台上出将入相的热闹。武生班子有桂芳、务妹等,整个坪洲,号称三十六条棍棒。大年三十晚上,从正厅屋取出狮头,点了狮子眼睛,拜过祖师,就各自回家过年。初一午时出狮,浩浩荡荡一只队伍,走村窜湾,吸引家族各个枝叶点燃的炮仗,带去深深的祝福。送上个小小的红包,接过班主手中的“马灯”,各大小武生,便拉开架势,耍上几个套路,拳上有劲,脚下生根,桩步扎实,赢得满堂喝彩,各家准备的年饭,正好喝小酒,叙家常。


好的龙狮班子,在周边的村镇,是极其受欢迎的。初一出狮,要到元宵节才能回狮。龙狮表演有个规矩,狭路相逢的两个龙狮班子,要在路边摆下场子,切磋一下功底,确定哪个班子更加正宗,师出名门。坪洲村的狮子班头桂芳,眼神如炬,远远望去,自有一股正气。我们跟着竟然从来没有切磋,既期待又紧张,硬是让一帮气力发作的小年轻憋着难受。师父给个小红包,或者赏的一挂鞭炮,又找到了发泄力气的地儿,炸热闹了住宿的那个小山村。


90年代初期,坪洲湾集资在张家坳上建了个鞭炮作坊,手工的,纯的。开张不久就关闭了,先天不足。倒是湾里的“三个半银行”的生意,一直坚持到了新世纪。


“三个半银行”是三个手工生产炮竹的家庭作坊,朝祝、满根、东云三家加上算半个银行的朝松一家,依靠祖传技艺,重视安全生产,比较早的实现了脱贫,还赢得了“村里银行家”的美誉。


07

田园诗般的农家生活



“噼噼啪,噼噼啪,大家来磨麦。麦子香麦子甜,磨了过好年。。。。。。”这是油灯下,母亲教过的儿歌,唱的是村妇们的劳作场景和对生活的憧憬。


坪洲村十三个村民小组,几千号人口,聚在一起,生活中自然会演绎出各种插曲与精彩。一些俗语、俚语、谚语,都被村人提炼,成了母亲们教育孩子,大人们言传身教的警句。坪洲湾里,家风甚严,族规完备。多年前,小房脚的一个后辈犯了族规,硬是被绑在祠堂屋柱上,用“竹花草”(竹子条)抽得遍体鳞伤。后来,这个后生竟然被镇政府任命为村里领导,玩忽职守,无恶不作,终究是“狗肉端不上桌面”。


孩子们要是不懂事,任性妄为,大人就会严正说“麻拐洽(吃)禾的日子冒到”,告诫孩子以后会吃大亏。孩子们要是懒惰懈怠,娘亲会说“早天的雷公,晚上的相公”,用先祖的艰辛创业,鼓励孩子们勇敢勤劳。


让孩子们记忆最深的,莫过于新年后不久的吃“清明会”和“尝新节”连席餐。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新年刚过去,家庭已经花去几乎省吃俭用的所有,青黄不接之际,又有祭祀先祖的大型活动,真的考验家庭主妇们的持家能力。堂客们一合计,大家齐心补短板,积少成多做典礼。


于是,坪洲湾里兴起了吃“清明会”的连席活动,一溜烟的摆出十几二十张方桌,各家把保留的主食纷纷端上桌面,鸡肉鱼鸭当然是主食,显示的是某家的家底充实。上山扫墓的劳力们不太计较这些,大家口味好,喊一声就全部出动,山上劳作去了。桌子上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地里的小菜有哪几样,坛子里的配菜品相如何,口味怎样,烹炸蒸煮的手艺好不好,都摆在桌子上。大妈们还是爽朗的笑,一些小媳妇只好讪讪的低下头,羞红着脸,快手快脚的赶紧收拾碗筷,尽可能的多干活。


“尝新节”连席程序也是一样。只是,天气变暖和了,大家心情也放开了,丰收就在眼前。男人们可以放肆的开着一些玩笑,小媳妇却总是大家取笑的对象。唯一不同的是,所有人在动筷子前,先要满满的装几碗饭,盖上几块肥腻的大肉,恭敬的倒在桌子脚窜来窜去的狗子嘴边,让村里的所有狗子吃了,人们才放开肚量开吃。


坪洲湾,淝江打了两个滩。谢氏家族扎根的地方,这里生命旺盛,这里有数不完的人情世故,这里有一辈一辈的悲欢。


(谢荣盛 敬撰)

作者: 谢荣盛 来源:耒阳视界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w-DrBHEBfwtFQPkdR4J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