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九,玄天真武大帝飞升日,见转者可获福无量!

2019-10-05   嘉域李浩诚

九月初九,玄天真武大帝飞升日!

真武大帝又称玄武大帝、九天荡魔祖师、无量祖师、三元都总管、九天游奕使、佐天罡北极右垣大将军、协运真君、治世福神、玉虚师相、玄天上帝、金阙化身荡魔天尊等。全称“祖师北极法主真武佑圣灵应真君玄天上帝”,尊居元和迁校府。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中的武当山便是真武大帝的应化道场。

真武大帝,形象非常威武,其身长百尺,披散着头发,金锁甲胄,脚下踏着五色灵龟,按剑而立,眼如电光,身边侍立着龟蛇二将等。《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妙经》曰:真武帝君原来是净乐国太子,生而神灵,察微知运。长大成人后十分勇猛,唯务修行,发誓要除尽天下妖魔,不愿继承王位。后遇紫虚元君,授以无上秘道,连越游东海,又遇天神授以宝剑。入武当(太和山)修炼。居二十四年功成圆满,白日飞升,玉帝下令敕镇北方,统摄玄武之位,并将太和山易名为武当山,意思是“非玄武不足以当(挡)之”。

九月初九当日向北方跪诵报恩宝诰,可为父母师长祈福消灾、介祥延瑞。

玄天宝诰

志心皈命礼。

混元六天,传法教主。修真悟道,济度群迷。普为众生,消除灾障。八十二化,三教祖师。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三元都总管,九天游奕使。佐天罡北极,右垣大将军。镇天助顺,真武灵应。福德衍庆,仁慈正烈。协运真君,治世福神。玉虚师相,玄天上帝,金阙化身,荡魔天尊。

志心皈命礼。

北上太虚,无上常容。天寂虚玄梵境,太乙真庆宫。真玄上圣,九天右奕使。左领天罡,北极右垣大将军。太极真宗,太玄慈父。灵通大妙仙,八威九光圣。执干元帝心印,秉阴灵北极符。总玄武右弼司,判左领圣府院。誓断妖魔,救护群品。匡扶劫运,统摄万录。威德无边,神通浩溥。巡游十洞,检察诸天。福佑孝忠,剿除孽害。至圣至神至帅,镇天真武,治世福神。玉虚师相,紫皇天乙真君,玄天仁威精微上帝,金阙化身天尊。

志心皈命礼。

北方境内,玄武位中。始从金阙以化身,终辅玉皇而断恶。修真学道,功成于四十二年。拯世利人,泽被于千万亿劫。有求皆应,无愿不成。威德广被于乾坤,愿力宏深于海岳。功过必察,赏罚无逃。大悲大愿,大圣大慈。真武助顺,灵应真君,玉虚师相,玄天上帝,终劫济苦天尊。

至心称念终劫济苦天尊,不可思议功德!

真武大帝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二次化身

据《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真武大帝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二次变化之身,托生于大罗境上无欲天宫,净乐国王善胜皇后之子。皇后梦而吞日,觉而怀孕,经一十四月及四百余辰,降诞于王宫。后既长成,遂舍家辞父母,入武当山修道,历四十二年功成果满,白日升天。玉皇有诏,封为太玄,镇于北方。

屈原《楚辞》之《远游》篇有句称:“召玄武而奔属”。玄武七宿之形如龟蛇,故注称:“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北宋开宝年间,玄武神降于终南山。

太平兴国六年(981)封为翌盛将军。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加封为翌圣保德真君,后为避圣祖赵玄朗之讳,改玄武为真武。宋真宗、宋徽宗、南宋钦宗等屡有加封。元代大德七年(1303)加封真武为元圣仁威玄天上帝。明成祖崇奉真武,御用的监、局、司、厂、库等衙门中,都建有真武庙,供奉真武大帝像。永乐十年(1412)又命隆平侯张信率军夫二十余万人大建武当山宫观群,使武当山真武大帝的香火达到了鼎盛。

《佑圣咒》称真武大帝是“太阴化生,水位之精。虚危上应,龟蛇合形。周行六合,威慑万灵”。因此,真武大帝属水,当能治水降火,解除水火之患。明代宫内多建真武庙就为祈免水火之灾。

玄天真武大帝圣地

武当山为中国道教名山之一,古名岁上山,太和山。武当山,古称“方圆八百里”高险幽深气势磅礴。山景以雄为主,兼有险、奇、幽、秀等多重特色。中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崖、二十四涧、十一洞、三潭、九泉、十石、九井、十池、九台等风景胜迹。主峰天柱峰海拔一千六百一十二米,素有“一柱擎天”的美誉。环绕主峰的众峰俯身含首,朝向主峰,宛如众星拱月、形成“万山来朝”的奇观。武当山有“静八景、动八景”的自然景观。静八景有“天柱晓松”“陆海奔潮”“平地惊雷”“雷火炼殿”“祖师映光”“空中悬松”“月敲山门”“金殿倒影”。动八景有“金猴跳涧”“海马吐雾”“黑马巡山”“飞蚁来朝”“乌鸦接食”等。景致各有佳处,妙趣横生,耐人寻味。

武当山相传为上古玄武(即真武)得道飞陆之地,后世认为非玄武不能当此,故名武当。杜光庭祖师将其列为“七十二福地”之一。历朝帝王对武当山均有加封。元大德八年(1304)封为“武当福地”,明永乐十五年(1417)封为“大岳”,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封为“治世玄岳。”

武当道教是中国道教的一个重要组成。在道教崇奉的众多神灵中,被尊为至高无上的“三清”“四御”以及“十方天尊”等在武当山都排在了不显眼的位置,而在显赫位置上供奉的是玄天上帝。北极佑圣真君者,乃玄武七宿,后人以为真君,作龟蛇于其下。宋真宗避讳,改为真武。靖康初,加号佑圣助顺灵应真君。图志云:“真武为净乐王太子,修炼武当山,功成飞升。奉上帝命镇北方。被发跣足,建皂纛玄旗。”明朝御制碑谓,明太祖平定天下,阴佑为多,建庙南京崇祀。及太宗靖难,以神有显相功,又于京城艮隅并武当山重建庙宇。两京岁时朔望遣官致祭,而武当山又官督祀事。明宪宗尝范专金为像。每年三月三日、九月九日用素馐致祭。

在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东西南北四方都有神兽镇守着。它们分别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玄武是镇守北方的神。古人把北方七个星宿想象为龟蛇相缠的形象,称为玄武。古书上记载:玄武,北方之神,龟蛇合体。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其形如龟蛇,龟蛇即玄武。“玄,龟也;武,蛇也。此本虚、危星(北方七宿中星宿)形似之。”故称北方七宿为玄武。“北方玄天,五炁徘徊,中有黑帝,双皇太微,总领符命,仙炼八威,青裙羽属,龙文凤衣,上帝所举,制至玉阶。”玄天上帝是儒教祭祀五方帝之一,其兽为玄武。

玄武为“四象”之一。“四象”即青龙、朱雀、白虎、玄武。中国古人早在殷代前后,同时把东方的若干星星想象成一条龙,春天黄昏时出现在南方的若干星星想象一只鸟形,西方的若干星星想象为一只虎,北方的若干星星想象为龟蛇形象。二十八星宿体系形成之后,就把它们一分为四,每七宿组成下述一种动物形象。《书传》称:“四方皆有七宿,可成一形。东方成龙形,西方成虎形,皆南首而北尾;南方成鸟形,北方成龟形,皆西首而东尾。”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五方配五色的说法流行后,四象就分别配上了颜色,成为东方青(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龟蛇)。从史料记载来看,中国四象最先产生,再创立四兽的同时,也创立了二十八宿。所谓二十八宿,即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将黄道(太阳和月亮所经天区)的恒星分成二十八个星座,称“二十八宿”。“宿”者,指星的位次和集合体,即一撮星也二十八宿以北斗(大熊星座)斗柄所指角宿为起点,由西向东排列,它们的名称与四象关系为: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胄、昂、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古人崇拜星宿是因为星体的存在和运行有着极大的神秘感,同时,人们还可根据星辰来确定方位和测定季节时令。二十八与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古代划分天区的标准。二十八宿体系不仅是古人观测日、月、五星位置的坐标,而且有些星宿还用来测定岁实季节的变化。

至于龟蛇,也是古代有名的神灵。龟为“四灵”(龙、凤、麟、龟)之一。早在殷商时代,就有神龟知人情、知吉凶,可充当神人之间媒介的说法。

龟能明于阴阳,审于弄德。先知利害,察于祸福。保佑胜战,以及长生不老,行气道引,使人致富等神性,竟称(龟者天下之宝也)!

有名的“河图洛书”这一典故,也与龟有关。《易·系辞上》谓:“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者“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者洛书。于是伏羲氏根据这个“图”和“书”书画成了八卦,此即《周易》之来源。

据宋朝方田子编撰《太上说玄天玄武本传神咒妙经》记载,太上老君八十二化身为玄武,黄帝紫云元年托胎于净乐国善胜皇后,于三月初三降临人间。

王太子不愿继承王位,潜心会道,十五岁辞别父母进太和山修练。在绝壁的岩洞里苦修四十二年,于九月初九的清晨,得道升天。非玄武不足当之”,自此,太和山改名为武当山。

玄帝真武者,盖起于宋代羽客之言,即《元洞玉历记》所谓元始说法于玉清,下见恶风弥塞,乃命周武伐纣以治阳,玄帝收魔以治阴,“上赐玄帝披发跣足,金甲玄袍,皂纛玄旗,统领丁甲,下降凡世,与六天魔王战于洞阴之野,是时魔王以坎离二炁,化苍龟巨蛇,变现方成,玄帝神力摄于足下,锁鬼众于酆都大洞,人民治安,宇内清肃”者是也,元尝加封,明亦崇奉。此传所言,间符旧说,杂以鄙言,盛夸感应,如村巫庙祝之见。初谓隋炀帝时,玉帝当宴会之际,而忽思凡,遂以三魂之一,为刘氏子,如来三清并来点化,乃隐蓬莱;又以凡心,生哥阇国,次生西霞,皆是王子,蒙天尊教,舍国出家,功行既完,上谒玉帝,封荡魔天尊,令收天将;于是复生为净洛国王子,得斗母元君点化,入武当山成道。玄帝方升天宫,忽见妖气起于中界,知即天将,扰乱人间,乃复下凡,降龟蛇怪,服赵公明,收雷神,获月孛及他神将,引以朝天。玉帝即封诸神为玄天部将,计三十六员。

玄武的人格化过程是漫长的,最终完成于北宋。道士们将玄武形象描述为“披发黑衣,仗剑蹈龟蛇,从者执黑旗”。“净乐国王太子,遇天神,授以宝剑,入武当山修道。久之,无所得,欲出山。见一老妪操铁杵磨石上,问磨此何为,曰:‘为针耳。’曰:‘不亦难乎?’妪曰:‘功久自成。’真武悟。遂精修四十二年,白日冲举”。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个故事不仅以其深刻的哲理启示着后人,同时也在暗示着人们,玄武是真实存在的,这位王太子如果不是紫气元君化做一位老太婆以铁杵磨针点化他,他将耐不住深山老林中的寂寞和风餐露宿的折磨而功亏一篑。

在北宋之前,道教就完成了玄武从动物崇拜到人、再由人到神的塑造。到了南宋,玄武地位、神格逐步升级,历代皇帝屡加圣号,崇奉至极。武当山也由此形成了以崇奉玄武为主要特征的武当道教。

自宋代起,几乎历代的封建皇帝都极力推崇玄武,扶植武当道教,以至到了明朝,武当道教从兴隆走向鼎盛,武当山成了全国最大的道场。

要说各代皇帝推崇玄武的原因,则要讲讲玄武升天后的作为。玄武升天后,道教传说中的彼岸世界(天界)里,魔妖迭起,打斗厮杀。元始天尊在天宫中说法传道时,黑毒血光秽杂之气都冲进了南天门。元始天尊盛怒之下,命玄武镇魔除妖。玄武以其勇猛,率三十万天兵天将一夜之间降伏了妖魔。“始判六天”就是对他那次出征战绩的评价。打那以后,元始天尊就命玄武镇守北方,并要经常下降到人间“普福生灵,操扶社稷”。

这位维护天界秩序的猛将下降到人间自然也是保皇权、扶社稷的灵应之神。考察历代封建皇帝对玄武的封号,几乎都少不了“保祚佑圣、护国定乱、社稷家神”等内容。据史书记载,明成祖朱棣以“清君侧”名义发兵誓师时,就曾扮成了玄武“披发仗剑”的形象。

明成祖朱棣夺取皇位后,把武当道教推上了顶峰。这位皇帝从营建武当道场的勘测设计,遣功臣贵戚现场督工,到武当道人如何修持等都亲下圣旨。明永乐年间,通往武当天柱峰的一百四十华里的神道两旁丹墙翠瓦,布满了建筑。宫观庙宇,经堂道房多达两万间。武当山以“治世玄岳”的崇高地位成为全国的道教活动中心。

宋代首先出现玄武的人格化图像。据《夷坚支志》景卷三,宋孝宗时进士叶方,曾得到一张旧画,上书“真武仗剑坐石上,一神将甚雄猛,持斧拱立于旁”,有人疑是唐吴道子画,恐怕不可靠,但这是早期玄武真君像无疑。在此基础上,玄武神像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变得极有特色,据宋人赵彦卫《云麓漫钞》绘其像为北方之神,被(披)发黑衣,仗剑踩龟蛇,从者执黑旗。这是玄武帝的标准像,后世真武的各种造像,均以此为准。

真武在宋代开始发扬光大,到了元代,蒙古皇帝也很迷信真武。元世祖忽必烈于至正四年(1344)开始营建大都城,有龟蛇现于高梁河上(今北京西直门外),忽必烈昭群臣问吉祥。大臣承其意附合道:“国家受命朔方,上值虚、危(二宿),其神玄武,其应龟蛇,其德惟火,水胜火,国家其有宋乎!”当时,南宋还享有中国半壁江山,诸臣之言正中元世祖下怀,于是忽必烈下诏于其地建大昭应宫,以祀真武。元成宗时,加封真武为“元圣仁威玄天上帝”,成为北方最高神。但真武信仰远到鼎盛,还是在明朝永乐年间。

明成祖(即永乐帝)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被封在燕京(今北京)做燕王。始称其貌奇伟、智拥有大略。朱元璋死后,他即以“清君侧”,发动了靖难之变,反抗建文帝。朱棣与军师道衍(即姚广孝)合谋,在造反大军誓师时,鼓吹真武“显圣”:出祭,见被(披)发而旌旗者蔽天。成祖顾公(道衍)曰:“何神”?曰:“向固言之一吾师,北方之将玄武也。”于是,成祖即被发仗剑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