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在一个部落里待了差不多两个月时,你终于觉得自己对这个地方有那么一点了解。突然间,你觉得它近在咫尺,触手可及。可其实那是一种错觉,你在那里才待了八个星期而已。接下来你会遭遇彻底的绝望,你会觉得自己其实什么也不懂。可当你亲身经历那一刻的时候,你真的会觉得这个地方完完全全属于你。那是一种最短暂、最纯粹的欢愉。"
今天Kindle小编给大家推荐的这本书是一本赞誉无数的作品。
它是《纽约时报》的畅销图书;
获得过科克斯书评奖、新英格兰图书奖等多项图书大奖;
被《时代周刊》《纽约时报》《娱乐周刊》《VOGUE》《出版人周刊》《华盛顿邮报》《旧金山纪事报》《奥普拉杂志》评为“年度好书”!
这本书就是《欢愉》。
《欢愉》用理性与激情的冲撞,构建出一个性感而优雅的故事。
《无声告白》的作者伍绮诗这样评价本书:
我很喜欢并向朋友推荐了莉莉·金的《欢愉》。它文笔优美,发人深省。这本书具备了一部优秀小说应该具备的所有特质。
而美国备受尊重的短篇小说家安德烈·杜勃斯则直言道:
这是我今年读过的最好的小说之一,它将金牢牢锁定在顶级小说家之列。
一个优雅而性感的故事
本书基于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的真实人生故事写就。
20世纪30年代,三位年轻的人类学家前往新几内亚考察,他们之间发生的一段三角恋情,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的观念、学术生涯,乃至命运……
安德鲁•班克森出身学术世家,其父热切地希望孩子们能继承他的衣钵研究生物学。他的两个哥哥却相继意外殒命。班克森追随父兄脚步前往剑桥学习生物学,却被人类学吸引。
父亲死后,班克森回到曾实地考察过的新几内亚。学术研究上的无力感和亲人死亡造成的阴影令他心灰意冷,试图自杀。
内尔和芬这对人类学家夫妇的到来打破了班克森死水般的生活。
班克森也缓和了内尔与芬之间因研究方法与学术声望的差异而日益紧张的关系。
班克森被内尔吸引,理智令他选择压抑自己的感情。
三人都对班克森与内尔之间日益滋长的情愫心知肚明,挣扎于欲望与自律之间的他们小心地守护着一种微妙的平衡。
一次三人交谈时的相互激发催生了人类学研究领域的一大创见。
一天早上,芬突然驾着小船独自离开,带走了部落里最有名的少年首领。他要去抢劫临近部落的圣笛。他相信那笛子能帮他建立学术地位,但这一冒险之举彻底改变了三人的人生轨迹……
近乎极致的阅读体验
简单地转述《欢愉》的情节,只会令这个故事的魅力消减大半。小说于字里行间蕴藏的氛围和情绪,具有令人心醉神迷的魔力。
莉莉·金采用了一种充满想象力的叙述策略,打破了时间和人物视角的限制,营造了充满迷幻感的文本体验。
作为小说的叙事主人公,班克森拥有近乎全知全能的视野,小说开篇,内尔和芬在他的讲述中完成了登场亮相,他本人却还没有在小说中出现过。
逻辑上讲不通的蒙太奇制造出了强烈的宿命感,仿佛这一切都已经不是第一次在宇宙中上演,主人公对此早就了然于心。
具有相似效果的还有班克森在多个破碎时空中跳跃的叙述,从故事开始的上世纪30年代,直到70年代,读者很难预测他的下一段讲述会从哪个时间节点开始。
然而,这种跳跃并不会让读者费解,无论时间是向前推进,或是向过去回溯,它们永远指向共同的焦点。
于是读者明白了,班克森永远地滞留在了故事发生的那几个月之中,“当下”变为恍惚可疑的浅梦,记忆却成为永恒的现实,一遍又一遍地循环上演。
莉莉·金在《欢愉》中还嵌入了另一个文本——班克森意外获得的内尔日记,这既从逻辑上完善了整个故事,又丰富了班克森的叙事层次。
我们可以推想,在经年累月反复阅读那本日记之后,其内容已同班克森自己的记忆融为一体,他的叙事也因此具有了双重视角,他的视角,内尔的视角。
视域的交错赋予故事强大的张力,给小说中如梦幻一般的片段和细节提供了栖身之地,它们只有在这部小说独特的情境中才能成立:
班克森为在田野调查中留下满身伤口的内尔包扎时的情欲涌动;内尔夫妇和班克森在湖中夜泳深谈,凝望星辰;班克森和内尔在细雨中跳起求雨的舞蹈,口中呼唤他们知晓的语言中所有代表“雨”的单词;三位人类学家在一个崭新理论初现雏形时内心的悸动和高于语言的默契……
这些情节带有强烈的超现实的美感,它们令小说的爱情主题挣脱俗套的窠臼,呈现出诗性特征。
就像BBC出品的短剧,紧张,性感,却又优雅克制。充满了20世纪30年代独有的自由气质。紧张感不动声色地上升,结局像是平静良久之后的爆炸。
搜索订阅Kindle,回溯时间,剥开一层一层的故事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