矾山矾矿遗址坐落于苍南县矾山镇鸡笼山半山腰,依山势而建,呈南高北低,由采矿遗址、炼矾遗址、附属遗址和传统民居建筑等内容组成,占地面积21.39公顷。 遗址见证了矾山炼矾历史演绎的变迁,折射出矾业生产与商贸的发展过程,与现代炼矾流程形成鲜明比较,归类于工业遗产。
福德湾全景
采矿遗址又称矿洞工作面遗址,位于遗址区西南,矿洞口为人工开凿,其建筑为砖石或混凝土结构,是整个遗址的最高点层面。这里与福德湾老街有一定距离,道路不通畅,受人为的生产生活影响较小;再由于遗址地处于山腰间,避风性较好,受台风等自然因素影响也相对较小,建筑稳固性较好,因此该遗址损毁较少,改、扩和添建现象少,其现状保存较好。
福德湾老街
炼矾遗址因主体建筑功能不同,管理手段和重视角度不同,其现状保存情况差异较大;选矿房于原遗址停产变迁后虽改为隔间矿工民居,但主体建筑结构不变,矿工便自觉维护好选矿房,与1号煅烧炉(双体式,由东西两座组成)一样保存现状较好。
维修前1号煅烧炉全景
2号煅烧炉亦为双体式,由东西两座组成,西座炉身上部损毁于2006年超强台风“桑美”;3号煅烧炉为单体式,体量比1、2号煅烧炉的单个体都偏大;4号煅烧炉为单体式,体量比3号煅烧炉偏小,与1、2号煅烧炉单体相似,其与3号煅烧炉一样,现仅剩下炉座;而结晶池、风化沉淀池为凹陷式制造,占地面积较大。
1号煅烧炉东座火堂口
附属遗址文物本体的建筑为砖石结构,稳定性相对牢固,其管理房、2号变电房、2号打铁铺、水泵房、蓄水池等主体结构没有变化,保存很好;但锅炉管理房地处迎风面,受台风等自然灾害影响较大。福德湾老街传统民居建于清末民国时期,内具有代表性民居5座,另有造形各异,风格别致的石构、木构民居16座近200间。
2号煅烧炉
矾山炼矾始于明朝洪武年间,至今已有六百多年。明洪武初年,赤垟山(矾山原名)已采炼明矾,开创浙南化工业生产先河。明永乐年间(1403—1424),温州等地已将明矾用于染色业,并开始逐渐由商人向外地销售。
3号煅烧炉全景
清顺治年间(1644—1661),因连年战乱,致使明矾停产多年,清乾隆九年(1744),矾山商人到温州、上海等地销售明矾,引来了苏州商人,在今矾山镇西南约两公里处九担岭建起了第一座矾窑(炼矾厂),俗称“九担窑”。农民开采的矿石,开始作为商品出售给矾窑,矾山出现第一代矿工。
2号风化沉淀池正立面
嗣后矾山附近又陆续建起了矾窑,至民国初年,矾窑达10余家。民国5至7年(1916—1918),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国外明矾业衰落,国内市场需求陡增,矾山矾窑猛增到40多家,年均产量达1.75万吨,年产值在百万元以上,矾山明矾生产进入兴盛时期。
锅炉管理房
民国27至29年(1938—1940),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矾价看涨,矾山明矾生产又得到恢复和发展。至1949年解放前夕,大小40家矾窑几乎全部停产。
供水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矾山明矾业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1950年12月,省人民政府工业厅组建浙江省矾矿办事处。是年,温州专署在矾山开设公营天成矾矿(后改名平阳矿厂)。
2号堆料场
工艺仍沿用“水浸法”,明矾年产量和明矾石储存量均居全世界第一,其历史悠久、闻名中外,素有“世界矾都”之称。遗址依山而建,遗址与古村落布局相互交融,老街曲巷交错,房屋高低间杂,清末民国时期的传统民居、古街道等建筑仍保存较好,古朴典雅,韵味深厚。
原铁轨走向
矾山矾矿遗址是属于近现代工业遗产,是浙江省工业遗产的代表,也是省内为数不多的工业遗产类文物保护单位,又是文化遗产的内涵不断发展、文物保护的内容和范畴拓展的产物,是浙江省工业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意义。矾山矾矿遗址,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矿洞口
▏来源: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版式:郑静
▏审核:李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