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很能产生共鸣的一首诗,句句说到心坎上,读后久久无法释怀

2019-12-24   庆余

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精神,是我国文学艺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纵然时间跨越千年,社会生活背景的大不相同,诗歌里洋溢着的诗人对社会生活的真切感受,却依然能引起我们情感上的共鸣。这便是诗歌的独特魅力所在。

无论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还是“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亦或是“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这些名诗名句,无不拨动着我们心灵的琴弦,引起了强烈共鸣。本文向大家分享的这首《别元九后咏所怀》,便是一首很能让人产生共鸣的诗篇,甚至句句说到心坎上。

《别元九后咏所怀》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公元806年,也就是元和元年四月,白居易与元稹同登及第。元稹授左拾遗,但因触犯权贵,同年九月被贬河南县尉,而白居易罢校书郎,退居华阳观。这首诗便是白居易送别元稹离开长安时所作。

《别元九后咏所怀》

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这首诗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来看,前四句“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为第一部分,主要是写景起兴,奠定全诗离别的伤感气氛。它的意思是说,凋零的桐叶、衰败的槿花,悠然飘落在秋风秋雨之中,呈现出一片寂寥冷清的景象。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里所蕴含的便是白居易与元稹依依惜别的情意。

随后的四句“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便是诗的第二部分,主要是勾叙述二人离别之时的情景。不过白居易在这里并没有具体描写离别的情景,而是以虚笔来写离别的事实。即萧瑟的秋天,使我心情低落,更何况又逢故人远别,我心中实在无法欢乐。不要说我没有送你离开,我的心已经随着你到了青门。

“青门”,即长安城的东南门,本名灞城门,因其门色青,故俗称“青门”。从白居易这里假设友人问“为什么不来相送?”到他自己的回答“心到青门东”,我们可以得知,白居易的言外之意便是说,如果我送你到青门外,那么又如何忍心与你分别呢?同理,白居易友人的感受亦是如此。由此可见,这寥寥四句,言尽而意无穷。

最后四句“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则是第三部分,主要是抒发白居易对挚友元稹的深切思念。它的意思是说,知心之人又岂是求一个多,只要是心意相通即可。如今你的离开,我虽然身在繁华的长安,却深感孤独。

在古代诗歌中,其实有很多表达类似情感的诗句,如韩愈的“知音者诚希,念子不能别”,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它们都是表达了一种苦于无心意相通之人的孤寂落寞之情。而白居易与元稹早在贞元十九年(803年),就因政见一致结为挚友,后又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结为终生诗友,其情谊之深自不用说。

综观白居易的这首诗,集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无疑是一首抒发别情的佳作。而诗中所表达的对挚友的深切思念,以及人与人之间心意相通的难能可贵,无疑句句说到心坎上,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试想在如今的社会生活中,我们又何尝不是与白居易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一样,苦于没有心意相通之人,而深感孤独呢?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