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以家庭教育与亲子关系为主题的《小欢喜》即将迎来大结局,因其轻松幽默地描绘出一幅“中国式家庭教育图谱”,引发观众广泛热议。
《小欢喜》就是一部中国应试教育下各个家庭的真实写照,像一面放大镜,把各种矛盾和冲突放大在荧幕前,展示给观众,让大家思考在高考这个大环境下,应该如何与家长与孩子友好相处。都说高考是一场修炼,孩子脱一层皮,家长脱十层。在电视剧《小欢喜》中,让我们感受到了高考带给各个家庭影响,也看到了6种最典型的“中国式家长”。大家不妨来对号入座一下,看看你是哪一位?
1、最专制:乔英子的母亲宋倩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出现了一种和“溺爱型”教育相反的教育形式,即“专制型”教育。秉持这种教育模式的家长,对孩子来讲就是最高“统治者”, 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习惯用自己的意愿设计孩子的一切,用自己的标准去塑造理想中的孩子,自认为这是让孩子“少走弯路”的做法,凡事由家长说了算,孩子无权决定自己的事。
在《小欢喜》这部剧中,乔英子的母亲宋倩就是“专制型”家长的典型代表。宋倩原本是春风中学的金牌物理老师,因为女儿乔英子高考,事业有成的她果断辞职,当起了辅导班老师,灵活的工作时间让她有更多精力照顾女儿的学习生活。
在乔英子眼里,妈妈是一个表面和善、内心严厉的女人。身为单亲妈妈的宋倩,辞掉工作的自我牺牲、婚姻失败带来的挫败感,宋倩自然而然地将全部喜怒哀乐转嫁在女儿乔英子身上,对学霸女儿乔英子展开了“监控式”关怀。她认为女儿是她的一切,是她的全部,甚至,还是自己身体中的一部分,她也像操纵自己的身体一样,试图完全掌控女儿的人生。大到高考志愿、人生规划,小到一举一动、衣食住行,全都得在她的安排之中,对于她的这些决定,英子必须完全顺从。乔英子吐槽妈妈“贼专制”,将母女感情比喻为“塑料姐妹花”,一碰就碎,一点就着。
社会竞争激烈的加剧,还有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气的冲击,给做家长的造成了一定的刺激,而他们没有把此运用到自己身上,而是转嫁到孩子身上。于是,无形中为孩子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催逼源”。这些催逼必然给孩子的学习和心理带来极大的危害。不难想象,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内心该是多么无奈、沮丧,甚至叛逆、堕落。
在电视剧中,乔英子向爸爸哭诉,在妈妈的这种“监控”下,自己就像“在坐牢”,并因此想尽一切办法,甚至以“跳海自杀”相威胁,就是要逃离北京,逃离妈妈的“掌控”。
很显然,专制式教育是行不通的。因为这样的教育方式并不能给孩子带来幸福和快乐,更不可能带给孩子美好的未来。作为家长,只有放低姿态,尊重孩子,为孩子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才能达到培养优秀孩子的目的。
2、最开明:方一凡的父亲方圆
孩子是借由父母来到这个世界,体验这个世界的。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而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应该尊重他们,允许他们做自己。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心胸越来越宽广,教育方式也更加开明,不再循规蹈矩,因循守旧。
在《小欢喜》这部剧中,与乔英子的母亲宋倩的“专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方一凡的父亲方圆,他可以说是全剧最“开明”的家长。
方一凡是个调皮捣蛋的后进生。进入高三,马上就要面临高考了,方一凡不但因为期末考试成绩差,被班主任建议“蹲班”,还在开学第一天就和同学打架,平时的学习中也是吊儿郎当。但是,爸爸方圆对待孩子的教育却很平和,他会带着已经高三的儿子方一凡一起开黑打游戏,帮他制造学习的假象以便在妈妈面前蒙混过关。当母子矛盾升级时,他还会充当“和事佬” ,苦口婆心摆事实讲道理,把母子俩说得心服口服。当潘老师建议方一凡参加“艺考”的时候,爸爸方圆在问过方一凡的真实想法,确认儿子确实喜欢唱歌跳舞,便拉下面子,让好友乔卫东帮忙,请小梦给鉴定一下方一凡是否有这方面的潜质,在得到肯定的答复之后,他坚定的支持方一凡的“艺考梦”,并且想方设法取得了童文洁(方一凡妈妈)的认同。
虽然开明很重要,但也不是无限制、无底线地支持孩子所有决定,开明不同于放纵,分寸很重要。开明的父母教育孩子要懂得分寸,不能伤害自己,不能伤害他人,不能违反法律法规,不能触犯道德底线。在这个分寸下,允许孩子最大限度地做自己。允许孩子做自己,将给孩子带来一生的宝贵财富。
时代不断在进步,很多新颖、独特的选择会出现在孩子面前,只要孩子健康快乐、生活积极乐观,我们家长都应该接受和支持。也许家长会留下人生的遗憾,却成全了孩子的另一种体验。希望我们都能做一个开明而不放纵的父母,支持孩子体验各种各样美好的人生,不要浪费了大好时光。
3、最焦虑:方一凡的母亲童文洁
在中国家庭教育中,评价一个孩子只有一个指标,那就是成绩。在成绩面前,其他都是小事。《小欢喜》的主题聚焦在高考,剧中的几个小演员,演的都是高三学生。高考是什么?大家都说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要么鲤鱼跃龙门脱离苦海,要么一失足成千古恨。
“高考这场战役你要是输了,你终身遗憾呐,方一凡!”方一凡妈妈童文洁经常挂在嘴边的这句话,让人感叹“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妈”。同一类中国式家长也在“分享”同一种焦虑。
在开篇的剧情中,儿子方一凡即将升入高三,却陷入“被蹲班”的难题,母亲童文洁满心焦虑,怒斥儿子“考试考试不灵,打架打架门清”。在骂过了孩子之后,立马给儿子方一凡联系各种补习班。为了让孩子更好的投入到高三的学习中,董文洁买不起学区房,租也要租一个学区房,哪怕是支付一个月1万2的房租,让生活捉襟见肘,就是为了孩子能够考上一个好大学。
中国式教育以成绩论输赢,不能输,输不起,每一次的考试都是煎熬。无数中国家庭父母放大了高考的效用,“一考定终身”,这种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思想让中国家长陷入了集体焦虑中。虽然高考是目前摆脱命运的最公平的考试方式,但是大部分家长还是不能从根本上去正视考试这件事,甚至将孩子作为自己没考上大学的遗憾,让孩子去替家长完成考大学的理想。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类最高的需求发挥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在自己的人生之路发光发热。教育的根本是育人,而非造就一台完美的考试机器。成绩只是检验学习效果的一种方式,教育本质是成长,挖掘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赋 ,帮助其成长为更好的自己。高考只不过是这无数可能性中的一种,但是绝不是终点。输了考试,但是未必会输了人生。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在他成长过程中会有各种不确定性,有惊喜,有挫折,有欢笑,有泪水,给孩子机会去探索未知的可能性。每个人的人生都只有一次,谁都无法去剔除生命中各种不确定性。父母可以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引导孩子,但是无法帮他们做任何决定,尊重孩子的选择。在他陷入人生低谷时,默默支持鼓励他;在他接受掌声祝福时,满心欢喜恭喜他。
4、最善解人意:季杨杨的母亲刘静
季杨杨从小是被舅舅带大的,所以跟父母感情不深。他性格暴躁,举止反叛,活脱脱一个现实版“哪吒”在世。他开豪车进校园,与同学打架,父亲认为他不务正业,父子俩总是争吵。因工作的特殊情况,错过儿子的童年,却又恰好在青春期的档口决定回归家庭,“火星撞地球”在所难免。好在有个温柔贤淑、善解人意的妈妈,总在关键时刻为俩父子打圆场,一家人的僵硬局面慢慢走向良好态势,这样的妈妈,谁有谁欢喜!
5、最爱炫耀:王一笛的妈妈
除了前面提到的4位作为主要角色的家长,还有一位家长出场次数不多,但留给大家的印象却很深刻,那就是王一笛的妈妈。
王一笛的妈妈特别张扬,性格外向而且自来熟,她的人生就是围着老公和孩子打转,到处显摆丈夫和女儿。
她的丈夫是上市公司的CEO,而且还特别顾家,是个“妻管严”。第一次见面,他就开始向童文洁显摆她的“驭夫有术”。
女儿王一笛聪明又漂亮,因为方一凡想要参加艺考,童文洁不懂就问找上了王一笛妈妈,原本指望王一笛妈妈在微信上说说就行了,不曾想王一笛妈妈过分热情,带着王一笛就上门现身说法了,但她很明显不是为了来给方一凡指点,而是在童文洁面前显摆自己女儿的优秀。
为了让女儿更优秀,王一笛妈妈对女儿其实管的也挺严。王一笛从一开始的目标就是参加“艺考”,但妈妈还担心她的文化课成绩跟不上。其实,王一笛的成绩并不差,在高三刚开学的分班考试中,成绩最差的方一凡和季杨杨被分到了“基础班”,王一笛却和学霸乔英子一起分到了“冲刺班”。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没考进前百分之十”,要知道这次连学霸乔英子也只是进入了前百分之十五,可见王一笛的成绩虽然比不得林磊儿、乔英子这样的学霸,也至少在中等偏上。可是,妈妈却在半夜还要带着她去参加补习班,后来又“蹭”上了超级学霸林磊儿给单独“开小灶”。
王一笛的目标是“北影”,所以,即便是大冬天,也要每天早起晨练。为了在童文洁面前炫耀一下,妈妈要求她当着方一凡全家人的面现场表演。好在王一笛确实挺优秀,现场表现也是落落大方,有模有样,童文洁也称赞王一笛妈妈“虽然除了长得还不错,没看出来有什么过人之处,却把女儿调教的如此出色”。
6、最不负责任:黄芷陶的父母
黄芷陶(陶子)的父母的没有正面出场,只是通过陶子的讲述知道她的父母是援非医生,陶子从小是跟着舅舅潘老师长大的。陶子的理想是考上医科大学,成为和父母一样的“无国界医生”,可见她从心理上是崇拜自己的父母的。但是,从为人父母的角度来说,陶子的父母是剧中“最不负责任”的父母。
季杨杨的父母早年因为工作的原因,也曾把季杨杨丢给了爷爷奶奶,后来又丢给了舅舅。但是,在季杨杨即将高考的时候,他们还是想尽办法的把工作调回北京,想要陪伴在孩子身边,和孩子一起度过他人生中的重要节点。父母的突然“空降”,让季杨杨很不适应,亲子关系一度十分紧张。但是,季杨杨的父母不是埋怨孩子的“不懂事”,而是反省自己“当初的选择也许是错的”,千方百计缓和亲子关系。为了缓和父子关系,父亲季胜利从孩子的爱好入手,去学习卡丁车,去游乐城玩,增加与孩子的共同语言。
同样是因为工作原因,不能陪伴孩子的成长,季杨杨的父母在尽可能的改变、弥补,陶子的父母不但缺席了陶子的成长,就连高考这样重要的时刻,也没有任何改善措施,真的很心疼陶子。
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都会因为工作原因,把孩子丢给了年迈的爷爷奶奶,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对于父母而言,想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学习条件,这无可厚非。但对于孩子而言,这些重要么?孩子的情感是细腻的,她需要的未必是漂亮的服饰、昂贵的玩具,她更需要的是别人无法替代的父母的关爱与陪伴。孩子的成长需要营养、教育、环境等诸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父母的陪伴。
当然,剧中还有“宠女狂魔”乔卫东,逼死了自己儿子的丁一父母,这里就不做详细讨论了。上面提到的6种典型的“中国式家长”,对号入座一下,你是哪一种?欢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