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过去,许昌的他们为何再次相约小南海?

2019-10-18     老家许昌

20多年过去,许昌的他们为何再次相约小南海?‖老家许昌

文·图‖葛国桢

仿佛就在昨天,仿佛就在梦里,一眨眼,整整20个春夏秋冬,那些刻骨铭心的故事就变成了往事,变成了回忆。

20多年前的那个金秋,天高气爽,云淡风轻,电波里,正在播送的一条消息引起了很多人的驻足:经市委、市政府同意,许昌人民广播电台决定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一批编辑记者……

那真是应者云集,报名,考试,面试,考察……一路过关斩将,最后脱颖而出的一群年轻人,聚集到了小南海广播电台的那个小院里。

我们来自不同的岗位,有的刚步出校门,有的在企业打工,有的已经从事过新闻工作。我们来自不同的地区,有禹州的,有长葛的,有鄢陵的。我们虽然很年轻,但都对新闻工作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神圣感,愿意把自己的青春和热情融入到这份工作中。

没来电台前,脑海里无数次描画那里令人羡艳的工作环境:耸入云霄的高楼,明可鉴人的地面,井然有序的电梯……然而来到电台才知道,那时候工作、生活条件还很艰苦,小南海位于当时的许昌北郊,周边是村庄和田野。从文峰路拐向电台的小巷又窄又旧,坑坑洼洼,晚上连个路灯都没有。

电台是一个不大的小院,办公楼几乎被几棵高大的白杨树遮掩得严严实实。那时候小院里还有一半地面栽树,其余的地面没有完全硬化,义务劳动时各个部室要分片拔草打扫卫生。

电台里没有职工宿舍,院门口有几间低矮的小平房,我们几个人就在这里安了家,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小房里竟然挤了三四张硬板床。晚上去电台院子外面的小路上散步,然后躺在床上聊新闻,聊工作,聊生活趣事,不觉间就进入梦乡了。

电台里没有职工食堂,我们几个人就自己开火,每个人每星期兑十块钱伙食费,周末吃不完了去附近饭店里打个牙祭。我们每个人都会动手做饭,摊煎饼,烙油馍,擀面条,蒸米饭……一个个竟然都练成了“业余厨师”,做饭的香味常常引得台里加班的同事前来“蹭”一顿。

我们到附近的田野里去挖野菜,认识了荠菜,面条棵,蒲公英,野油菜;我们到夜晚的树林里去摸苍虫,摸爬蝉,洗净了放在油锅里炸,味道至今难忘。

我们骑着自行车,去华佗墓,去颍水河……原先陌生的许昌城在我们脚下很快变得轻车熟路,每条街道每条小巷都像自己手上的纹路那样熟悉。

那时候八龙桥南边的华亚市场还是一片露天的菜市场,地势低洼,人声鼎沸,我们经常跑到那里买菜买馒头买面条,以至于那里的小老板们见面就问我们:“你们这班人在哪个建筑工地干活儿啊?看起来整天都挺快乐的,收入一定不错吧?”

为了办好广播节目,我们白天忙着外出采访,骑着自行车满大街跑。晚上忙着加班整理录音,写稿编稿,看书学习。

有天晚上,军伟和广涛写稿写到深夜,全然忘记了时间,等到下楼时发现楼门已经锁住,只得又回到办公室,后来实在冷得厉害,他俩就把屋里的报纸全部盖在身上,在寒冷中呆了一夜。

有一次,我和芝慧半夜三点起床去大街上采访环卫工人,出电台小院全是黑咕隆咚一片,我们摸着黑来到八一路大街上,遇见不少正在扫地的环卫工人,采访回来立即制作节目,播出后好多听众打电话夸奖。

那时候我们外出采访几乎全靠自行车,出市区全靠乘公交车。有一回,我和刘伟策划了一个广播话题:乡村冬天为啥有忙也有闲?为了做好这个话题节目,我们精心选择了冬忙和冬闲对比明显的一些村庄。

我们去鄢陵东部乡村采访,谁知道到县城后没有公交车去我们要去的村庄。我俩一商量,干脆步行。就这样,我们沿着乡间道路陆陆续续步行了几十公里,过了好多个村庄,和那里的很多农民朋友进行了开怀畅谈,获得了不少珍贵的采访资料。节目播出后受到好评,还获得了当年许昌市的优稿(节目)奖。

那时候传媒还不像今天这样发达,网络、手机还没有普及,为了及时收听广播节目,我们都带着一台小收音机在听,走街串巷时,随时都可以收集听众对我们节目、稿子的意见看法。记者的采访活动给我们提供了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广阔舞台,增加了我们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层次思考,让我们一步步成熟起来。

那时候我们虽然工资不高,要吃饭,要养家糊口,但在采访中遇到弱者时也会流下同情的眼泪。

我和刘伟、芝慧去鄢陵县乡村采访一名留守儿童,看到年幼的孩子无依无靠,还要照顾年迈的老爷爷,当即从口袋里拿出自己不多的钱,给孩子买了一些学习用品。去襄城县一个村庄采访时,看到一位老人生活实在困难,我们每个人都给她拿了50元钱。

我们知道自己新闻工作的资历太浅,要学习的东西太多,所以只顾埋头耕耘,从不敢奢望有什么收获。然而俗话说得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收获还是源源不断,令人欣喜的。

我们创造了许昌电台节目自采稿、录音稿数量、质量的新奇迹,捧回了省市优稿评选的一叠叠鲜红证书,我们第一次开办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第一次创作广播剧,第一次结集出版自己的著作,第一次参与创办纸质媒体,第一次下乡驻村担任第一书记帮助村民脱贫致富……不觉间创造了许昌广播的诸多第一。

随着经济条件的逐步转变,后来有人开始买房安家,搬出电台小院。也有人从广播走到了纸媒,然后走上宣传领导岗位,不过大部分人都还坚守在广播新闻一线,勤奋笔耕,佳作不断。图8

2014年6月,广播电台搬迁到八一路广电大厦,我们依依不舍离开了小南海。

白驹过隙,时光荏苒,当年相聚小南海的日子转眼已经20年了。在电话、微信里,我们不觉又聊起了当年那些难忘的故事,不约而同回到了小南海那个埋藏着我们梦想和青春的小院……

【作者简介】葛国桢,河南鄢陵人,许昌人民广播电台编辑、记者,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政协文史资料撰稿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出版有文集多种,曾获全国报告文学优秀作品奖、河南省“五个一工程”作品奖、中国乡土文学奖等。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版权归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va2D3W0BMH2_cNUgY24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