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年前,许昌他演的焦裕禄让大家赞不绝口‖老家许昌
文‖张长安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新华社记者穆青采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接着全国掀起了学习焦裕禄的热潮。
当时正是全国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的高潮时期,我是故乡八里营大队学习毛主席著作辅导员。我认真读过这篇通讯后,觉得焦裕禄的事迹十分感人,我应当向社员们宣传焦裕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
连续几天晚上,我站在生产队八间大的饲养室兼会场里,趁着灯光给社员们朗读这篇通讯。我带着深厚的感情读,大家聚精会神的听。
焦裕禄身患肝病带领兰考人民战天斗地、治理“三害”的火热场景,大雪天下乡访贫问苦、给无依无靠的盲人送去温暖的画面,如水银泻地一样灌输到大家心里。
当我读到焦裕禄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对党组织唯一的要求是“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兰考人民把沙丘治好”时,我心头发酸,泪水模糊了双眼,哽咽着无法再读下去。听我读报的全体男女社员,都被焦裕禄的事迹感动得流下眼泪。
张德昌大爷动情地说:“焦裕禄是为了兰考人民累死的呀,他临‘老’(去世)还想着治沙,一点儿也不为自己打算,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好书记。”
生产队长徐合彬说:“虽然我不是县委书记,是农村最小的‘官’,但也要向他学习!”他又说,“长安,你会唱‘咱两个在学校’,能不能把焦裕禄的事迹编成戏演给大家看,让更多的社员知道?”
“中!”从未演过戏的我,虽然会唱栓保的唱段,但没经过专业老师指点,不是科班出身,仅仅会唱几句也是‘秫秫棵里的戏’,对于编戏我更是一窍不通。世上无难事,只要敢登攀。初出茅庐的我,为了更好的宣传焦裕禄精神,挺起胸脯满怀信心地答应下来。
我把长篇通讯读了几遍,觉得焦裕禄为治理水害,带领水利技术员,冒雨下乡追寻积水流向,查找形成兰考农村内涝的原因,制定排涝方案的过程十分感人。我编写了一出名叫《焦裕禄查水情》的小戏。
戏中,我设计了三个角色:焦裕禄、县委干部老张、水利技术员小王,并给每个人物编了唱词、道白。
我把这个能演半个小时的剧本,在大队辅导员会上念了一遍。大家都说写得好,再现了焦裕禄下乡搞调查研究治理水害的风采。
这出小戏由我扮演焦裕禄,同村的女青年陈根兰、陈凤梅分别扮演水利技术员小王和县委干部老张。我们三人用三天时间背会各自的唱段、道白,在一起对词后,又和会拉板胡、二胡、吹横笛的几个青年在一起排练了一上午,当天下午就在村里一片空地上演出。
社员们听说我们演焦裕禄,纷纷扶老携幼,三五成群,早早地聚在一起等候。我仨看着大家一双双热切期待的眼神,相互鼓励,一定要演好这场戏。
当时已进入4月,为了演得逼真,我仨分别脱下春装,换上单衣化了妆。那年我十九岁,虽然嘴上长出了毛茸茸的胡须,但没刮过不浓不黑,不像中年人的胡须又黑又浓。
我看着报纸上刊登的焦裕禄的上半身像,觉得自己应扮得接近四十多岁的焦裕禄。我用掺了水的墨汁在上嘴皮涂上较浓的胡须,又用墨汁把双眉描成剑眉。
我上身穿件白衬衣,挽着袖子,口袋里别一支钢笔,对着镜子照照,觉得接近角色,我对演好焦裕禄充满了信心。
我们没搭戏台,就在平地上演出,为再现雷雨天的情景,一个青年由弱到强抖动着一张旧薄铁皮,模拟出“轰隆隆”的雷声。我扮演的焦裕禄赤脚,卷着裤腿上场了。当大家看我手打雨伞,一个远望前方的亮相;当我们三人冒雨,打着伞靠手中木棍探路,一步一滑地前行时,社员们纷纷鼓掌。我为焦裕禄编了二十多句唱词。乐队把豫剧慢板六梆大过门刚奏完,我演的焦裕禄唱:
“党派我来兰考改变贫穷,
治水害找原因走出县城,
顶风雨下乡去查看水害,
蹚积水看流向如何泄洪……”
在演出过程中,大家都被焦裕禄忍着肝病的折磨,在雨中和水利技术员蹚水查看积水的流向、绘图等种种场景感动。演到尾声时,一个青年按剧中设计的台词,在人群中高声喊道:“焦书记,现在晌午错了,你还没吃晌午饭,给你派饭吧?”
“下雨天群众缺烧的,不吃啦,我们顺水流再多查看几里!”焦裕禄说罢,饿着肚子蹚着水和水利技术员、县委干部老张一起向风雨中走去。
在场观看演出的几百名男女社员心灵受到震撼,都热烈鼓掌。这掌声是对焦裕禄的敬仰,也是对我们演出的肯定。
没有看演出的其它6个生产队的社员们,听说后都邀请我们去给他们演出。这一轮巡回演出结束后,焦裕禄的事迹在俺村干部群众心里扎下了根。
现在,故乡七十岁左右的老年人回忆起此事,仍夸我们当年宣传焦裕禄,让更多人知道了他的事迹,使焦裕禄精神代代传扬。
前些时,我和老伴陈凤梅在市区见到陈根兰,提起当年在一起演焦裕禄的往事,她感慨万端的说,当年没演过戏的咱仨敢登台演戏,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呀。我说,半个世纪过去了,焦裕禄精神依然光芒四射。
当时的大队党支部看我们的演出很受群众欢迎,在我们几个人的基础上,扩建了一支22人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我们除自编自演一些短小节目外,还先后排演了《江姐》《白毛女》《红色娘子军》《李双双》等豫剧,随着我们演出水平的提高,常受邀到外村演出,活跃了农民的文化生活,文艺比赛时我们还获过奖呢。
【作者简介】张长安,男,建安区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河南省政协文史委撰稿员。2018年采访撰写的中篇报告文学《农机状元刘少林》,在全国首届工业文学大赛上,获83792票,全国第一;2018年1月,创作的中篇小说《侠女春红》,在黑龙江省《章回小说》作品大赛上,获63286票,全国第一;2019年7月,釆访撰写的报告文学《最美扶贫干部李富强》,荣获首届中国新时代之星报告文学征文一等奖。出版《故乡风情》一书。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本公众平台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Rkpta28BMH2_cNUgV6B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