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柏冢老染房往事 ‖魏东周

2020-07-19     老家许昌

原标题:许昌柏冢老染房往事 ‖魏东周

许昌柏冢老染房往事‖老家许昌

‖魏东周

清末,许昌柏冢街是三不管地带。后来,宋一眼拉杆子经常盘踞在柏冢附近颍河两岸,老百姓的生活还算安定。

话说清末时,柏冢南街有个老染房生意兴隆,特别是大集,取布送染的来来往往,两个帐房忙得不可开交。到了秋末初冬季节,染布的生意格外好,大都是染重兰和黑色,染杂色的人家不多。

老染房的掌柜姓牛名得料,是山东沂南人氏。妻子刘氏,生有一双儿女,儿子年方二十求学开封,女儿十八岁守候家中。夫妻两个的父母都已去世,因山东遭灾逃荒落难柏冢,才来时住在南街二郎庙里。牛得料忠厚老实,说话热情,妻子懂事明理。

老染房原来是柏冢许记染料店,以经营染料为主,染料主要从许昌染料行进货。店主许现坤,妻子王氏,本地西街人,老两口一生没生儿女,现年过花甲,想把店面卖了。这时正是春夏交接,刚过小满眼看麦收!店铺生意冷清,出卖店铺的信息发出半个来月,无人问津。

牛得料听说后,一天下雨,他来找许现坤面谈此事。许现坤说了心事,说到动情处,老伴落泪。牛得料想到自身讨饭落难二郎庙,也心酸地哭了起来。许现坤两口急忙劝解,看他甚是老实,就提出认他为干儿子,牛得料一听立即跪拜,认许现坤老两口为干爹娘。

说到店铺出卖一事,许现坤老两口同声说:“好说,自已的儿子要,还说什么?天晴了,找个好日子,立个字据给你个手续,把媳妇和孩子接家住。”牛得料再次拜谢干爹娘,回二郎庙给妻子刘氏说了此事,妻子和两个孩子听了都非常高兴。

雨过天晴,许现坤找来门前街坊邻居,保甲管事出具了证书手续,牛得料一家搬进了许记染料店。许现坤老两口高兴,有人叫他们爹娘和爷爷奶奶了,后事有人管了。牛得料夫妻俩也高兴,讨荒要饭几个月无着落,现在终于有安身立命的家了,简直是喜从天降。两个孩子也高兴的一蹦一跳,不停地喊爷爷奶奶,一家人各有所得,各有所爱,各有所乐。街坊邻居都在想,都在说,都在夸:这是苍天有眼呀!

牛得料在山东老家染房当过伙计,学过染布技术,麦后和干爹协商开了染房。染房招牌一挂就贴出告示:柏冢街的人染布,前一个月免费。

牛得料忠厚,刘氏勤快,说话甜蜜,处事大方,贤良淑德,对许现坤老两口非常孝敬,端吃端喝,做衣服做鞋袜,比亲生的都好。一双儿女听话争气,家人生活美满幸福,谁见谁夸!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过去了十几年,两个老人相继去世,儿子离家到开封求学,女儿年近谈婚论嫁,染房生意越做越大,越来越好,牛得料雇了伙计置了房产。一个讨荒要饭的落难柏冢,靠自己的忠厚善良,勤劳致富,赢得了大家的赞誉。

牛得料发财了,妻子刘氏功劳最大。一天,夫妻俩写信要儿子回来解决婚姻大事,儿子提出不让父母管了,他在开封谈了个山东老乡。女儿也该谈婚论嫁了,是回山东沂南还是落户柏冢,牛得料夫妻二人也没有了主意,正心烦意乱,儿子带着未婚妻回来了。

晚上一家人团聚,经过商量,最后决定到开封发展。1924年秋后,老染房搬到了开封鼓楼街,但牛得料夫妻俩创业,办老染房的故事,却在柏冢颍河两岸流传。

2020.7.17日写于许昌

【作者简介】魏东周,73岁,上世纪七十年代曾在空军某部宣传科做通讯报道工作,多次在《空军报》《战斗报》《工程报》上发表宣传报道。退伍后,曾任基层党支部书记,闲暇偶发杂文诗歌。

为此,钟爱许昌文化的我们,于2016年1月申请成立了志在宣传许昌文化的微信公众平台——“老家许昌”:“老家”随身携带,情感永不落下。截止到2020年7月18日,“老家许昌”微信公众平台已刊发原创文章4000余篇。

注: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本公众平台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本公众平台立即删除。

(砸稿时,请注明“原创首发”)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8PlIanMBfGB4SiUw7N_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