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发生了件挺魔幻的事情。
何老师在节目中被人吐槽是职场怪物,不用睡觉。
他说睡3个小时对他来说就够了,睡觉睡着了,就够了。
也就是这一句话,被人扭曲成他平常只用睡3小时。
于是,众人开始鼓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成功就是别人在睡觉时你在拼”、“成功人士睡眠都少”......
幸好何老师很快就出来辟谣,他平常不止睡3个小时,并且再三强调健康作息很重要。
然而,我能想象出,即便辟谣,依旧可以被人列入成功学之中。
几番渲染,酝酿出新的成功学鸡汤。
这个时代,这种事情已经司空见惯。
01
拿前不久爆红的詹青云来说,也被人奉为成功学典范。
说实话,她实力确实很强。
高考省前五名,全额保送硕博连读,考入哈佛仅差6分满分。
去年《奇葩说》里与陈铭那场“神仙打架”依旧历历在目。
短短几十秒的辩论,从热力学到到量子力学再到相对论,每一点论述都足以看出她庞大的知识储备。
再如“忘情水该不该喝”的辩题,她一下引用了《西线无战事》《霍乱时期的爱情》《美丽新世界》等等书籍为证点。
每次看她辩论,缜密的逻辑,张口就来的知识点总是令人咋舌:这个人怎么能这么厉害。
我很佩服她,也很开心金子发光,让更多的人看到。
只是,我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在她爆红之后,有人便挖出了她种种过往经历,为她打造各种苦情人设。
如小时候家境贫寒,过得很落魄,寒门出身下依旧不坠青云之志。
如她和大多数人一样,从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如她小学成绩很糟糕,还时常挨老师的骂,如今又负债100万上哈佛等等。
鸡汤不断营造出她的惨,以此渲染她今天的成就有多不易,扎扎实实又给人们从不同角度贩卖了成功学。
如笨鸟先飞,输在起跑线上的人也可以跑很快,穷且益坚......
实际上,这些惨根本不存在,所贩卖的成功学还给詹青云和身边的人带去不少困扰,
每次她都要站出来辟谣,生怕这些成功学误导别人。
她并不是寒门出身,爸爸是工薪阶层,妈妈是高中英语老师,给了她很好的教育,从一开始就赢在了起跑线上。
然而,辟再多的谣也没什么用,人们更迷恋鸡汤所营造出来的成功学。
02
詹青云爆红之后,有些成功学瞄准了她父母的教育方式。
抓住了她父母让她玩篮球、涂鸦、看各种无关学习的课外书、旅游等等细节,加之几句向上的鸡汤,渲染出了成功之路:
不逼迫,不为应试教育折腰。
鼓励着以此为方向,在快乐教育中走向成功。
这其实是很恐怖的一件事情。
我完全能想象得出,倘若你照搬全做,到最后一定只是东施效颦。
当父母真正不去逼迫一个孩子,会是什么样的情况?
作业完不成,每天只顾着玩,成绩不理想,变得懒散......
这是多数孩子的真实情况,人是有惰性的动物,控制惰性比想象中要难得多。
就今天的中国而言,应试教育是很多人改变命运的最好机会,与之反着来,是真的傻。
实际上,人家詹青云改变命运恰恰靠的就是应试教育。
那些贩卖成功学的鸡汤让我们看到了她玩的一面,却没让我们看到她每天眼里只有学习,为了学习而煎熬的事情。
从小到大,她的父母只是换了另一种更温和的方式逼迫着她学习,如三岁就已经逼着她学英语。
但这些,都被那些成功学鸡汤所掩盖。
如若我们听之信之,不管付出多少,都可能只是累死自己,一事无成。
可怕的是,很多人都喜欢这么做。
03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身边的怪现象。
鸡汤总是喜欢挖掘成功人士的生活,往往只挖出一个点,就大肆吹捧。
尤其喜欢抓住和普通人贴近的一点,一番添油加醋后,鼓舞着人们效仿成功。
当电竞行业蒸蒸日上,我们看到一群当初的网瘾少年为自己正名。
这时,很多孩子在心里就已经将打游戏与电竞划上等号。
他们希望成为电竞选手,一边打游戏一边名利双收。
于是,你能看到他们抛开学业,像那些职业选手一样废寝忘食打着游戏。
最后呢?学没上好,游戏也没打好,未来的路一片迷茫。
他们就是把电竞过分简单化了,其实这一行就像体育行业,不光吃训练,更吃天赋。
中国电竞第一人李晓峰说:“想要成为一个成功的职业选手,难度不亚于考上清华北大。”
此话不假,就中国而言,3.5亿的电竞用户,能成为职业选手的也就那么350个左右。
也就是说他们可能拼尽全力,都还摸不到职业选手的门槛。
这才是现实。
不光是这帮孩子,我们也一样,看到别人走过什么成功的路,自己也想去走。
只看到别人付出的血汗,没看到别人周遭环境等等也很重要的因素,便自以为是埋头苦干起来。
现代魔幻成功学不过如此。
04
不可否认,这个时代大家过的都挺苦的,我们都需要点成功学鸡汤来慰藉心灵。
可如今,有些鸡汤却逐渐变了味,却依旧受人鼓吹。
那些变味鸡汤总是反着人类生理需求来,就好像你要成功必须得睡眠少,身体熬不住的时候再熬一下就会好起来。
它们把那些透支身体,但又尚未出事的成功人士当作个例,加以渲染,便成了成功的范本,鼓励着人们学习。
不断洗脑下,人们误以为成功就是这样子,便打了鸡血一般,不断熬夜。
结果可想而知,透支身体,耽误学习工作,可能还得花上一笔医药费。
当代变味鸡汤套路便是如此,它只告诉了一部分东西,却没告诉你更为重要的东西。
以至于我们都喜欢公式化别人的成功:“只要xxx,就一定能到达xxx的高度。”
你看李佳琦从一个柜员到如今的口红一哥,他比普通人多的不仅仅是努力,还有机遇。
你看那些白手起家的企业家们,造就他们今天这番成就的,与那时的时代、机会、付出等等都脱不了关系。
如果把这些成功的人身上某一特质单拎出来,都不足以说明这就是他们的成功之道。
那些变味的鸡汤都这么做,吹得你云里雾里。
哪怕你已经拼了命,它也会否定你:别人光芒万丈,而你一身锈迹,那是因为你不够别人付出得多。
奇怪的是,同种套路,屡试不爽,大家都信,深信不疑。
我们就这样在互联网上喝下一碗又一碗的变味鸡汤,逐渐丧失了自己的思考,变得人云亦云。
想起电影《后会无期》里一句话:我们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为什么会这样?这就是答案。
05
想起张文举的故事。
从小到大,他都梦想着成为一名作家。
他看着报纸杂志上的作品,打了鸡血般告诉自己,只要像那些作家一样努力写,有朝一日就能有同样的成就。
于是,他每天坚持写作500字,反复修改,再投稿各大报纸杂志。
整整10年,他都没有懈怠过。
然而,从来都是寄出去就杳无音信,他始终没有一篇文章能发表,退稿信也没收过。
直到29岁,他收到生平第一封退稿信,里面写着:
看得出你很努力,但遗憾告诉你,你的知识面过于狭窄,生活经历也苍白,但从你多次来稿发现,你的钢笔字越来越出色。
张文举这才反应过来,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很难成为作家。
此后他放弃了10年的努力,选了书法这条路,如今已是出名的硬笔书法家。
看到了吗?写作的路并不适合他,不管付出多少,都一样是失败。
说到底,每个人的经历,环境,遇到的人和事都不会一样,你很难遵循别人的轨迹,去走一条相似的路。
每个人的生活都很复杂,别人的生活根本就没有可模仿性。
比起那些一昧告诉你努力努力再努力的成功学鸡汤,你可能更需要一个耳光,扇醒自己。
告诉自己不要迷恋鸡汤给你打下的鸡血,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别让别人牵着鼻子走,学会独立思考更为重要。
06
仔细想来,我们真的很容易被各种成功学鸡汤洗脑,热衷于从别人的成功里摸索出套路为我所用。
为什么?
我想是因为我们真的太害怕失败了。
相比起以前,如今的我们生活在互联网下,什么样的信息都能接收到。
我们看着别人跻身成功行列,看着曾经与我们一起玩泥沙的同伴飞黄腾达,焦虑油然而生。
我们一边渴望着同样的成功,一边让焦虑遮蔽了双眼。
于是,那些成功学鸡汤伺机而出,以各种成功人士的案例,倒推回去他们的成功之路,给人们不断洗脑。
而人们也会以前人为鉴,践行自己。
大抵都会失败。
其实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没必要和别人挤在一条路去罗马。
更何况,我们也不一定非要去罗马,人人渴望成功的时代,真正能成功的就那么几个,多少人这一生挤破头也挤不进成功的门槛。
像我们这种出身平凡的人,可能拼尽全力也只能过上平凡的生活。
这里的平凡不是指浑浑噩噩、碌碌无为,而是指过着很普通的平凡人生活。
上着普通的学校,拿着不高的工资,按时长大结婚生子老去,一生藉藉无名,没多少波澜。
不管承认与否,这就是我们多数人要走的路。
以前我们有着不一样的梦想,想当科学家、想当宇航员、想当特种兵等等。
如今,我们忘却了梦想,过上了朝九晚六的生活,为生活奔波劳碌,并没有什么不好。
这也不叫失败。
我们这辈子最大的命题,就是与自己的平凡和解,没必要拿别人的成功来束缚自己。
只要在自己的路上拼着,哪怕最后没有成功也没关系,别被成功学鸡汤贩卖焦虑,努力过其实就已经足够。
来人间一趟不容易,别把自己搞得那么累,能平平安安过完此生其实就已经很好了。
而我们这辈子也没有很失败。
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能接受自己平凡,本身就是一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