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交会”电视剧备案数下降27.1%,古装走正剧风格成趋势

2019-11-17   网络大电影

第25届北京电视节目交易会(2019·秋季)在京举行,会上正式发布了《中国电视剧风向标报告2019》。
据报告显示,在2019年1到9月份,连续剧备案部数、集数较18年同期分别下降了27.1%、30.1%,降幅都在三成左右,今年更是首次没有宫廷剧备案。

2019年1到9月份备案拍摄的连续剧共有646部(共24597集),其中七成是当代题材的电视剧,古代剧只有一成左右,与2018年相比,古代剧减少过半。

从最近五大卫视和两大视频网站公布的剧目单来看,今年扎堆上档的现实题材剧,将往专业和高精深的路数深入发展;在明年待播的古装剧,除了要消化掉今年的“存货”,也有为数不多的新剧上档。总的来说,2020年将延续2019年的稳步增长态势。

新剧减少,卫视联播、台网同步成主流

2019年上半年,新剧供应减少,我国电视剧市场发展总体趋于理性。

在播出方面,对于互联网视频平台来说,独播逐渐成为互联网视频平台的首选和主流方式;对于电视台来说,联播和二轮以及跟播是主要的方式。

今年和去年上半年相比,在剧集播出方面,卫视也是出现了首轮剧上新的分化情况,卫视联播强强联合,一二线梯队逐渐分明。

一线卫视当中,浙江、江苏、上海东方构成了头部的联播圈,基本不会跟其他卫视一块合播。二线卫视当中,安徽和湖北,安徽和深圳,山东和宁夏,天津、广东、江西,江西和吉林等,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联播合作伙伴。总之在卫视的平台上,一二线梯队逐渐分明,出圈行为很少。

除了卫视播出之外,台网同步也成为主流趋势。截至2019年10月24日,112部电视剧中有77部作品为台网同步播出,26部作品在非上新频道先行播出。2019年截止到现在为止,大部分剧会选择台网联动播出的方式,央视播出的剧也会选择地方台联播的方式,甚至是地方台先行播出、央视再次播出的方式。

压缩剧集、严审制作 古装玄幻向正剧风格靠拢

在政策方面,今年上半年从1月至8月出台的具有行标性的政策通知,从内容管理方面,对宫斗剧、抗战剧、谍战剧、老剧翻拍在公示审核和内容审查方面提出了严格要求,确保精品推出。

自2015年起,电视剧行业进入了“暴利三年”的时代,一些“天价剧”此起彼伏地出现。对此广电拟出新规,专项治理影视剧注水现象,规定影视剧集数不得超过40集。2019年6月全国电视剧月报备案通报中,72%的电视剧都在变更集数,《大明风华》(原名《大明皇妃》)一下子压缩了17集。对于注水之患尤为高发的“古装题材”领域,除了“压缩剧集”,“讲什么故事,如何讲好”成为古装提质的途径。

随着现实主义创作风潮的兴起,古装剧也开始讲究写实、考据,仙气飘飘的玄幻、飞来舞去的奇幻剧在电视荧屏上被打入了“冷宫”。一些确定将于近期播出,或者被纳入明年播剧名单的古装剧,普遍在创作上体现出正剧化走向。

待播剧目《大明风华》与《孤城闭》,一部请来名导张黎担任监制,另一部不仅有正午阳光这块金字招牌护航,还有实力派演员王凯和江疏影的加持,虽然是小说改编作品,但以真实历史为故事背景,从近期释出的物料来看,其镜头的质感与正剧的标准相当接近。

至于《大宋宫词》,因为有名导李少红的加持,在制作风格上整体上偏向于严肃历史正剧路数。这部时隔多年后更换朝代的新作,能否与当年《大明宫词》系列形成隔空共振,也十分值得期待。

从玄幻走向正剧风格,挖掘拍“烂”的“清戏”以外的历史背景,既是大胆尝试也是勇敢创新,这或成古装题材的大趋势。

现代题材中多元题材并存 现实主义成主流

审核制度的不断收紧促使市场对剧集选择更加谨慎,同时,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大背景下,贴近现实的当代题材电视剧成为创作的主流选择,这一趋势已经在电视剧市场徐徐铺开,现代题材剧在整体类型当中占比非常高。

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大幅回归,占据创作主流。从备案情况看,现代题材呈现出相对多元化、题材并存的特征。现代题材剧当中占比最高的是都市题材,接下来包括了现代的农村题材、军旅题材、涉案题材等。

未来一到两年内,涉及“建国七十周年”、“全面小康”、“建党一百周年”、“冬奥会”等关键历史节点,大部分影视公司会稳妥起见,选择现实主义的献礼剧。政策风向倡导主旋律,除了大投资的正剧之外,小体量的腰部公司则另辟蹊径,从“幸福生活、积极奋斗”的方向入手,做更接地气、更生活化的新时代剧目。

2020年我国即将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电视剧排播还需要充分考虑献礼剧的布局。能够兼顾市场与政策的现实题材电视剧,显然更适合电视台作为备播剧类型。基于此,五大卫视更偏向“从个体角色辐射行业,再反映社会现状的作品”,如表现普通行业小员工酸甜苦辣的作品《卖房子的女人》《生活待我如初恋》等,以及从律师、特工、警察等精英行业进行社会透视的作品,如《猎狐》《风暴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