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写了26本书还能“零压力”,他的秘诀是:相信直觉

2019-04-29     哈佛商业评论

詹姆斯·帕特森是全世界最高产、最流行的小说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故事节奏快,涉及各种题材。而他本人曾是广告公司的高管,熟谙营销技巧,通过传真这种形式与合著者合作,这些都是令他取得成功的因素。他如何在四年里写了26本书,同时还能做到“零压力”?答案是:运用有效率、有创意的思考方式,以及相信直觉。

HBR:你的多数小说都是跟别人合著的,讲讲具体是怎么做的吧。

帕特森:我的法子没什么新奇,就跟报纸和电影差不多,都由团队完成。我会写出详尽的大纲,可能长达70页,清晰且重点分明。合著者撰写初稿,每过几周我就看一下,从第二稿开始由我自己来操作,可能会改到第七稿。我是个很好的合作伙伴,不会吹毛求疵。我提供的工作薪水丰厚,大家都满意,没有人离开。

这么说起来,你更像是老板,不像同事?

我觉得是两者的综合。我记得智威汤逊(J. Walter Thompson)有种浓郁的学院氛围,但有一个共识是,不是我们加入你,是你加入我们。我觉得我这里也是这样的,合作者加入我的团队。我不喜欢用“老板”这个词,虽然也不是觉得这个词不准确,但我觉得我创造的工作环境,比大多数人给杂志、报纸和出版社写稿时要应对的环境友好得多。所以,就像我刚才说的,没有人离开。

一些人觉得你写书卖书的方式革新了出版业界。

我没上过哈佛商学院,没读过商科,没上过营销课,但我擅长发挥创意解决问题。同时具备创意和分析才能的人很少,所以商业界这样的人才也不够多。但我想这种人在公司里地位一定很高,这可能是我成功的主要原因。我很有创意:我写书的点子攒了有500页。我不可能将这些想法全都写成书,于是我有了合著者,这些人写出的小说出版不了,也没有多么出色的文学性或流行性。他们解决不好这个问题。

你的一个出版商说你直觉神准,你是如何培养出这种才能的?

我经历过中下阶级、中产阶级、富裕阶级。我住过美国南部的贫民区,也住过东北部富人区。我跟各种人打过交道,经历过各种事。这还跟左右脑分工有关。很长时间里我们过分推崇记忆信息、复述定理的能力,不太注意创新和想象力。我既有编故事的能力,也能退后一步提问:有人对这个故事感兴趣吗?假如我自己是读者,我会觉得有趣吗?这种能力部分来自广告从业经验,因为做广告这一行迫使你考虑他人会如何反应。但我觉得我从事广告业的时候直觉就很灵,我靠直觉知道什么东西会流行,什么能打动别人。

讲讲你是怎么从广告人转行当作家的吧。

我并没有在广告行业做什么宏伟的职业规划。以前跟我在一起的女性得了脑肿瘤,我跟她在一起七年,其中两年半她都很衰弱,后来她去世了,我很伤心,什么都做不了,写不了书,于是投身广告业。我也并不是想做这个,只是除此之外无处可去,所以从事广告业完全是个意外。再后来我开始写作,又过了几年,我说:“我想试着写一本畅销书。”这时候我已经明白了自己作为作者的优势:把握故事节奏和第一人称叙述,于是有了《蛛丝马迹》(Along Came a Spider,又译“血网追凶”“蜘蛛来了”等)。

你的商业化风格受到过批评。

这种事情没个定数的。一开始的评论95%是夸赞,后来我红了,就变成毁誉参半,还有几个人真心不喜欢我。但我觉得,我的书都能拍成很好看的电影或者电视剧。读过《尤利西斯》(Ulysses)之后,我就知道自己永远写不出那么好的东西,根本不是那块料。另外高雅读者也对我不感兴趣。有时候我梦想着写一点更严肃的东西,但即使我真的写出一本特别好的书,获得的想必也是一半好评一半差评。总之事情就是这样的,不管你做什么都有人抨击你。

你是怎么说服出版商在推销你的书的时候采用更有创意的方法?

这个过程非常快。出《蛛丝马迹》的时候我跟出版商说:“干吗不考虑电视推销?”他们一口拒绝,说不做电视广告。于是我自己弄了一个两千美元的广告,成本不高。我拿去给出版商看,他们说,“啊,这个好。”所以就用了。

从悬疑小说向其他题材发展,会有风险吗?

我在每个行业——出版、广告、好莱坞——的倾向都是:认真质疑规则。出版业的规则是:不做电视广告,不转向其他题材,不在一年里出两本书。于是我说,“我觉得这些都没有意义。”出版商把我当作悬疑小说作者,但我觉得,我与读者的联系来自让人手不释卷的故事,那些会让读者将情感投注到主要角色身上的故事。那我也可以写爱情小说,或者历史小说。

艾莉森·比尔德(Alison Beard) | 访

蒋荟蓉 | 译 王晨 | 校 腾跃| 编辑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v82VLWwB8g2yegNDFfZ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