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
胡老师,您好。
我现在遇到一个困惑,我和我老公沟通的时候,他经常启动自我防御,觉得我又在挑他的毛病,看不起他。
比如,他说世界上90%的人都是借钱不会还的,我告诉他我身边的人大部分都会还钱;后来分析了下,可能是我老公所处的环境大部分人都不还钱,造成他这种思维。
结果我老公很生气,说我在侮辱他,我和他解释环境是环境,你是你,试图带离这个话题,但是每次他讲着讲着就绕回去了,又升级成吵架。
还有比如,我最近看了一些心理学的东西,看到有趣的会想和他交流,我还试图先从我的缺点入手,但是他还是很抵触,觉得我在强迫他并且挑他的毛病,我应该怎么破局呢?
这位读者:
你好,欢迎你的来信。
我们说,言语其实是一种权力。
当两个人在关系中间,一方特别想要表达,另一方不愿意表达的时候,他们更多的是在争夺权力:一方觉得“我有表达的权利“,另一方觉得“我有不说的权利”。
所以当你觉得你丈夫在防御的时候,也许他正在行使“不想说”的权利,因为他希望保持自己的完整性。
那么在这里,既然你愿意从自己出发去觉察,我们可以先看一下我们沟通的目的是什么?
所有良好的沟通,都必须建立在双方有共同目标的前提下。
共同目标,并不代表“我要你改变”或者“我要你按照我的来”,而可能是为了达到一种平衡。比如当我们感觉到不舒服的时候,有没有可能换一种方式,让彼此可以更加的舒服一些?这才是沟通的真正的目标。
如果在亲密关系中间,一方的权力被剥夺了,那么任何的沟通都有可能让他感觉到很受伤,或者产生一种非常不平等、不被尊重的感觉。
另一方面,你丈夫也可能是“不能说”。因为有些时候,我们会担心,如果我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或者感受,对方会拒绝我或者离开我。那么这时候,我们就无法说出来。
第三方面就是角色问题。虽然你们是夫妻关系,但实际上你的角色可能有点像老师,而对方像一个学生。这种感觉一旦发生,而我们都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就会陷入到一种严厉高要求的老师和不争气的学生的关系匹配模式里。
也许你只是认为我是一个妻子,对方是丈夫,但是有可能在无意识中间,你在扮演的是一个严厉的家长或者老师权威这样的角色,而对方则处于一种很羞愧或者无能为力的状态。
所以在这里,我们如何去改变这种状况?
首先,在关系中间建立真正的链接感。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当你感觉到对方处在一个比较无力或者说悲伤的情绪时,站在他这一边,成为他最亲近的伙伴,这就是链接。但是很显然,有些时候我们会无意识的去扮演一个旁观者的角色,这就无法形成一种真正的链接感。
第二,承认不满。
我们说,承认对对方有一些不满,比假装好像很宽容要来得更真诚、更坦诚。虽然你表露了你的攻击,但对方反而是踏实的、安全的。因此在关系中间,更重要的是坦诚和真诚;先承认我对你这种状况有所不满,然后我们再一起来想办法解决它。
第三方面,允许关系中的一些“不言语”的状态。
因为沟通不光只有语言,还有肢体的、神情的内容,对方是能够感受到的。比如五种“爱语”里的精心时刻,就是彼此之间什么都不做,然后我的心在你身上,你的心在我身上,彼此很投入的在一起的一种状态。所以有时候,不言语的环境,更容易产生链接的感觉。
第四,当对方处于抗拒状态的时候,我们缓一下,不说话。然后不管对方说什么,我们都不做任何的解释或者辩解,让他能够把所有的东西表达出来。
就有点像在做心理咨询的过程里面,我经常遇到一些来访者,他可能内心有很多的东西想说,但是他还没做好准备,这个时候我绝对不会第一个说话,我一定会等他,哪怕在这里边两个人之间沉默很长时间。为什么?因为这是一种最基本的尊重,为对方创造一个让他感觉到比较安全的环境。
最终,有一句话这样说:“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所以有可能你丈夫一直在误解你,同时你也在误解着你的丈夫。但是亲密关系的伴侣,更多是一个同甘共苦、彼此体谅的人,而不是一个裁判。
如果我们能够理解这些以后,可以尝试着重新再去看待这件事情,看看会有什么样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