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逃避的,始终要还

2020-01-14     胡慎之心理

作者:周小宽



01

今天,和朋友有一段这样的对话。

说起一个我们共同认识的人,

三十五岁之前的人生磨难一个接着一个,

三十五岁之后,终于过上了安稳幸福的日子,

于是我说:“如果可以选择,我愿意选择前半生不好,后半生好,前半生多吃点苦,后半生渐入佳境。”

朋友接着说:“这还需要选择吗?谁会愿意前半生好,后半生不好?不用选,谁都愿意前面吃苦,后面享福啊!”

他语气之肯定,反倒让我产生了一个疑问

——真的所有的人,都会选择前面吃苦,以后享福吗?

或者根本不存在什么选择,所有人的答案真的都是一样吗?

当我把这个问题问出来,朋友觉得我问了一个很白痴的问题,

可我觉得,并不是。

那些善于逃避的人,搁置危机的人,

总是寻找借口不去解决根本问题的人,

是否知道,其实自己正在做一个选择,

——在前面创造一个“我的生活没有问题”的假象。

获得暂时的安稳平静,后面可能就要面对滚雪球一般的问题、积重难返的人生、更大的代价。

很可能,他们无意识中选择的正是“先甜后苦”的生活,

并未觉察自己此刻的逃避,

会付出更多的代价,

而那个问题也不会因为逃避就真的消失。

也就是说,没有觉察,很多人未必可以过上“先苦后甜”的人生。


02

道理是一回事,行动是另一回事,

意识是一回事,潜意识是另一回事,

我们以为我们想要的是一回事,

我们真正想要的是另一回事。

很多时候,我们是面对困难或者改变,

会本能地逃避的。

心理学告诉我们,这就是我们的防御。

当你能看到自己的防御,认清自己的逃避,

可能你才能真的看到,你正在做的事情意味着什么。

“也许我不想看到我正在做的事情意味着什么”

“那么你至少也要建立面对未来困境的心理准备,因为你此刻选择的就是对问题的回避和搁置”

因果规律,任何人都无法逃避。

面对因果,你有再多的侥幸、再多的幻想、再美好的愿景,也没有用。


03

从理智上说,恐怕大部分人都认同:

如果困难在所难免,那么还是早点面对解决,以免日后雪球越滚越大,自己面对的困境和代价也更为可怕,早难受还是比晚难受好吧。

但是现实情况中,理智管不了什么事情。

我们在此时此刻,经常是活在一种强大的惯性里。

即便感觉到问题,我们可能会屏蔽、压抑、找理由。

因为惯性巨大、困难太多、内心冲突很多,我们感觉到面对和解决都是很困难的,

所以我们的潜意识,会帮助我们逃避。

于是,实际上你所做的,往往并不是在解决问题,而是花了很多精力去说服自己:我的生活没有什么问题。

一旦有了逃避的意识,

我们就会开始出现很多并不客观、

脱离实际的思维偏差。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大卫.帕金斯曾致力于研究如何改善人们的推理思考,他发现,一般人都采用“先选定自己的立场,再来找支持自己立场的证据”的思考方式。

显然,

一个人如果倾向于对一类问题逃避,或者胆怯、觉得棘手害怕面对,他的潜意识就会和意识发生很多联动,根据他已经选择的强烈的“逃避”立场,他的大脑会自动寻找理由、而对一些不同立场的现实、论据视而不见。

当然如果一个人要立意逃避的话,那么他也就无法再客观判断此刻的逃避真相,会带来的未来避无可避的危机。

心理学很多研究都和人的认知偏差相关,这些研究体验了一个主题思想在我看来可以描述为——人的大脑很复杂,但是它不是什么“高度智慧”的仪器,它很容易发生谬误、并且极度缺乏纠错功能。

所以,我们总是谈论觉察和真正的思考。

我们需要花很大的力气,才能真的走出我们自己制造的迷雾,才能剥除我们成长的障碍。

“先做判断、再编造说辞。”——《象与骑象人》

可以从这种思维模式里有觉察的人,

恐怕才能过上先苦后甜的人生。


04

即使很多人说“自己当然希望先苦后甜”,

实际上真正做到能够做到面对自己生活的真实、可以去思考和面对问题本身、并能克服惯性放弃“暂时的舒适”做出改善行为的人,少之又少。

这是我们要面对的事实。

假如你能面对这个事实,那么至少你不会一直犯认知偏差的错误,至少你会知道今日的逃避或者刻意的回避会带来什么,到最后当因果累积的结果摆到你面前时,你不会无法承受措手不及。

比如,一个人选择了不合适的伴侣,

她也清楚这个人和自己有很多不合适、各方面不协调、甚至价值观都不吻合,

但是离婚实际上对她来说是一想到就觉得可怕的一件事,

因为离婚让她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否定、可怕的失败感、还有外界的评价,这些让她本能地逃避。

那么大脑会支持她逃避的立场,构建一个坚固的理论系统,找出各种理由支持她的婚姻,支持她继续留在婚姻里,同时屏蔽这个糟糕婚姻的一切不好的实质和所有后果。

于是,她觉得“其实这个男人还不错”、“我可能再也找不到合适的人了,和谁都是一样的”“孩子不能生活在单亲,那是可怕的”“我只配得到这样的婚姻,就这样吧”。

但是,其实一切的理由,

都源于背后她对于离婚的恐惧。

这个恐惧,和自我有关。

如果可以面对,可以看到恐惧,那么就可以着手去改变自己,强大自己,改善对于自我、他人、关系的认知。

回报是,无论是否离婚,她都更成长和强大,或许可以因此和“不合适”的对方变得合适,也可能有力量结束关系重新开始。

但是如果一直出于害怕或者困难而回避,

大脑一直制造各种充满偏差的理由帮助自己逃避,

那么这个婚姻持续的后果,可能是关系更为糟糕、自己在无望的生活中丧失所有的希望和生命力,

或者不断受到对方的伤害、冷漠或者情感、身体的背叛等等糟糕关系可能导致的一切后果。

05

如果我们就是小婴儿,

那么我们可能就会呈现出一个这样的状态:

我说它是好的,就是好的!我不想知道那么多!

婴儿是任性的,幻想的,全能自恋的。

但我们长大了,不是婴儿,

也不可能活在婴儿那样单一的世界里。

一段坏的关系,你假装看不见,它还是会导致一个更坏的结果。

一个糟糕的选择,你假装看不见,它还是会导致一个糟糕的结果。

一个失败,你不愿意承认、总结、补救、改正,

那么这个失败往下延伸,会导致出更多的失败。

逃,是逃不掉的。

有人说,可是我真的害怕,

我真的无法面对,

真相就像一个深渊,

我承受不了挫败感,

我价值感太低,我在意别人的评价和认同。

是的,我们都是脆弱的。都有畏惧。

所以才要成长。

所以内心成长是人一生最重要的事业。

通过学习、思考、心理咨询、在实践中不断尝试,

用一切方法去让自己变得更愿意看到真相、变得渐渐不那么恐惧、变得渐渐强大,变得可以接纳自己的问题和生活的真实现状,然后做出选择。

这样的通路,才是通往更好的未来的道路。

如果你能一生安住在自己的谎言里,

无人打破,也是一种幸福。

如果不能呢?

——the end——

作者 | 周小宽,心理咨询师、写作者。看待世界和自我的方式有点特别,一个温柔而有力量的陪伴者。

举报/反馈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_sPqG8BUQOea5OwRiC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