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罗丹,在她家附近的一间咖啡馆里,穿着一袭孔雀蓝的连衣裙,很是清爽利落。作为成都根与芽环境文化交流中心(以下简称“根与芽”)的理事长,她丝毫没有架子,坐下来就直奔当天的采访主题:垃圾。这是一个时下很火的话题,网络上许多10万+的文章大都是关于上海垃圾分类的段子。但它又不仅仅只是一个话题,在当下、在未来,它会逐渐与全国各地的人们发生密切关系。和垃圾打了十多年交道的罗丹,也提出自己的明确观点:垃圾分类一定会慢慢普及,这个过程也一定是政府、企业与个人共同作用、共同参与。
垃圾,与时代发展成正比
许多人对垃圾的概念还停留在生活垃圾的范畴,却忽略了时代进步带来的“新垃圾”。外卖业务的兴起,产生了比以往更多的白色垃圾,而电子产品的快速更迭,又让电子垃圾呈几何式增长。而这些垃圾如果不好好处理,影响的将是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比如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壤,比如我们正在枯竭的海洋资源。
在距离成都市中心大约20公里的龙泉山腹地,有一处垃圾填埋场。1993年选址这里,当时用地836亩,库容1135万立方米,计划使用25-30年。然后,仅仅过了16年,这个垃圾填埋场就被填满。从1993年到2010年,短短7年,成都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就从1000吨增长到了5000多吨。
仅从数字看,很难有直观的感受。看到新闻后,罗丹带着根与芽的同事们到了垃圾填埋现场去考察,并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相关的资料,认识到垃圾管理的重要性。但在2010年的成都,还没有一家NGO机构关注垃圾问题,甚至全国范围做垃圾分类的机构也很少。罗丹从此确定了根与芽的主攻方向,和小伙伴们一起摸索着前进。
最初,罗丹和伙伴们把关注点瞄准了学校,因为根与芽成立之初有教育相关的经验,所以走进校园是他们最先想到的计划。他们希望通过教育提高孩子们对垃圾的认识,养成分类的习惯和意识。走进校园后发现,孩子们热情很高,学习积极性也很强,但学生们并不是垃圾产生的主要源头,学校也不是垃圾最主要的产生地。罗丹和伙伴们去垃圾清运站了解,得知原来现在越来越普遍的大型生活社区,才是垃圾产生最多的地方。
(罗丹买菜都提着竹篮子,尽量不产生不可回收的垃圾)
从点到面,走进社区
罗丹和伙伴们印刷了许多关于垃圾、垃圾分类、旧物再造的宣传资料,与对口社区联系好,信心满满地进去宣传,还没说上两句,大多数时候就被社区居民吼出来:你们不要在小区里搞这些,会把小区搞臭,快走,快走!
“正面进攻”不好使,那就“曲线行走”吧。罗丹和同事发现对口小区老年人很多,但社区修建时间略久,每到下雨天绿化带里的土都会流到人行道上,和雨水一混合很湿滑。罗丹就和伙伴们把在社区里捡来的废旧家具进行改造,做成木栅栏,还为绿化带做了水泥防护处理,即使下大雨,泥土也好好地在花台里待着。小区的变化让居民对根与芽不再排斥,罗丹和伙伴们也有机会给大家做宣讲,把垃圾分类的科普资料装订在垃圾桶附近,引导居民正确投放垃圾。
“那时候,成都还有垃圾分类的具体要求。小区居民从最初只能做到干湿分类,到现在可以区分可回收物、不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有害垃圾了。”这种改变是眼见得到的。
慢慢地,罗丹又和小伙伴在社区推广生态循环。厨余垃圾味道难闻且容易腐烂,加上有机成分高、湿度大,不管是焚烧还是填埋都对环境有影响。她想如果在源头就把厨余垃圾分离出来,就地做处理,就能减少一部分垃圾处理的成本。她和社区居委会商量,在社区僻静、背人的地方开辟一块堆肥区,将社区分出来的厨余垃圾混合园林垃圾一起进行堆肥处理。连续3个月,罗丹和伙伴们在夏天最热的时候,在社区引导居民分类处理、学习堆肥、清洗水桶……这种坚持,不仅影响了社区居民,社区的工作人员和物管也主动参与进来。最初,他们只能分担一部分体力活,慢慢地,还能根据宣传资料上的内容,在社区里进行更多样的堆肥方式。
“社区就是社会,有人性格外向乐于接受,有人相对封闭需要时间培养。我们就抓住前面一部分人,把他们培养出来,让他们再去影响身边的人。”现在,根与芽的工作人员早就从最早对口的小区撤出,去其他宣传点展开工作了。但社区的垃圾分类和就地处理,并没有懈怠,大家自觉坚持。有新住户如果没有好好遵守,保安大哥都会要求他重新扔垃圾,而社区本身也早已成为试点的明星社区,经常有国内外的参访团来参观、考察。
跟政府与企业对话
从2011年开始,根与芽先后在23个小区开展垃圾分类活动,垃圾减量300余吨,除此之外,平均每年还举办30多场公益环保宣传活动。从一个点到一个面,从一个面到更大的面,是罗丹和小伙伴这些年坚持做的事。但这些努力还不够,根与芽的人力有限,而且,NGO组织只能做引导,在具体实施上,还需要政策来带动。于是,罗丹和伙伴们又开始学习和政府对话、企业合作与其他组织相互支持。
但跟垃圾相关的政府机构非常庞杂:可回收物资在商务局,垃圾清运和末端处理是城管局,垃圾污染问题出现归环保局管,宣传问题又是宣传部、共青团委、精神文明办都在管。还有垃圾处理上下游企业的技术参与,也都需要了解。
2018年,根与芽与四川绵竹遵道镇政府达成合作,开启“零废弃小镇”建设计划,把遵道打造成乡村废弃物管理和可持续社区建设的先行之地。2019年,根与芽又和国内9家机构联合发起“静心净山——高山垃圾可持续管理项目”,希望能与登山户外爱好者一起共同守护圣洁雪山。在大本营开展高山垃圾的分类处理科普和高原动植物的保护,让登山者除了风景,什么也不要带走,什么也不要留下。
而《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草案)》也在意见征集的过程中,在年内有望得到正式实施。那个时候,罗丹和伙伴们的工作半径会更大,要参与的项目也更多。但罗丹觉得还不够,当初选择做垃圾分类管理时,就认定了这是一条正确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因为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垃圾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但资源是有限的,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垃圾问题不可能自动变好。
“你知道一座城市里,谁对垃圾分类烂熟于心吗?”罗丹问,“是废品收购站的工作人员。”他们对各种垃圾的属性、回收途径、处理方式、收购价格非常清楚。早些年,纸板、牛奶盒等纸制品,他们还愿意花时间收购,现在他们更愿意收玻璃、废铁和电子垃圾,这也是社会发展的缩影。
改变潮水方向的一朵浪花
把时间退回到2007年,那时的罗丹不会想到不久后的一个选择,就让她在以后十多年的时间里都和垃圾打交道。
因为不习惯朝九晚五的工作方式,罗丹从企业离职,并且有了长达半年的职场空窗期。那年,她才26岁,和朋友们没心没肺约着爬山拍花。等到积蓄花得差不多了,才想起找工作,朋友建议她去NGO试试。
机缘巧合,罗丹选择了根与芽,并在2007年9月入职。“刚上班,我就想离开。”预想的公益组织和实际的公益组织落差太大。从26岁进入根与芽,在公益事业方面她就像一张白纸,理论上需要机构引导自己走,但是阴差阳错,她被推到最前面,需要为机构定方向,明确目标。从机构人员流动非常大,到现在稳定在7名工作人员且多年未变。发生改变的,不只是根与芽,还有罗丹自己。
现在的她,习惯选择棉麻的衣服,对垃圾高度敏感。“在街上吃碗狼牙土豆都有负罪感,尽量不点外卖,去超市买东西优先选择小包装,买菜一定带上篮子或者旧物改造的布口袋,从自己做起,尽量不产生无法回收的垃圾。”就连去外地出差,罗丹也会不自觉地去看垃圾桶,翻一翻里面都是些什么垃圾。
罗丹每天的工作很忙,要进社区进学校,还要联系企事业单位开展环保教育宣讲实践活动。每年,根与芽会举行一两次“儿童环保剧”公演活动,儿童环保剧的公演门票需要小朋友用家里的旧手机或旧玩具来换。她还和高校学者、政协委员以及民主党派合作,撰写建议意见,为城管和环卫部门提供政策建议。一个人的努力,效果也许有限,但一群人影响一群人,人们对垃圾分类就会变得积极主动,用自己的方式为环境保护贡献力量。
“许多人觉得公益就是分享免费的东西,什么都给他弄好,其实不是的。比如,别人打你一拳,你流血了。做慈善的会给你贴上创可贴,做公益的会问为什么打你?怎样不再成为受害者?从各个方面彻底改变你的状况。”罗丹说,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学习并了解到,怎样的行为和选择是好的,是对自己、对环境有利的,从而自愿做出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