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经常对我“PUA”,明显不喜欢我,我要不要转学?

2021-03-02   陈妍妈妈

原标题:老师经常对我“PUA”,明显不喜欢我,我要不要转学?

1、

最近天津有位老师,因为网上的一段音频“火”出了圈。

音频的内容是老师对学生的训话,其中最刺耳的部分,是说普通家庭的孩子包括他们的父母,素质都不如高官富商家庭的父母和孩子。特别是那句“XX的妈妈一年挣的钱都比你妈五十年挣的多”犹为扎眼。

对于这段录音,批评老师的声音很多,但也有不少声音在帮老师说话。

比如某大V就拿这位老师,类比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校长张桂梅老师。

言下之意,同样是训诫学生,一个饱受赞誉,一个却被弄得失了业。对于这种观点,底下被赞最多的那条评论说出了大家的心声,“一个是用尽力气把泥潭里的学生拔出来,一个是用尽力气把学生鄙夷到泥潭里,两者根本不能混为一谈。”

这里,我并不想讨论老师这种打压式教育的对错,我想聊的,是当孩子听到自己的老师像音频里那样训诫自己之后,应该怎么办?

2、

这段录音最先让我想到的是《奇葩说》第七季的一个辩题——“我是职场新人,老板明显不喜欢我,要不要辞职?”。

用这个模式套用天津老师音频里的内容,就可以改成“老师明显不喜欢我,我要不要转学?”

孩子年龄越小越敏感,越能感知到他人的情绪,所以当感觉到自己不被他人喜欢,家长首先要帮他们分析一下,不被对方喜欢是不是自己的理解偏差。

从这位老师音频里内容来看,显然不是。

音频中,老师之所以对学生发脾气,是因为她以前教的学生,家里不是当大官,就是很有钱,总之她认为家庭条件好的孩子,素质就高。现在她所教的学生,家里只是最普通的小老百姓,孩子和父母素质都差。老师强行把家里条件好和个人素质高划了等号,并列举了某某妈妈一个月赚的比另外一位妈妈五十年赚的还多。其实当这些话脱口而出的时候,都不能算不喜欢,已经是有点歧视的意思了。

弄清楚老师真的不喜欢自己之后,那孩子要不要转学呢?

身为职场新人,老板不喜欢自己可以辞职,但学生却连转身离开的机会都没有。先不说普通家庭有没有条件随意转学,即使真的转了学,自己的家庭情况没有改变,父母没有一夜爆富,自然也无法保证以后不再遇到同样的事情?到那时又该怎么办?又要转学吗?

杨天真作为这场辩论反方老板团成员之一,她给出的建议是,不要用别人的判断来作为标准,要把时间都花在自己的身上,也就是说不要让情绪左右自己,要用自己能不能获得成长来作为判断去留的标准。

但这样的前提,是职场新人和老板都是相对平等的成年人。老师对于孩子来说,则象征着权威,当孩子无法对自己的能力进行准确地判断时,就只能从老师的态度上来判断自己的价值。

3、

奇葩说的这场辩论是正方赢了,也就是说大部分人赞成,不被老板喜欢的职场新人应该要辞职。

但讽刺的是,几乎所有的导师都站在了反方,因为有理智的成年人都知道反方才是现实的世界。因为得知别人不喜欢自己,等待别人的改变,是向外要求,不确定的变量太多。只有转化为向内的自我要求,自我约束,才能最终打破“不被人喜欢”这个僵局。

诚然,天津老师的那段音频并不完全是信口开河,她只是轻轻揭露了现实世界中的一角。正如那位老师所说,现如今,官二代商二代的孩子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已然成为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她只是在看到普通人家的孩子落后且不自知,上课还要讲话不认真听讲的时候心急如焚。老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地对他们说了一番肺腑之言,可能是真心为孩子着急,也可能只是一时情绪无法控制。

那么这位老师被调职,是无辜的吗?

说无辜也不无辜。

因为退一万步讲,就算老师是真心为了孩子好,就算老师的初衷是为了引起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但一定有其他办法能够达到同样的目的。《正面管教》里有一句话说,“孩子不会向自己不喜欢的人学习”。用这种公开羞辱的方法激励孩子,往往只会适得其反。所以他们才会忍无可忍地偷录下老师每天挂在嘴边的日常。

当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听到音频里的那段训话,TA不太可能在第一时间分辨老师的话是不是真的为了我好,TA的第一反应只会是“这个老师不喜欢我”。一旦孩子先感受到了情绪,就不可能很理智地去思考问题本身。

当然,将来每个孩子都能学会“哪怕自己不被老师喜欢,但是也没关系”的道理。可这是今后十几二十年的漫长修行,不是一个十几岁孩子,一夜长大的标配功课。

4、

那么如果孩子听到老师对自己这么说以后,到底该怎么办呢?

偏听则信,兼听则明。不要只听一个人说,要多听听其他人的声音。就像我以前一个同事说的,人一定要多看书,才能知道他们说的对不对。多看书多了解,也可以弄清楚某个人的“不喜欢”,到底是不是一场“PUA”。

正巧,马东在这期辩论的最后推荐了一本渡边淳一所写的《钝感力》,这本书同样也适合那些深受“不被老师喜欢”所困扰的孩子。

如果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也有类似的问题,那不妨像书中一样,帮孩子做一个“脱敏”处理。用钝感力帮助孩子培养一种快速忘却不快的能力;一种接受失败继续挑战的能力;一种坦然面对流言、妒忌和嘲讽的能力;以及一种对表扬甘之如饴坦然面对的能力。

回到最开始的那个问题,老师明显不喜欢我,我到底要不要转学?

我的答案是不要,既然世界从来不会因为你的退让而改变,他人也不会因为你的软弱而顿悟,那么与其纠结对方为什么不喜欢自己,不如把注意力重新放回到自己身上,并对他人的贬低和嘲讽保持钝感,这样的人才不会随便被他人的一句否定就打败击碎。

即便是真的要转学,也是自己理智权衡之下的决定,是在做对自己更有益的事情,至于其他人的建议,可以做参考,但绝对没有你想的那么重要。

就算老师真的不喜欢你,也没关系,只要你坚持读书和思考,就可以让老师也感受到“明明不喜欢,却又无可奈何”的滋味。

千万不要像曾经的我那样,做了一个只因为不喜欢某个老师,就放弃一门功课的幼稚鬼。

作者介绍:陈妍,各类电影爱好者,亲子关系旁观者,育儿内容提供者。新书《真正的教育在家庭》全网同步上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