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网络)
因为高考吸引了太多社会关注,所以相比之下每一年的中考就显得有些悄无声息。
这两天正是扬州中考的日子。
(备注:还有体育30分,总分共780分)
其实与“最后一搏”的高考相比,9年义务教育之后的这场中考,才是一个孩子真正意义上的“人生分水岭”。
这道岭的一边是考上高中,继续踏上三年高考五年模拟的又一轮苦读;另一边是没有考上高中,等待孩子的将是短暂的职业技能培训之后,投入社会大学的怀抱。
2021年的中考,有不少地区颁布了中考新政,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发现改革主要集中体现在,中职、普高招生比例5:5,以及不能复读和择校等方面。
(图片来源:网络)
但是这种调整,对于我们大江苏的孩子来说,不就是小儿科吗?遥想当年,我弟那一届参加中考的时候(2007年)就已经规定,初三不能复读了。
至于5:5的普高和中职比,在扬州早就已经是常态。
(图片来源:网络)
不过,扬州今年的中考也还是做了一些调整,比如,增加了音乐和美术的考核。我咨询了今年初三孩子的家长,他们说虽然纳入考核,但因为是第一年所以相对比较简单,一般孩子都能通过。
但以后是什么情况就不好说了,小王同学他们学校,今年的音乐、美术、体育,除了要考专业能力之外,还增加了书面的知识内容考试。
要问,为什么我一个小学生的家长要去关心中考的事情?
因为我害怕啊。
害怕小王同学将来可能连高中都考不上。
而且我知道害怕的不止我一个,身边经常听到有些妈妈说,我也没什么过高的要求,只要小孩能考上高中就可以了。
我非常理解那些妈妈的心情,虽说考上高中并不等于进入了“大学保险箱”,但是高考最终决定的只是小孩去985还是去211,再不济花点钱还是有学上。
考不上高中,职高技校三年无论你愿不愿意,孩子就要步入社会。也意味着孩子这辈子可以心无杂念地坐在教室里学习的好日子,已经走到头了。
在我的认知里考高中一直是一件困难的事。
当小学老师的朋友说,一个公办学校的班级里,正常只有2-3个孩子才能考上一本。而且还不是什么重点名校,只是普普通通的一本。
这个数据是怎么来的呢?
按照官方给出的说法,扬州孩子参加高考,9个当中只有1个能上一本。
一个普通公办小学的班级,按50个孩子计,一半能上高中,也就是25个孩子。上高中后,每9个能上本一。25除以9,结果也就是只有2-3个孩子考上本一,换算成百分比就是6%左右。
是不是突然感觉画风有些残暴?
也就是说,一个孩子,在小学阶段要进到班级前十,初中阶段至少要排在班上中等偏上,才有机会考上高中,这还是在学校不分快慢班的情况下。
班级前十,说说是容易,反正我家小王是一次也没有进过。
朋友小A家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一直是在市区最好的学校,小学上的是重点民办,成绩不错还是班长,初中也拿到了重点民办的名额。按说这个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基础都是很不错的,但最近约饭的时候,我发现小A也在担心孩子一年后考不上高中。
我忍不住问了一句,“如果真考不上高中怎么办?”
“实在考不上,就只好去技校呗。”
连小A都做好了这样的觉悟,我回头看了一眼我家课内作业都要摸到后半夜的小王,由衷地感觉到,我也要提前做好他考不上高中的心理准备。
(图片来源:网络)
让爱好学习的去学习,让想学特长的去学特长,其实5:5的高职分流也没什么不好。套用一句安慰高考落榜同学的话术就是,人生也不是只有考高中这一条路。
可道理谁都懂,就是分流到自己身上觉得不怎么甘心。
父母为什么对孩子高考中那么执着?
我觉得不单单是为了面子,至少我希望小王考高中上大学,是想让他在有限的生命里,多去尝试和接触,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就像电影《心灵奇旅》里的那些在火花殿堂里寻找到自己火花的小孩,而大学在大部分人的认知中,就是一座那样的殿堂。
(图片来源:电影《心灵奇旅》)
如果考不上高中,那孩子16、7岁的时候就要选择自己的未来,多少会带着些迷茫。这些迷茫往往要用更长的时间才能找到答案。
(图片来源:电影《心灵奇旅》)
我自己也转过专业,我爸当年帮我选的专业是会计学,理由是女孩将来好找工作,但我天生是对数字不敏感的人,老师讲了一个“蚊子腿变成小数点”的故事,让我从此对报表有了心理阴影,即便是学,也只是机械地学理论。
很明显,会计学不是我的火花,也许可以凭此谋生,但努力的尽头最多就是一个小心翼翼的熟练工,丝毫没有乐趣。
最终我还是转去了喜欢的新闻专业,生了孩子之后又去学了学前教育。
其实我们都知道,人生越走到后面,越发现学历是不重要的,引领我们的还是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小A对孩子的态度,让我深为触动。
她让我直观地看到,一个孩子上了好的小学,也不一定能上好的初中。上了好的初中,也不能保证一定能考上高中。
但,那又怎么样呢?人生毕竟是孩子自己的,父母就算再担心,能做的也非常有限。
根据观察,通过能对孩子做的事,我把父母大致分成了四种:
创造型父母分为,创造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种。
创造外部环境的父母,干脆不让孩子参加中考,走出国留学或其他的渠道。这需要父母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和社会资源。
创造内部环境的父母,自身有很好的学识和修养,对孩子身教大于言传,让孩子从小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这样的孩子基本都能顺利进入高中,将来不管读什么专业,都不会太差,自我价值感也会很好。
创造需要父母本身具备强大的能力,不具有代表性和推广性。普通家庭的父母,就算学历不高,水平有限,也可以试着成为陪伴型的父母。
陪伴就是,你有需要时我都在。你不需要,我也不打扰。这种对孩子心理上的支持和关注,是父母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练习可以达到。
(图片来源:电视剧《小舍得》)
付出型父母和陪伴型父母最大的不同是,付出是在通过压抑自己的需求、情绪、欲望来供养孩子。看起来和陪伴差不多,但父母有巨大的牺牲感,对孩子和自己的压力都很大。
具体表现在控制欲强、情绪不稳、容易疲劳等方面。
陪伴的度掌握不好,就会变成付出,但如果发现自己有付出型的倾向,也可以通过调整变成陪伴型。
这类父母更注重自我的完整和成长,所以他们对孩子的关注不会那么多,孩子成长的随机性更大,即所谓的野蛮生长。
造成这种的原因有很多,也许是外部客观条件所至,也许是主动的意愿所至。
这四种类型的父母各有利弊,没有绝对的好坏。
也就是说,即便当初自己想成为创造型或陪伴型的父母,但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可利用的社会资源也不一样,所以最后成为了付出型和追求自我型父母,也没必要责怪自己。
孩子都不可能一模一样,凭什么要求父母都是同一个类型?
无论是考高中还是上大学,有能力就为孩子多考虑一些,没能力就站在孩子身边为他们加油打气。
父母自己考虑清楚到底想要什么,就不会一直被“孩子考不上高中”的恐惧所支配!
PS:
就要期末考试了,先预祝所有的小朋友都能有一张满意的成绩单,开开心心地过个暑假。
END
作者介绍:陈妍,爱看各类电影,喜欢观察小孩,吃瓜亲子关系,提供育儿内容。新书《真正的教育在家庭》全网同步上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