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前请点击“关注”,阅世事,明人性,尽在语华思享。
作者:王语华
来源:女神30(ID:ns30riji)
【01】
之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弟弟从街头混混,到年薪50万的工程师,哥哥这3句话点醒无数职场人!》。
故事的主角是我的朋友沈丰,他中专毕业一路边工作边读到博士,如今他已是拥有37项专利的企业家兼导师。
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尽管这篇文章除了名字用了化名以外,所有都是真实内容。
不过一些读者留言说,“这故事编的真假”、“小说写的不错”、“感觉不太真实”......
看到这样的留言,我难免有点感慨:每个人看到的“世界”真不一样呀!
我能理解说这些话的人。因为他们身处的环境和我不一样,他们身边真的没有这种人。于是,他们就断定,这样的人和事,世上不存在。如果你说有,你就是编的。
这种反应对他们来说,很正常。你能理解他们,但也要允许别人不理解你。
遇到这种情况,不要和对方辩解,更不要去抬杠。如孔子说的那样“不与夏虫语冰”。
意思是说:不要和生长在夏天的虫去谈论冬天的冰。因为在对方的世界里,确实没有冰。这些差异,是彼此的认知框架不同造成的。并没有绝对的对与错。
但一个人对待“超出自己认知范围的事所持的态度”却决定了他未来人生可达的高度。
比如,有人遇到自己不理解或没见过的事,便一口否认。
而有的人则什么事都轻易相信;
还有些人,并不会马上肯定或否定什么,只是留意这件事,同时思考,自己从中得到什么启发?或者对自己有什么帮助?自己该从哪里去理解它?
有的人十几岁时,就能做到这样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判断,比如沈丰。
而有的人,却一辈子都拘泥在一个狭小的世界里,愤世嫉俗或后知后觉。
【02】
再说回沈丰。前几天,他到天津办户口去了。为什么办户口呢?
尽管沈丰在北京有房有车,却一直没北京户口。
原本他打算全家去香港,因为和他国外的一家企业在香港合资了公司,做国际市场。但这两年,他又在国内开了几家公司,同时经营国内市场。
太太和孩子一直留在北京生活。他天天飞来飞去。
如今孩子在北京就读一所国际学校。太太也在国际学校当老师。
所以,沈丰想若是公司未来主要市场在国内,那孩子也要继续在国内读好几年书呢。
于是他索性把户口迁去了天津。
上个月,他去老家调档案。无意间看到了自己当年读中专时,班主任给他的毕业评语。
档案里,在“小组对本人的鉴定意见”部分,老师写:某某同学思想开放积极,锐意进取,热衷于发明创造,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我同意该同学的个人鉴定。
“班主任意见”处写道:同意上鉴定。今后注意脚踏实地。
当初就是这个班主任,曾当众对他说,“我要用四年的时间,把你身上的棱角磨光,把你磨成鹅卵石!”
班主任对沈丰有“不踏实”的印象,就是源自当年那个“梦想事件”。
开头那篇文章里,我有详细讲过。
大概意思是,他读中专时。
有一次老师问班上同学,毕业后的理想是什么?
别人都说以后要找个好工作、要买房子、买车、找个好老婆等等。
只有他说,“想当发明家。”
同学们嘲笑他,“如果你能当发明家,那我早当总统了!”
连班主任也忍不住笑了,说他这个人很会空想,异想天开。
所以,才有了那样的评语。
面对嘲笑,沈丰当时想,为什么大家会笑呢?是自己确实不具备这个能力,达不到这个理想?还是自己的梦想冲击了他们的平庸?让大家感到不安了呢?
经过仔细分析后,沈丰得到一个结论,因为他们做不到,所以也认为我做不到。但,我不是他们。
于是他开始思考,我想成为一个发明家,到底需要哪些条件?
沿着这条线,沈丰一路学了5个专业,包括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以及能源互联网。
还取得了37项专利。也算是名副其实的“发明家”了。
沈丰毕业10年后,曾参加过一次中专同学的聚会。
他看到的是,当年跟他一起毕业的中专生几乎都下岗了,只有他一个人在北京工作,那时他已硕士毕业。他一个月的薪水相当于很多人的年薪。
当年打算把他“磨成鹅卵石”的班主任,也早已退休。
席间,老师向沈丰道歉,说:“当初我不该打击你。人还是应该学会独立思考的。”
沈丰看着白发苍苍的班主任,心中并没有“胜利”的感觉。只是为当年那些因缺乏主见,而随波逐流的同学们感到一丝丝惋惜。
他也更坚定了自己想法:人活着是要有理想,并且理想要定得高一点,需要跳起来才能达到的理想,才算真正的理想。
回想起,他并没有因为当年班主任的狭隘认知,和同学们的短视和嘲笑,受到影响。究其原因是他说自己从16岁开始,就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因此,他并不惧怕与环境发生冲突。
如今,很多亲友会带孩子来找他咨询,希望能给孩子一些建议。
他说,即使一个人没能进入一流的学校,没有高瞻远瞩的导师,但只要他有梦想,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加上独立思考的头脑。那么,花上5年,10年,20年的时间,不断去完善和提高自己,朝着自己的梦想努力,照样也可以取得人生的“好成绩”。
【03】
在《精进》这本书里,有这样一段描述:
一个成熟的人,他的标准来自他的内心,而大多数人,却受环境所左右。
一个年轻人,进入一所不那么优秀的高校,对自己的标准会不由自主的降低,以适应这个环境,减少自身与环境的冲突,而这种做法对他们的人生也许是致命的。
那些考入二三流大学的学生,因为高考本身带来的挫败感,二三流高校学生的身份设定及环境暗示;
不称职的教师所引发的失望以及同学间放任自流气氛的带动作用,都容易让他们在一个低标准下,自觉“满意”地度过每一天。
那是不是待在一个好环境里,必然会有好未来呢?
有一次,我听一个在三线城市工作的亲戚说,他们厂里高薪引进了一位清华毕业生。
老板相当重视。我这个亲戚呢,他是厂里管技术的领导,因为要退休了,本希望把手里的一摊子交给年轻人接班。
结果,一年后,这位清华毕业生依然不能独立撑起一摊来,亲戚不得不延迟退休。
大家私底下谈论起来,对这位清华高材生很失望。
一种神话破灭的感觉。
亲戚说,“真正见识了名校毕业生,才知道读名校又怎样?它并不代表一个人的能力水平。”
我和亲戚讨论说,“倒不是名校毕业生如何,而是个人差异太大。会读书不代表能力强。只能说,能考上名校的人,能力强的人比例会高很多。
你看,那些考上北大清华的人,他们读大学时,一个班会有一大半同学出国读书去了,他们会在国外继续读硕士或博士。
少数人留在国内的同学,毕业后也基本上都会在一线城市,或大企业工作。
假如你是清华毕业的,看着你的同学们要么去国外发展了,要么留在一线城市工作,而你毕业后直接进了一个三四线城市的工厂工作。会不会显得格格不入呢?
所以,并不清楚他基于什么样的考量去到你们厂工作呢?”
亲戚说,“他家是我们那里的。为了离家近所以回来了。”
我说,“好吧,这就是他的人生选择呀。选择即格局。”
其实,他若是在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地方工作,等混好了,再接父母一起,也未尝不可。
当然咱们不清楚具体原因,所以也要尊重人家的选择。
但有一点可以确认的是,在北清那样的学校里,他的选择绝对属于“异类”。因此并不能拿这样一个人去代表北清毕业生的整体水平。
这件事至少说明了:就算在一流的环境里,依然无法得出,“环境决定人”这样的结论来。
我们看到的是,那些名校毕业生与一般大学毕业生,毕业后收入不同。我们就以为是环境不同造成的,但实质却是两者的思维方式与做事标准的不同导致的结果。
【04】
是的,考高分、上好的学校对年轻人来说,是很重要。
但心怀更高的人生目标,具备独立思考能力,严格的自我管理能力,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那么无论身处什么环境,最终你都能活出最好的自己,而且过程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如果说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占40%,那么个人独立思考能力对命运的影响可以占到60%。
大部分人只看到了那40%的环境因素。却忘记60%的影响力在于自己。
我们为什么那么强调环境呢?也是因为很多人并不具备独立思考能力。那么剩下的仅剩下环境这一个因素,它确实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了。
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假如一个人面临恶劣的环境,但他能够牢牢把握住自己手中的60%的主动权,坚持到底。那么命运依然在他手中。
当我们抱怨环境不够好时,不妨先检查一下,手中的方向盘是不是早已被放弃?
和沈丰聊完,我说,“今天我就写写你的事儿。”
沈丰开玩笑说,“你是打算把我打造成老网红,是吧?”
我说,“是呀,你不觉得现在社会上很需要你这样有志有脑,有勇气的人吗,无论年轻人还是中年人。”
沈丰说,“我马上就46岁了,昨天博导还催我项目和论文的事,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明年我博士也毕业了。
想想自己也算年近半百了,才拿下博士学位。丢人吗?我不觉得丢人,相反,这说明我依然具备很强的可塑性。”
最后他说,“孩子们要加油,大人们也不要混日子!都继续打拼吧!”
作者王语华:自媒体【女神30】原创作者。
思维训练研究者、8年企业咨询经验、心理咨询师。
喜欢我的文章原创文章,请点击关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