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前请点击“关注”,阅世事,明人性,尽在语华思享
作者:王语华
上个月我跟一个线下的摄影老师学了相机摄影。
最后一节作品点评课,儿子刚好在家没人带,我就带他一起旁听了课程。
那位摄影老师的很多作品都曾获过奖,商业片的价格也很贵。作品特别有思想。
老师一边播放我们几个学员的作品,一边点评。
比如拍了一段花枝,我们自己觉得照片拍得还可以啊。
可老师,只稍微调整了一个小角度,再看,顿时觉得灵动了很多。(老师调的图,没拿到,下图是我后期调的,还有点区别)
还有的只是调暗了些许色彩,整张照片,立马质感和纹理感就出来了。
一些不太注意的细节之处,也被指出,可以避开,或者去掉的小干扰。
回家的路上,一直默默旁听的儿子和我感慨说,摄影师真的很厉害,我们普通人看照片,光找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看。
但摄影师眼里,他第一眼看的是全局。然后再注意那些细节,并且能在几秒钟内判断这些,抓住瞬间。
同样一个取景,老师用手机也能拍出大片的感觉来。这其中的差距,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个人对美的基本要求。
儿子央求我,教他拍照。我答应他下次出去玩时,路上教给他。
自从听了那节课,儿子再看照片时,一眼就能看出哪个美,哪个不美来。
在以往,那些差别不大的照片,原本看起来什么分别。现在,他会说,这个美,那个差一点点。
即便窗外的云,他看到,也会喊,哇!那片云层次感好好,美得说不出话来!妈妈,快来拍!
我带他去听课的用意,并非学习摄影,而是去感受“好的东西”是什么样?
如果一个人总是去接触,去体会美好的东西,自然就不会“凑合”,对自己的要求也会高起来。
前两年,我曾经用过一个文案助理。一开始,我会和她口头聊一遍文章,然后让她整理。
可每次她出来的文章,我都觉得不够好。
我一句句和她过文章,把我累得够呛。
客观来说,小姑娘挺勤奋,写得也不少,态度没问题,却总感觉不得要领。
过了2个月,她水平仍没提升多少。
我也不忍多批评她,怕打击她的自信心,只是我实在受不了了,就没再合作下去。
事后,我一直反省这个问题。到底哪里出了差错?
今年,这个问题,我突然找到了答案。
如果助理不行,咱可以不合作。可自己的儿子写作文不好呢?
老母亲我,只能硬着头皮教了。
教孩子倒是不用那幺小心翼翼。于是,我把自己知道的方法,都用了一遍。
尤其在写作“技术”上,下了一番功夫。
结果效果也不太好。学了那么多写作技巧,孩子下笔的时,总是给忘到脑后去了。
可我还得想办法呀。
偶然的机会,我买了一套林清玄的散文书。里面的文章都不长,很适合孩子读。
暑假里,每天早上,我就带孩子一起读读散文。他读一篇,我读一篇,然后吃早餐,聊聊天,交流一下心得。
我说,我觉得哪里写得好美!哪一段很精彩!哪个词用得太生动了!
他也会模仿我的样子,说出他读的那篇,哪段写得好,哪个词用得精确.....
一共读了十几篇的样子,孩子写作文的质量一下子上升了一大截。
现在,让他看自己以前写的作文,他会感觉很差劲。可当时,死活看不出来呢。
一个人想做好,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好”,多多体会那种好。
还有,不断清楚“好”的标准是什么。没有标准的努力,都是白费力气。
其实我对自己写的文章,也并不满意。
但我知道什么叫好文章,好文章好在哪里。所以,才会每次都努力朝好的方向写,而不是随便凑合。
体验“好”,还有另个好处:就是可以拓展一个人的“世面”。
我们常说,要见“世面”。
可到底“世面”指什么呢?很少有人说清楚。
我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姑娘,刚读大一时,学校里要办个晚会,她需要买件白衬衫。
小姑娘跑到商场里去逛,她看上一件白衬衫,刚准备试,一看那个标签,6000多块钱。
吓得她赶紧放下,然后对专柜的小姐姐说,“哎呀,我还是个学生,这个超预算了,我可买不起。”
结果那个专柜小姐姐就说,“没关系,买不起没关系,你可以试一试。你要体验一下贵的做工,好的衬衫和便宜的衬衫的区别,如果你知道什么是好的,那以后你就会更努力学习了。”
很多年过去了,小姑娘一直记住这句话。
确实体验过好的东西的人,她就知道为什么不“将就”。
并且会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做得到最好。对“好”的追求,意味着“宁缺毋滥”。
在我二十几岁刚工作的时候,我和几个同事经常会用一种搞笑的方法鼓励彼此:没事儿多去看看你喜欢的房子,你喜欢的车子,你喜欢的包包,看多了,你工作就有动力了。
那时候还不曾明白,这些不仅仅是“欲望”,而是对生活“不将就”的态度。
后来,在我赚钱不算多的时候,还攒钱去体验坐头等舱,住六星级酒店,我总想知道“好”是什么样?
当你知道好的服务“长”什么样,“值钱”的服务应该是什么水准。这些点点滴滴,最终也会成为对自己的要求。
其实,“世面”是一个人的认知里,对“好”和“差”的边界区间。
体验过好的,见过好的,一个人便有了高目标。
知道差的,便懂得珍惜眼下和悲悯他人。他们不是不行,而是不知。
这中间的空间,便是一个人此生所能“生长”的世界。
当一个人,对世界始终充满好奇,即便经历过痛苦,也仍会对未来充满希望。
因为那些体验过的“好”,并不会“消失”,而是换了种方式留存在自己的世界里,滋润着内在的心灵。并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在我们的言行举止上。
有句话说,心里有良人,入眼的便只有好友,眼里有风景,入耳的便只有趣闻,耳里有挚言,入心的便只有真情。
当然,“见世面”也有“坏处”,就是,你再也无法心安理得地过着日复一日平庸生活了。
虽然我依然很平庸,但却无法心安理得了。
作者王语华:自媒体【女神30】原创作者。
思维训练研究者、8年企业咨询经验、心理咨询师。
喜欢我的文章原创文章,请点击关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