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上午,脱贫攻坚地方行看甘肃线下走访活动前往临夏县百益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临夏县布鞋产业园采访
临夏百益现代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5年5月,位于临夏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公司现有管理人员14人,专业技术人员16人,常年务工产业工人320多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群众96人。累计投资1.2亿元,集中流转土地2000多亩,建成钢架大棚230座、日光温室88座,连栋温室3座。建成油桃、啤特果等林果基地1000多亩,发展高原夏菜1000亩,年产各类绿色果蔬6000多吨,年产值500多万元,年销售收入1500多万元,公司生产的甘蓝、西红柿、娃娃菜等10个果蔬单品已获批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百益公司花卉种植基地是临夏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代旅游观光农业的重点示范性产业项目,累计投入资金500多万元,配套修建育苗基地、展销中心等相关设施,建成花卉种植大棚19座,通过自主培育和品种引进,种植了三角梅、仙客来、茶花、杜鹃、水仙等花卉、盆景100多万盆,预计年产值500多万元。今年初,在县上促进县域农业多元化发展、助推脱贫攻坚的政策引导下,百益公司按照公司主导、合作社经营、能人带动、群众参与的模式,在该基地搭建产业扶贫、助农增收的平台,通过土地入股、技术入股、劳动力入股,孵化培育了临夏州海龙花卉苗木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周边11户群众(贫困户5户)参与合作经营,预计到年底每户可获得分红收益1万元, 吸纳52名劳动力就业务工(贫困劳动力19名),年人均劳务收入可达2万元以上。
产业园负责人介绍相关情况
近年来,临夏县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不断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积极探索龙头企业牵引、合作社带动农户的联动带贫机制,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不断拓宽贫困群众就业增收渠道。特别是着眼于让农村留守妇女、尚有劳动力的在家老人等群体实现在家门口就近就业,县上把布鞋加工选定为重点扶持发展的产业,在以往帮扶扶持的基础上,积极抢抓东西部扶贫协作大好机遇,加强与厦门市思明区的联系对接,按照“政府十公司(协会)十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整合政府财政补助、东西部帮扶资金、企业投入等三方面力量,着力推进布鞋产业发展、带动群众稳定就业增收。
2018年,利用建成的临夏县精准扶贫布鞋加工培训基地(县级扶贫车间),对全县自愿从事布鞋加工的1996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255 名)贫困群众免费提供加工技能培训,培养发展了一批布鞋加工能手。同时引导“扶贫车间”,吸纳1418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234名)群众参与布鞋加工产业,有效拓宽了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实现了在家门口就近就业。截止2018年底,全县布鞋加工企业和加工户已遍及23个乡镇、98个村、173个社,加工企业30家、村级“扶贫车间”62个、炕头“扶贫车间”317个、来料加工“扶贫车间”7个,加工户1081户,从业人员25000人,销售网点300个,遍布9省60个县市,年生产各类布鞋530万双,销售490万双,实现产值2.1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96 亿元。
2019年开展布鞋加工技能培训62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417人),成功注册“河州老妈妈”品牌商标,投资150万元设计制作了布鞋包装10万套。同时,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建成产业扶贫车间10个、在建3个,鼓励合作社(扶贫车间)新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600多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200多人),进一步拓宽广大群众的就业增收渠道,切实解决空巢老人赡养、留守儿童成长、农村妇女劳动力闲置等问题。截止8月底生产各类布鞋405.87万双,销售392.88万双,实现产值1.62亿元。计划年底达到600万双,从业人员达到3万人以上。
今年,我们在巩固提升“扶贫车间”的基础上,着力推进“临夏县布鞋产业园”建设。目前,有临夏县百利布鞋农民加工合作社、临夏县阿玛熙制衣农民加工合作社、临夏县伊美斯服饰有限公司、临夏县扬帆制衣有限公司、厦门凯凤鞋业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入驻临夏县布鞋产业园,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178多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54人),生产各类鞋产品57万双,服饰21万件。
通过布鞋产业园和“扶贫车间”的辐射带动,布鞋产业在精准扶贫中的“造血”功能显著增强,有力促进了布鞋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形成了小产品拉动大市场、小产业促进大增收的良好局面。随着技能培训、产品开发、生产加工、市场销售等体系的日益完善,布鞋加工产业已成为全县重要的富民产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