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节奏的生活在这几天终于慢下来,我们除了多看书多思考外,还可以弥补下平时由于疏于和孩子的沟通。三口之家的用餐时刻,就是家庭成员沟通信息与交流情感的良机。教育专家A·兰德斯确信,全家围桌而餐的的传统不能丢,它是放慢及节奏、交流见闻、分享欢乐、坦言苦衷的时机,是梳理当天和计划明天的契机。当然,要合理地运用“餐桌”效应还需要一些技巧。
罗森堡教育孩子的心得,是不按父辈对待孩子的那一套方法,而坚持一条古老而精彩的规矩:“待宾客如家人,待家人如宾客。”她认为家长切忌将餐桌变成训话室,需要纠正孩子的某种言行时,不妨借助幽默的方法。
一天,罗森堡看到4个子女都把手肘架在餐桌上,便风趣地说:“要时有一天校长邀请你们共进午餐,希望你们不会因为架胳膊架腿而给全家丢脸,因为他会责怪我们没有把你们教育好。”孩子们大笑,迅速端正好坐姿。
罗森堡为什么营造出这么好的气氛呢?因为他还是孩子的时候,总是为餐桌上的批评和火药味而闷闷不乐。父母不是要求他“坐端正”,就是质问他“你学了拼音吗?”,这令他无所适从。
所以,罗森堡认为两代人共处的时间太少,于是便动员孩子参加饭前饭后的家务劳动,适当解决没有时间陪伴孩子的难题。他的经验表明,营造良好的气氛,根据孩子的年龄分配准备晚餐和清洁工作,不仅可以培养孩子勤劳的品质,而且增加了家人接触的机会,有利于强化家庭纽带。
幽默作家邦贝克有3个孩子,她曾经提到:“在我们家,我立了两条进餐规矩,一条是谁不回家就餐必须带个信请家人理解,另一条是进餐期间不允许使用电话。”
一天晚上,她的丈夫汤姆在吃饭的时候,不停地和同时通电话,邦贝克毫不客气地批评老公。老公无法任电话响个不停,只好把手机设置为语音留言。邦贝克认为:“关键的一点,这种规矩不仅要适用于孩子,也要适用于家长。”
她发现不少家庭都有边看电视边吃饭的习惯,特别是靠微波炉准备饭菜的孩子,更是天天与电视机为伴。她认为,要使孩子感到全家待在一起比独自看电视更加重要,就要在吃饭前必须关掉电视,吃饭就要有吃饭的样子。
应用语言学教授奥克斯对餐桌习俗和交谈素有研究,她认为成功的家庭用餐离不开讲故事。问题是,家长往往只听孩子讲,而自己很少带头讲故事。奥克斯指出,典型的范式是妈妈鼓励孩子讲一则故事,然后由爸爸评判讲得如何,这种方法应该纠正。
如果将这种家庭畅聊扩大到每一个人岂不是更好,孩子讲了当天的见闻后,父母将谈话引向更广阔的话题。比如罗南一家一次在进餐时,儿子抱怨他们幼儿园的小朋友一直抢他玩具玩,他对此很生气。
爸爸罗南表示理解,接着引导全家从孩子的物权意识到如何和别的小朋友分享玩具。儿子从这次交谈中不仅得到了安慰,还明白了自己不想分享并不是错误,是物权意识在起作用。
很多时候,家长用自己的故事勉励子女,是传授正确人生观的最佳途径。听惯了父母讲述经历的孩子,也更有能力在餐桌上表达其成功与失望、高兴与沮丧等感受。讲故事的最大价值在于,它以一种孩子喜闻乐见、浅显易懂的形式进入到错综复杂的领域,这是任何大道理都无法取代的捷径。
我的一个朋友有一对双胞胎女儿,她曾经很苦恼,因为两个女孩一点都不愿意谈论学校发生的事。后来,她想了个办法,在吃饭的时候和两个孩子玩“真话还是谎言”的游戏。
每讲完一个话题,她就让孩子猜猜看是真的还是谎言,并且发表自己的看法。几天过后,姐妹俩就变得喜欢抢着回答问题了,她们不仅轮流讲述当天的所见所闻与感悟,而且还会插进一个传言,考虑对方能不能听出真假。
其实,在餐桌边和孩子玩游戏不失为一个好的契机,它可以有效地促进孩子的口语交际。和孩子一起聚餐时,只要制造轻松活泼的气氛,把握好语言交流的时机,就可以促进孩子的思维。
剧作家霍罗威茨认为,家宴上的新面孔意味着新的主意和新的观点。他清晰地记得,父母总在星期天为全家和朋友们准备充满生气的晚餐。“妈妈帮”爱说笑话,大家笑得前仰后翻,霍罗威茨说,而爸爸们则喜欢讲一些有关成功的动人故事。
如今,霍罗威茨与妻子以及他们的孩子,仍然保持着邀请朋友或同事参加家宴的传统。时代在变,唯一不变的是一家人吃饭的重要性。它不仅体现在春节那全家团圆的时刻,也体现在每天热气腾腾的饭菜和家人的欢声笑语中。
正如邦贝克说的:“我们争论,我们生气,我们大笑。我们为心爱者大声疾呼,我们又喊叫,我们洗耳恭听~全家共餐一直是我们全家最美好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