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这个三不管村子,她为何如此依恋?

2019-10-18     老家许昌


许昌这个三不管村子,她为何如此依恋?‖老家许昌

文‖俎姜华

妻子是长葛大周人,因为是朋友牵线搭的桥,对空间距离不太敏感的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会对以后的生活产生影响。

妻子居住的小村在河南省地图上能够找到,一般在河南省地图上显示最小的地方是镇,而一个小村子能在地图上显示出来足见它位置的重要,村子位于长葛、尉氏与新郑之间,是一个典型的三不管村子。

随着这几年青壮人口的外出,农村空心化程度日益加重。在不大的村子里,留守妇女、古稀老人、留守儿童构成了村子的主体,被人们戏称为385061部队。唯一可以让人欣慰的是附近几个村子从事电商的年轻人慢慢多了起来,让本已孤寂的乡村又重新焕发了新的活力。


妻弟娶了个禹州的媳妇,在禹州购置了房子,这样他顺水推舟地成了禹州人,回家的次数也是越来越稀疏。家乡的土地就变成了眼中的鸡肋,种吧没时间管理,不种吧又怕别人笑话,就这样整个土地的耕播浇管收就全压在了岳母一个人身上。

前几年岳父在世的时候,两位老人还能互相照应,种些麦子、玉米、花生等农作物。在没有购买汽车时,我们在农忙季节都要辗转换乘两三次公交,回家帮助老人收秋,秋天天气多变,一场连绵的秋雨会让刚刚收获来不及晾晒的农作物生芽发霉,农民们欲哭无泪,所以收秋是一场与老天争分夺秒的比赛,输赢就在一场不期而遇的秋雨之间。

我曾开着摩托车或电动车在并不平整的农村公路上奔驰,也曾在暮色四合的夜晚匆匆往家赶,暮秋时节,天黑得晚,又想赶在夜晚来临之前多干点活,临到回家就只好赶夜路了,星光下的田野显得格外静谧,偶尔一掠而过的汽车灯光就好像把漆黑的夜撕开了一个口子,迅疾又缝上了。

我有一次骑着赛车去收秋,一开始是疾驶而行,后来越蹬越慢,到后来力气几乎殆尽,终于可以看到村庄了,两条不经常锻炼的双腿已经像灌了铅一样沉重。

一般收秋就是三五天,但三五天足以把人累垮,三五亩的花生地忙起来令人崩溃。现在有了收花生的机器,可以把花生挖掘出来,人们只负责把花生收拢起来就行了,而在几年前,就靠着一双手,拔出花生秧,再把花生一颗颗从秧上摘下来,几亩地下来,手上的细皮嫩肉就成了老茧水泡,一幅惨不忍睹的模样。

每年的国庆节国人大都是去旅游,可我的国庆节却变成了秋收节。妻子对此也颇有微词,几次三番地劝说岳母不要再种地了,一来她年事已高,还缺少帮手,儿女工作都忙;二来种地不合算,别人曾经算过细账,算来算去种了一年地最后赚了一元钱,还不包括风里来雨里去的辛苦。

可岳母觉得她的根在土地上,看着地里长出的庄稼,心里就特别舒服,闻着新翻的泥土气息,就觉得格外惬意。

妻弟将地里套种上了果树,以为这样就可以断绝老人种地的念头。岂料一开始树木只是孤零零的树干,树木间空余的土地闲置着实在可惜,对于一辈子耕作在田间的岳母来说,有地不种是罪过,那是上苍赐予农家最好的礼物。就又见缝插针地在果树的间隙里种上了麦子、花生、开始了周而复始的新一轮耕种。

更滑稽的是,原本为了让老人断了种地念头的果树还被她在秋季烧荒的过程中烧死了几十棵。

岳母种庄稼是为了能从土地中获得生活的乐趣。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一旦脱离了土地,她会像一株风干的植物,迅速枯萎。我曾经看到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发现路边一块无人占用的土地,就欣喜若狂、如获至宝的情景。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他们可以失去金钱,可以失去家园,但唯一不能失去的就是土地。

春节时,岳母会到禹州的儿子那里住上一段,其实也不过就是腊月二十三到来年的正月十五,年一过完,就说要回去,她舍不得那片生她养她的那块土地,舍不了院子里的微型菜园,舍不了冬雪下的小麦,舍不了那个小小的村落……

【作者简介】俎姜华,河南许昌人,许昌市诗词学会会员,许昌市示范区尚集镇一中教师,作品散见于报刊网络。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本公众平台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uq2D3W0BMH2_cNUgYm7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