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负重”在旧社会,是传统女人身上最为耀眼的光环,也是看一个女子是否真正的拥有旧时美德的依据,我们都知道,因为古代是以男权为主,因而女性地位并不显著,在那个时期,她们没有自己的思想,只能依靠于家里的男人,时而久之,就成为了如此的形态。
孙荃,一个旧社会出生,新社会成长的传统女性,“忍辱负重”这一美德在她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1912年,民国的成立,宣布中国封建社会的灭亡,而人们最为关心的,便是包办婚姻的破裂。
1897年,孙荃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自小便是如出水芙蓉般,到了婚嫁的年龄,前来提亲的人踏破了孙家的门槛,不过这其中没有一个她心仪的对象,经人介绍,她认识了中医世家的三公子,郁达夫。
孙家想要将孙荃嫁给一个门当户对的夫家,而郁家则什么都没有,孙荃却是十分的喜欢,对于孙荃的主动,郁家很开心,随即他们将在日本留学的郁达夫叫回了国内,准备为他举行婚事。
这是一门包办婚姻,而郁达夫也是一个接受了新思想的青年,在心底,他对包办婚姻充满了厌恶,不过孙荃也并非是一个传统的女性,家里有条件,她也接受了新思想,知道丈夫心中的不快,因而经常与他通信,诉说情感,久而久之,两人有了感情,郁达夫也甘愿娶孙荃为妻。
婚后,两人的日子也算是平稳,孙荃接连为郁达夫生下了3个孩子,自古文人多风流,郁达夫也没能逃出这个魔咒,在与孙荃的婚姻中,他多次与其他女性发生暧昧,对此,孙荃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大度,对丈夫的行为很是宽容。
直到王映霞的出现,她觉得自己婚姻的危机到了,而这时,她也无力回天,最终只能和郁达夫分道扬镳,孙荃带走了自己的3个孩子,孙荃和郁达夫的长女曾回忆“生活当然更加困苦,在没有学校,没有教师的困难条件下,母亲也未放松我们的学习,她亲自教我们读书,教材是在逃难时随身带着的部分旧书”
郁达夫是一位极其爱国的人,在苏门答腊,他被日寇杀害,得知此事时,孙荃悲痛欲绝,刚开始,她恨郁达夫的无情,抛弃自己和3个孩子,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心里也只剩下思念。
此后的几十年,孙荃未再嫁,她将郁达夫的照片放在自己的堂屋间,每逢节日都会为他祷告,到了晚年,孙荃每每想到亡夫,心中的思绪便不能自已,这种感情里,没有痛恨,只有无尽的想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