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君休说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历代皇帝光鲜亮丽的背后,或多或少都会沾满鲜血。
秦始皇的铁血帝国靠的是10多年的攻城拔寨,一路上沾满血腥;汉武帝的“君临天下”,凭的是杀戮难以计数的匈奴和镇压多次农民起义而得。
不过在如此腥风血雨的环境下保留性命和让政权得到稳固与发展,的确是一种本事。秦始皇和汉武帝能打胜仗,靠的是雄厚的家底,只能说是指挥有方。
历史上就有五位皇帝比他们更能打仗,他们凭借的是白手起家或者依靠比较薄弱的力量,最后取得全国政权或造就一番丰功伟业。排列起来,刘秀只能排在第三位,第一和第二位让人耳熟能详。
第五:朱棣
且不说朱棣称帝后的丰功伟业,论述他的战斗能力,在“靖难之役”之前便可以得知。
之所以将他放在第5位,主要是当时他已经有一定的家底,取得胜利的把握比较高,难度没有其他4位皇帝的大。
洪武十三年(1380年),刚好20岁的朱棣被朱元璋调往燕京担任藩王——燕王。同其他兄弟相比,他的这个王最难当。
当时北方的北元依然相当强大,随时都有入侵燕京的可能。所以朱棣从一上任开始,就不能过上太平日子,随时带兵打仗。
在朱元璋的授意下,他曾两次率师北伐,招降蒙古乃儿不花、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既在军队中提高威望,战斗能力也不断地被培养起来。
随着朱元璋的长子朱标、次子朱樉相继去世,朱棣很快就成为诸王中实力最强悍的藩王,且在家族中地位最高。
自从朱元璋将兵权从将领身上没收并转移到诸王手上之后,藩王们各拥兵自重,秦、晋、燕、宁诸王影响力越来越大,让朱允炆担心不已。
不过朱元璋似乎没有意识到问题严重性,依然在晚年诛杀建国大将,让朱允炆手上没有人能同诸王对抗,以至于“靖难之役”中兵败亡国。
朱允炆一上任就试图削弱朱棣的势力,从行政和军事不同方向进行堤防与打压,就算是朱棣驻守在山海关的护卫队也被时刻监督。
建文元年七月,装疯卖傻的朱棣擒杀张昺和谢贵,正式发动战争。当时他手上的兵力并不多,但却成功地挫败朱允炆30万和50万人的两次规模宏大的打击,最终赢得胜利。
第四:朱元璋
朱元璋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继承郭子兴留下的遗产,通过自己在滁州及和州收编的军队,逐渐控制郭子兴余部,最后成为这一支军队的核心。
至正十三年(1353年)六月,他回到老家募兵,徐达、周德兴和郭英等加入到队伍中,逐渐成为他夺取天下的得力干将。
成功控制郭子兴旧部后,朱元璋野心开始膨胀,不甘受制于小明王。不过当时他的实力并不强大,只能依靠小明王的旗号来发展自己的势力,所以军队中依然以龙凤纪年。
此后的斗争中,朱元璋都采取回避元军,消除南方地方势力的斗争方式,逐渐成为称霸长江以南的强大军阀。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五月,他先征讨张士诚,后设计杀死小明王,并于第2年改年号为“吴元年”。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忍耐已久的朱元璋终于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一路上,朱元璋基本上都依靠谋略取得扩张,最后赢得天下。虽然是白手起家,但自身的战斗力不敢恭维。
第三:刘秀
比起朱元璋,刘秀要强悍的多。他虽然是刘邦的九世孙,不过经过推恩令的实施,到他父辈时已基本和皇族的尊贵没有多大联系。
公元8年,王莽建立新朝,刘秀跟随长兄刘演起兵。昆阳之战中,由于起义军的武器装备落后,刘秀亲自骑牛上阵,陪同将士们战斗。经此一战,名声大噪,被称为“牛背上的开国皇帝”。
之所以这一战改变刘秀的命运,是因为当时昆阳汉军仅有九千人,要对抗的是王莽的几十万大军。尽管如此,刘秀依然没有退却,最终赢得胜利。
更始三年(25年),他仅用三年的努力就将势力范围向外扩大几倍,军中的力量更是高达“百万”。在众将的拥护下,于于河北鄗城称帝,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少见的中兴之主。
刘秀的厉害,就是很少使用智谋,以其吸引人的人格魅力和超强的指挥能力夺取天下,没有朱元璋那把巧取豪夺。
当然,能巧取豪夺取得天下也是一种本事,不过战斗力并不能体现出来,所以刘秀必须排在第三。
第二:李世民
李世民的一生都在战斗中。义宁元年(617年),他鼓动父亲李渊反隋,开启建立唐朝的历程。
当时李渊虽然只有几万兵马,但却成功地拿下长安。第2年,即公元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年号为武德元年。
在李渊的授意下,李世民一共打了4场大战,奠定唐朝统一全国的基础。
第1场是消灭薛举,平定陇西,消除了唐朝面临的来自西方的威胁。
第2场是大败刘武周与宋金刚,巩固了唐朝北方领土。
第3场是发动虎牢之战,一举消灭中原地区的两个规模最大的割据势力,即王世充和窦建德集团,取得华北地区的统治权。
第4场战役是消灭窦建德残部的刘黑闼势力,此后讨伐山东的徐圆朗。经过这4场大战,唐朝统一全国的局面基本上被奠定。
所以,李世民的江山是打出来的,其战斗力可想而知。
第一:成吉思汗
之所以将成吉思汗排在第一,是因为他的一生经历几次挫折,且每次都差点丧失性命。不过还好在战斗力强悍,成为了大蒙古国的奠基人。
刚出生时,就生活在金朝的“ 分而治之”和屠杀掠夺的“减丁”政策之下,其艰苦之程度一点儿也不亚于朱元璋年幼时的经历。
这也导致了他成为大蒙古帝国大汗(皇帝)后,一直居住在蒙古包中,而不是华丽的宫廷。
九岁时,父亲被人毒死;十七岁时,妻子被昔日仇敌蔑儿乞部的脱脱部长抢走;追击泰赤兀部时,脖颈被流箭射中,生命垂危…
就是在这样特殊的经历之下,他通过一次次的战斗,先后打败主儿乞部、塔塔儿部、泰赤兀部、塔塔儿部和乃蛮部等强大的蒙古势力,逐渐统一蒙古草原,随后就是不断的对外扩张。
夏国和金朝先后被消灭,然后就是对中东和欧洲的征服战争,最后建立起横跨亚欧大陆的大帝国。直到临死之前,他依然在指挥作战。
所以,将他排在这里没有错。
结语
有人说,没有将秦始皇和汉武帝列进去,这一个排名不能说服人。其实皇帝的战斗力如何?除指挥能力以外,是否参与战斗和从零开始是重要的标准。
所以,汉武帝和秦始皇在这方面是“不达标”的,他们虽然指挥着一系列的胜战,但却从未上过战场,并不知晓战斗力如何。所提及的这5个皇帝基本都是在血堆里站出来的,他们除了指挥作战之外,还亲自上阵杀敌,可谓是非常罕见。
这其中,把成吉思汗放在首位,主要是因为他的综合实力比较强,不仅建造一个国家,而且还在这过程中创造语言,同时一辈子都待在军营中,所以战斗力不言而喻。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