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劝退两位博士生,关于我国的博士生教育,你怎么看?

2019-07-30     职引官

清华大学两位博士生,因这个原因被学校劝退,博士生教育你怎么看

博士生教育是国际公认的正规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因此博士生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正式开始招收博士生,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博士生的规模已经非常可观了。但是,数量的“高效发展”并未伴随着质量的“同步发展”,时至今日,博士生的质量下降已经成为了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近日,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两名博士研究生,因违反了《清华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而被学校予以退学处理。

其中一人被退学的原因是:未请假或者请假未获得批准,逾期两周未注册。而另一人被退学的原因是:未请假,连续两周及以上未参加学校规定的教学、研究活动。

从清华官网公布的处理结果来看,这两位同学一个是长期未能完成学习和研究任务,另一个则是长时间不参加教学研究活动,如此看来,被退学也怨不得学校了。

其实早在清华大学出手之前,已经有多所大学对本校不合格或者违反规定的研究生进行退学处理,下面列举三例:3月7号,西南交通大学对本校超过最长学习年限的2012级博士研究生和2014级硕士研究生做退学处理。3月11号,广州大学研究生院对本校超过最长学习年限的72名研究生做退学处理。3月12号,合肥工业大学对本校超过学习年限以及不参加教学活动的46名硕士研究生予以退学处理。不仅是高校发难,教育部也发文了。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要落实及早分流,加大分流力度”。“没有毕不了业的研究生”这句话眼看就要成为历史,而博士生们则越发的为自己能否毕业感到发愁。众所周知博士生毕业难,可难在哪?究竟是哪些原因导致的呢,让我们一起去探究一下。

第一,培养模式松散

我国目前对博士生采用的都是导师带学生的模式,管理较为松散。且由于课题项目不多,于是就出现了部分博士生在上完一年课程之后,就投入到找工作的队伍中。更有甚者已经开始在企业单位实习和就职,仅仅只参加期末考试,而这类人平时都不在学校。

第二,导师数量不足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每名博士生导师平均要带5.77名博士研究生,而国外每名导师只需带2到3名学生。因此我国博士生导师的数量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博士生需要,供不应求。

同时由于很多导师忙于工作,所以不得不采用“分级管理”模式,即导师管副教授,副教授管讲师,讲师指导博士生,博士生带研究生。这种现象直接导致导师对学生的指导较少,甚至有的学生一年都见不到导师一回。

第三,考核体系不完善

目前各高校都对发表论文数量做了硬性要求,除学位论文外,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规定数量的论文。因此论文数量成为了考核的重要指标。

然而单单依靠论文的数量作为考核标准,往往会忽略了博士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实践应用能力。

第四,博士生自身压力巨大

首先是经济压力,目前,我国博士教育的经费主要包括生活补助、科研经费、奖学金等,但数量上存在不足,因此博士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穷博士”,部分非“211”院校的博士生活补助甚至不如社会低保。

其次就是科研压力,简单来说就是发论文,这几乎是整个博士生涯中最重要的压力。由于缺乏导师的学术指导,而不同实验室的科研条件又参差不齐,因此不知何时能出研究成果,因而论文一直无法完成。并且博士论文要求发表在核心期刊上,难度相当之大。

最后就是就业压力和社交压力。博士生普遍年龄超过25岁,而与之同龄的本科期间的同学,许多都已成家立业,甚至都有了孩子。博士生迫于经济压力都不富裕,因此很多都没有社交活动,甚至对一些女博士而言,处对象都成了大问题。再说就业压力,由于博士生比本科生和硕士生要专精很多,因此部分博士就业渠道要比本科生和硕士生窄的多。

以上就是我国目前的博士生教育所面临的窘境和问题,你有哪些好的看法和建议呢?欢迎在下方留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记得关注小编哦,我们会持续为您提供有价值的教育资讯!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ue-PRmwB8g2yegND2Bp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