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前的中华文明真那么落后吗?看完你就知道了

2019-06-26   扯历史的蛋

“天地浑沌,盘古生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主于天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亦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年,然后天地开辟。”---唐代澄观《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之后这位在天地间撑了一万八千年的汉子沉沉睡去了,化作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天地万物。


这是我们大家都熟知的神话故事,神话传说虽然不是实实在在的历史,但它往往折射出这个民族历史的影子,透露出历史的真相。

传说时代

公元前9000 年~公元前2000年,尽管有诸多后代古文献加以描述,但因缺乏实物证据以及同时期文字的记载,因此被现代人广泛质疑,人们称这一时期为传疑时代或传说时代。这段时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三皇五帝时期。

三皇时期是中华文明的萌芽发展期。三皇的说法最早出现在《周礼》中。一般认为,三皇是指天皇、地皇、人皇,但这三皇具体是谁,历代以来的学者对三皇五帝的确实身份都存在分歧,如《风俗通义》、《白虎通义》、《尚书大传》、《帝王世纪》和《潜夫论》中都有多不同的种说法。目前最为普遍所接受的是来自《史记》及《尚书大传》中记载的,三皇为:燧人氏、伏羲氏和神农氏;五帝为:黄帝、颛顼、帝喾、尧 、舜。

新石器时代的三皇时期

一般认为三皇时期代处于约6000年前到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燧人氏 - 是新石器时期居住在河套附近一个母系氏族,他们主要以打猎为生,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相传,燧人氏与族人外出打猎,投向香野兽的石块擦撞到岩石上时产生了火花,燧人氏大受启发,于是发明取火的技术。

伏羲氏 - 在唐代编写的《三皇本纪》中认为伏羲与女娲是燧人氏的子女。相传伏羲氏教授人民制作鱼网以及打渔、捕猎和养殖牲畜的技巧;同时,相传伏羲还制造八卦等。

出土的伏羲女娲蛇身像

神农氏 - 神农氏的样貌很奇特,据说他的肚子是透明的,可以看到吃下的物品在肚中的反应,神农氏为人们尝百草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据传神农氏为农业耕种、医疗和陶器的发明者。也有一种说法为:神农氏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炎帝。据说黄帝不满于炎帝屡次被封王,之后,黄帝与炎帝进行三次大规模的战役,史称坂泉之战

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三皇”生活的时代阶段主要对应的是在黄河中游地区的贾湖遗址(约公元前7000年--公元前5000年)、裴李岗文化遗址(约公元前7000年--公元前5000年)和仰韶文化遗址(约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4000年)。

从考古挖掘的出土文物来看,当时在贾湖和裴李岗生活的人们已经懂得畜牧和耕种。这两个文明文明也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陶器文明。陶器以红陶、夹砂红陶和泥质灰陶为主,陶器类型和外观较为简单。在这个两个时期居民的石器以石铲、石斧、石镰、石磨盘等农业用具为主。

贾湖和裴李岗遗址出土的石磨盘和石磨棒,用于谷物脱壳

贾湖和裴李岗遗址出土的泥质红陶

在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是世界上出土年代最早、保存最为完整、出土个数最多且现在还能用以演奏的乐器实物。骨笛的音孔并非随意凿刻,而是经过很详细考虑的。在个别笛孔处,我们还可以看到二次加工调整音差的痕迹。骨笛的制作与现在笛子乐器的制作方法很相似,反映出在贾湖的居民已经有了音差的概念。

贾湖骨笛

值得一提的是,在贾湖遗址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多个雕刻在龟骨上符号,这些符号的年代距今8000年以上;契刻符号形状是由多笔画组成的,应该具有一定的表达意义。有学者称贾湖符号为迄今人类所知最早的文字,如贾湖契刻符号中有近似后代殷墟甲骨文的"目"、"曰"字等;但其它符号尚无法解读,至今不能确证贾湖契刻符号为文字。

贾湖契刻符号

仰韶文化遗址主要包括仰韶村遗址、半坡遗址、姜寨遗址、庙底沟遗址和大河村遗址。从出土的大量农耕石器上来看,仰韶文化是以农业为主,村落中房屋大小形状不一,较大村落中能看出具有一定的布局,同时在村落外有墓葬区和烧制陶器的窑。部分出土的陶器上印着类似编织品的纹路,由此可见仰韶文化时期存在编织和织布的手工业。生产工具以发达的磨制石器为主。陶器材质还是以泥红陶为主,但与贾湖和裴李岗文化不同的是,较多陶器上彩绘着人物、动物或条纹装饰;故仰韶文化也称为彩陶文化。

人面纹陶盆和鱼纹彩陶盆(半坡遗址出土)

仰韶文化庙底沟出土的鸮面像陶器

三皇时期生活的人们虽然已大部分脱离了原始的狩猎生活,学会了使用火来制作食物及烧制工具,产生发展了农业和制陶工艺,发展了一定的艺术、文化以及结绳记事和贾湖契刻等类似文字记录系统。但那时的人们还是仅使用石质工具作为生产工具,尚未脱离原始的耕作和生活方式。


铜石并用五帝时代

目前研究学者一般认为五帝时期为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000年:

五代时期出土五帝像及五帝世系图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五帝”生活的时代阶段主要对应的是在甘肃西部、青海东部地区的马家窑文化(约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100年)、辽西地区的红山文化晚期(约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900年)和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化(约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2000年)。

马家窑文化与红山文化晚期主要以发现彩陶和玉器而闻名;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远的影响了由古至今的中国人。

红山文化出土的玉龙和兽形玉器

尧舜之都

1978年开始至2018年,在山西省的陶寺乡,考古学家们在这里持续发掘了出了一座有着精细规划的包括大型宫殿区、大型仓储区、大型礼仪建筑、观象台、高等级贵族墓葬和祭祀区、手工业区、庶民居住区、城墙及疑似阙楼式城门等的占地面积达280万平方米以上的巨型城址。

观象台遗址及平面示意图

同时,在这里还出土大量文物,包括彩绘陶器、漆木器、玉器、石器、铜铃、饰品等。铜质用品的发现代表了当时具有高超的金属冶炼工艺。

陶寺出图的彩绘小陶罐、玉器、玉钺、铜铃铛及铜齿轮形器

在陶寺出图的龙纹盘中,中华民族早期的龙的形象已经初现,相较于红山文化的玉龙,陶寺龙的形象更加鲜活。且根据后代商周时期龙的形象可以看出是于陶寺龙的形象一脉相承的。

似鱼似蛇的龙纹盘

古代文件中曾经有颛顼以鳄鱼为原料制作鳄鱼皮鼓的记载。而在陶寺出土的鳄鱼皮鼓及鼓槌,说明陶寺文明应该具有高等级礼乐制度;同时也一部分印证了古代文献中关于传说时代的一些记载。

陶寺出土的鼍(鳄鱼)鼓

陶寺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在一个陶器上用朱砂书写的符号,其中一个“文”字与后代甲骨文中的“文”字完全相同;由此,中国最早出现书写系统的时间可能要比商朝还要早

陶寺出土的朱书扁壶,其中“文”字极易辨认;另外一个符号目前尚无准确定论。

“文”字自甲骨文至今的字形演变。


司马迁《五帝本纪》中写道:尧帝,就像天上的神灵一般知晓万事;他观测天文、推算历法;指导百姓劳作,众多民族和势力臣服于他的领导,天下和睦太平。很久以来人们一般都认为像尧、舜这样的远古帝王管理的只是以亲族关系为基础的,平均分配劳动成果的原始聚落或者聚落联盟,《五帝本纪》中的大量描述更多来源于古人的想象。但随着陶寺遗址及今后的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尧舜所处的传说时代正逐步转变为可考的信使时代。中华文明可考的起源时间将一步步向着历史更深处推进。

-THE END-

下几篇我们聊一下在三皇五帝同时期,世界其他文明发源地处在何等“恐怖”的文明水平,希望朋友们继续关注~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