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西经验”的诞生和拓展

2019-09-11     农村大众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

30多年前,青岛莱西充分发挥了农村党支部组织群众、凝聚群众、领导群众的核心作用,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如今,青岛市正大力继承和发扬“莱西经验”,勇探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新路径,以组织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基层实践

催生“莱西经验”

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各地农村普遍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2年,莱西县(1990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莱西撤县设市)开始推行“大包干”,短短几年时间,农民收入水平大幅提升。

随着农民生产自主权的增强,村集体的功能在弱化,出现了“包产到了户,要不要党支部?”的疑问。尤其是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实行,越来越多的村庄开始实行村民自治,此时,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的关系如何界定,更让很多人困惑。

1981年,年仅28岁的周明金,从莱西师范学校团委书记岗位,调到县委组织部,开始接触农村党建工作。

在随后几年的工作过程中,周明金和同事们逐渐发现当时农村基层组织工作至少存在“三个不适应”:一是村级组织建设不适应。各种组织不健全,有部分组织不能发挥作用,致使党的方针政策难以进村入户。二是民主政治建设不适应。农民在生产上、管理上、经济上有了自主权以后,要求参与村务管理的意识也大大增强,而村干部在工作上仍沿用过去行政命令那一套,遇事不同农民商量,办事不公开,导致部分村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出现了“裂痕”。三是社会服务工作不适应。农民群众需要的各种社会化服务得不到满足。

面对农村出现的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当时的莱西县委敏锐地意识到,若不尽快有效地解决,农村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就是一句空话,农村改革的伟大成果就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而方法,就是依靠党的群众路线,到群众中找答案。

从1985年开始,莱西县开始安排工作组深入农村,进农家门,问农家事,通过调研把问题摸清楚,把对策找出来。

“当时没有汽车,进村调研都是骑自行车。自己带着铺盖,去了直接住在村里。”作为“莱西经验”的实践创新者,今年65岁的周明金对30多年前的情景,记忆犹新。“进村后先到地里帮老百姓干活,到了饭点,就跟着老百姓去家里吃碗面条、吃个馒头,再留下粮票和钱。”

在周明金看来,正是通过同吃、同住、同劳动,才真正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座谈时,老百姓敞开了心扉,说出了很多真实情况。

几年下来,莱西县委调研组先后走访了800多个村庄,访谈了1万多人次,总结了基层党建正反两方面的多个典型。同时,学习和集中了全国各地经验,最后总结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配套”经验。

“三配套”具体来说,就是以党支部为领导搞好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强化整体功能;以村民自治为基础搞好村级民主政治配套建设,启动内部活力;以集体经济为依托搞好社会化服务配套建设,增强村级组织的凝聚力。

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周明金担任分管基层党建的县委组织部副部长,他认为,“三配套”经验很好地解决了农村工作“谁来抓?如何抓?抓什么?”的时代之问,找到了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新路子。

1990年8月5日至10日,中共中央组织部等五部委在莱西召开了全国村级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史称“莱西会议”。“莱西会议”推广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配套”经验,统一了全党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思想认识,确立了党支部在农村组织建设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形成了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总体思路和工作格局,保证了农村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在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莱西经验”随之走向全国。

近30年来,莱西市适应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与时俱进地探索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总结形成了2000年的“三结合”、2005年的“三三制”、2010年的“五化五机制”、2015年的“三体系一机制”工作思路。

“莱西经验”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诞生的,为农村基层政权稳固和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定海神针”的作用。

因为在探索“莱西经验”过程中的特殊贡献,2018年11月,周明金入选改革开放杰出贡献100名拟表彰对象。同年12月18日,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庆祝大会,获颁全国改革先锋奖章。

深化拓展

新时代“莱西经验”

莱西市马连庄镇小屯村是个只有28户人家的小村庄,近几年,村里45岁以下的人口大都外出务工或在城里买了房。村庄基层党建工作长期处于弱化、虚化、边缘化。在莱西,像小屯村这样的村庄并非个例。

随着城镇化不断推进,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村出现了基层党组织弱化、土地分散、乡村产业落后等新情况。

面对这些新问题,莱西市坚持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为主线,聚焦“把农民组织起来”,以马连庄镇为试点,实施镇村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和规模化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整合各类农村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深化拓展“莱西经验”。

今年4月,马连庄镇的小屯村连同周边的高家草泊村、吕家草泊村等6个村的党支部被撤销,共同成立了草泊社区党委,下设组织管理、产业发展、综合治理、文明实践等7个党支部,原来的各个村支部改成党小组。马连庄镇的基层党建任务由之前的村党支部转为社区党委。

原来传统的“镇党委-社区党委-村党支部-党小组”模式,被调整为“镇党委-社区党委-专业党支部-党小组”。马连庄镇党委书记左杰认为,这一模式打破了原来的行政界限和行业壁垒,重构了农村党组织架构,全面增强了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

在此次改革中,当地充分给农村社区放权。其中就规定,除5万元以上重大开支、合同项目及党组织结构设置调整等重大事项外,均由社区党委决策管理。

今年40岁的田忠建,从2012年起,担任吕家草泊村党支部书记。如何带领这个传统的草莓和甜瓜专业村?田忠建不走寻常路,从2017年起,从四川引进发展了30多亩的芦笋,开始带领村民探索产业升级转型。村级组织改革后,田忠建当选草泊社区的产业发展党支部书记。“现在他不仅要考虑原来村庄的产业发展,而且要为社区7个村的产业发展想点子、找路子。”

草泊社区党委书记李云荣这样定位田忠建目前的岗位责任。从6月份开始,田忠建已经面向社区7个村的村民举办了两期芦笋种植技术培训班。

截至目前,马连庄镇已经撤销全镇原来的77个农村党支部,设立7个农村社区党委,28个专业党支部。

据悉,莱西市今年的目标是优化调整200户以下的行政村,使其达到300户以上,861个行政村合并为600个左右,长期目标是合并成为100个左右大社区,并逐步推进集中居住。

整合生产要素,

加速农村产业转型

在改革农村组织架构,加强新时期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同时,莱西还着手把土地等各种生产要素组织起来。

长期以来,由于农村土地流转的自发性、无序性,引起了流转价格低、流转后无保障、种植种类碎片化等矛盾。针对这种情况,马连庄镇充分发挥党组织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探索实施整镇制土地流转改革,建立“党组织+镇农业公司+村集体公司+农户+经营主体”的土地流转新机制。

具体来说,首先由马连庄镇级财政注册资本6000万元,成立青岛马连庄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并与村集体公司、农户和经营业主共同形成一条完整的土地流转链条。农户将土地入股村农业公司,村农业公司按保底价整体打包给镇农业公司,镇农业公司整合土地后统一对外招商,并与企业签订土地流转协议。

借助镇农业公司,将单纯的“企业+农户”模式,改成镇、村、户、企“四位一体”模式,实现利益共享、合作共赢。仅用一年时间,全镇流转土地7500余亩,规划建设13个现代农业园区。13个村庄受益,带动增收100多万元。

镇村组织体制改革和规模化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的成功,为马连庄镇实现产业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该镇通过发挥党组织功能,不断整合当地特色资源和政策资源,盯紧农业全产业链,加速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实现农业新旧动能转换。莱西作为全国养殖大市,奶牛存栏8万多头,但牧草缺口较大,马连庄镇流转的大量山岭地,正好适宜发展牧草。通过引进加拿大新品种牧草,建立起牧场种植、奶牛养殖、奶制品加工全产业链条,当地农业由粮经二元模式向粮经饲三元模式发展。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uZ8eIW0BJleJMoPMlJw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