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凝妈
《囧妈》里,徐伊万和卢小花争吵不断,在一次激烈的吵架中,徐伊万说“受够了妈妈的强迫症、疑心病”,还坦白是自己把妈妈的小西红柿一个个扔到车外的,卢小花听了之后气急败坏,脱口而出“你是不是被酒精烧坏了脑子了,你跟你爸一个德行!”
当妈妈的都会本色出演:你跟你爸一个德行!
饰演卢小花的黄梅莹老师把一段吵架的视频发到朋友圈,她儿子看后说“妈妈,你简直是神一般的本色出演!‘你跟你爸爸一个德行’这句话在我35年的人生中,你不知道跟我说过多少次!”
有很多网友也评论说:
气急了也会跟孩子说,简直跟你爸一样。感觉爸爸也很冤枉的。
感同身受!
这句话是不是所有当妈妈的都会说,以前听我妈说现在自己说。
像极了我们娘俩!
儿子才2岁,我都这么跟他说过。
《小欢喜》中,童文洁和方一凡说着说着就吵起来了,方一凡很疑惑磊儿为什么要在北京参加高考,难道有北京户口,童文洁就不高兴了,嫌弃方一凡不该操心的事瞎操心,最后余怒未消,来了一句“跟你爸一个德行!”
还看到一个视频,一个宝宝才8个月,就喜欢和爸爸一起趴在床上用手机看视频,妈妈配文“不愧是亲父子,你才8个多月,就和你爸一个德行!”
每次看到儿子有些不好的行为,比如发脾气、不讲道理、不善交际、爱看手机,我都会认为“跟你爸一个德行”。
所以,《囧妈》里的这句话“你跟你爸一个德行!”每个妈妈都会本色出演,而且经常上演。
“你跟你爸一个德行”有道理吗?
妈妈们都会奇怪,怀胎十月,孩子从妈妈身体内吸收营养,跟着妈妈东奔西走也会熟悉妈妈的生活习惯;孩子出生以后,是妈妈照顾最多,爸爸顶多就是搭把手,绝对不是带娃的主力军。
可是为什么孩子明明和妈妈相处最多,一举手一投足、很多习惯却和爸爸一样呢?有时候也不是我们冤枉爸爸,其实还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美国医学会杂志》有文章指出:男性从小到大的生活行为、习惯等信息都藏在精子中,父亲的生活方式对后代影响更大。
精子是有记忆的:携带了从饮食营养到工作环境等全部生活记忆信息,精子所携带的这些表观遗传印记,和DNA所包含的遗传信息不同,它包含着高层次、更特化的遗传信息,都将会影响到下一代。
爸爸的坏习惯更容易遗传给孩子:医学界普遍认为,创伤性经历,会对人体细胞产生影响,都可以遗传给孩子,有些坏习惯对精子和后代的影响可能是永久性的,生活方式对精子和后代的影响是可以逆转的。
在儿子刚刚会趴着的时候,他和爸爸一起趴在床上,从后边看简直就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那时候肯定不是刻意模仿,而是天生的。
对于男孩子来说,爸爸就是他崇拜的对象,喜欢模仿爸爸的行为,爸爸的一举一动都会印在孩子的脑海里,他们认为模仿了爸爸就成为了男子汉。尤其是在6-13岁这个阶段,他们不再是依赖妈妈的小男孩,而更渴望长大,以能模仿爸爸为荣,认为这样才有男子汉的风范。
所以,我们在孩子身上,尤其是男孩子身上看到爸爸的影子,就不足为奇了。
要少说跟孩子说“你跟你爸一个德行”
虽然,“你跟你爸一个德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我们也要少跟孩子说这句话,因为这句话是在表达愤怒的时候说出的气话,潜台词就是“你的行为不好”,“你模仿爸爸不好”,“妈妈和爸爸关系不好”,会让孩子感到不快,让孩子受到不好的影响。
孩子会将错就错:很多时候,我们这样说孩子,是想让孩子纠正自己的错误,“别再像爸爸一样看手机了”、“别再像爸爸一样发脾气了”,但是因为牵涉到爸爸,孩子会想当然地认为这是遗传的,爸爸都这样,我也没办法改变,只能放弃努力,继续错下去。
孩子会自卑:有时候,妈妈是心里有气,看到孩子的行为和爸爸一样,就会朝孩子撒气,说孩子“你跟你爸爸一样笨”、“你跟你爸爸一样倔”,孩子可能会感到比别人差,认为无法通过努力改变自己,会慢慢变得自卑,更加驻足不前。
孩子会产生心理障碍:妈妈在数落孩子的时候总是牵涉到爸爸,孩子会认为爸爸和妈妈关系不好,妈妈不爱爸爸,会让孩子产生心理障碍。《儿童心理学》认为: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不是家庭结构,而是家庭功能,也就是抚养环境,不好的家庭环境会让孩子问题增多。
孩子会不尊重爸爸:妈妈看似在训孩子,实际上也连带爸爸一起训,而且突出的是爸爸不好的行为习惯,这会在孩子心里种下“爸爸不好”的种子,爸爸在孩子心目中的高大形象瞬间崩塌,爸爸在孩子心中的威信会遭到破坏,孩子会怨恨爸爸,不再尊重爸爸,影响家庭的和睦关系。
所以,即使孩子真的遗传了一些不好的行为,模仿了一些不好的习惯,也不要跟孩子说“你跟你爸一个德行”,给爸爸留点尊严,让孩子充满自信,让家庭更加和睦。
跟孩子说话要讲究策略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造成深刻的影响,我们对孩子说话一定要谨慎,一旦传递给孩子错误的观念,会对孩子的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
跟孩子说话要注意使用眼神交流:跟孩子说话时要看着孩子的眼睛,如果感觉直视孩子的眼睛不舒服,可以看着孩子眉毛之间、双眼之间或者鼻子周围的部位。有眼神交流,让孩子从眼睛中看出坚定的态度,我们也能够了解孩子的想法。眼神是极具杀伤力的,有时候不需要语言,就能从眼神中读懂一切。
跟孩子说话要注意态度、语气、声调:跟孩子说话时要采用尊重孩子的态度,不居高临下,不愤怒,当然也不用乞求的方式。态度温柔,语气坚定,采用中等声调、中等语速,是最能让孩子接受的方式。要做好沟通交流,孩子能听进去才是最重要的。
纠正孩子的行为要就事论事、直截了当、不拖泥带水:跟孩子说话的目的是要纠正孩子的行为时,告诉孩子正确的方法,而不是批评,也不是指桑骂槐、顾左右而言他、牵涉到另一半,要注意维护另一半的形象。
比如要让孩子少看手机,可以跟孩子制定一个计划,每次只能看30分钟,一天只能看2-3次。没有禁止孩子看,而是限制时间,孩子劳逸结合,就容易接受这个方案。如果只是简单的跟孩子说“别跟你爸一样看手机!”爸爸看手机的行为没有被禁止,孩子也会感到不公平。
结语
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和我们交流有障碍的时候,我们安慰自己的方法是在心中默念“亲生的、亲生的”,但是很多时候又忍不住把孩子的缺点怪罪在另一半的身上,不假思索地说“你跟你爸一个德行”这样的话。
我们说过之后也许很快就忘了,但是往往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孩子可能会将错就错、自卑、产生心理障碍,也可能会不尊重爸爸。所以,真的为了孩子好,还是少做一些互相拆台的事,给孩子营造一个和睦的家庭氛围。
二胎宝妈,高级育婴师,个性化训练指导师,多平台原创作者。爱孩子、爱生活,愿与万千妈妈分享育儿经验,关注我,获取更多育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