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在幼儿园人缘好、不认生的孩子,父母早早就做好了这些准备

2019-09-01   积木育儿

每年九月,都会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离开家刚上幼儿园或小学,父母对他们大都是不放心的,除了担心他们在学校能不能好好上学,是否哭闹,有没有吃好睡好外,还担心他们时候能跟小朋友和谐相处,是否受欺负……

很多大人经常这样念叨:“我家这个孩子,可愁死我了,平时就不爱跟小朋友玩,宁愿在旁边看着,也不愿意去找小朋友玩。”

生活中经常有类似的情形发生,真的是孩子不愿意跟小朋友玩吗?

不一定,很有可能是大人误解了孩子的社会化和社会交往。

想让孩子走入集体有好的人缘,不被冷落,不被欺负,其实,父母在他们离家前就需要做好这样几件事:

1、影响孩子社会化和社交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仅跟亲子关系有关,还跟孩子的年龄特点、社交范围、掌握的社交技巧、个性特征等都有关系,这是父母在引导孩子的社会化过程时需要首先了解并引起重视的一点。

2、孩子的社交能力是需要学习和培养的,父母别轻易给孩子冠上“不爱跟小朋友玩”“对社交不感兴趣”“怕生”等帽子。

孩子的社会化过程,需要父母从小就开始做准备

首先,父母有必要对儿童的社交过程做详细了解:

研究者通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儿童的相互交流进行观察,发现孩子的互动过程其实是一个模拟社交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游戏。孩子们正是在这样的模拟游戏中获得相应的社交技能和情感智力的。

独自游戏

两岁之前的孩子即使聚在一起,他们大都进行的也是单个人的游戏,如一个人搭积木。

当然,孩子之间也有一些简单互动,如刚学走路的孩子进行的“追赶游戏”或“你摸我,我模你”的游戏,这些游戏可以看做是一种原始的社交性游戏。

研究者认为,这些游戏仅是那些一块儿分享感觉而不是遵守规则的游戏。

旁观者游戏

一个孩子站在一旁看别的孩子做游戏,在整个童年时期都可能会出现,研究者称之为“旁观者游戏”。

大人不能就此认为孩子不爱跟同伴交往,相反,孩子看得目不转睛,这个动作本身就在表明:他对社交很感兴趣,他虽然身体没有直接参与进去,但心思早已飞到游戏上去了。

这本身也是一种参与,同时也是一种学习和模仿,更是这个阶段孩子社会化的一个过程和一种形式。

作为旁观者,一方面能较为清晰地观察到对方的行为方式并进行模仿,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帮助孩子建构自身的内心世界,并对对方的行为作出更清晰的判断,甚至给对方一些建议。

平行游戏

孩子之间有意识地互动和交往,是从平行游戏阶段开始的,通常发生在两、三岁孩子之间。

表面上看来,孩子之间仍旧是各玩各的,虽然他们相互之间很少参与对方的活动,也没有合作行为,甚至没有一起玩的倾向,但他们能察觉到其他幼儿的存在,偶尔会看一下别的幼儿,但接着又会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游戏中。

他们觉得自己是跟朋友“在一起玩”的,而且乐在其中。他们之间的互动主要表现为相互模仿、给取玩具、微笑、搭话上。

父母如果留意就会发现,孩子其实已经有一定的交友倾向,如更愿意跟某个孩子一起玩。

那么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父母最好的办法就是少给他们提供玩具,以减少玩具对互相之间注意力的转移;而对于孩子之间的交往则不必管太多,任其自然呆着就好。

这之后甚至可以表扬一下孩子们:“你们俩在一起玩得真好,都没有吵架。”从而激发孩子更大的交往热情。

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

四五岁之后的孩子,变得更喜欢跟同伴交往,互动会更密切,也会进行一些联合或合作的尝试,如会跟对方分享玩具,也可能互相帮助,他们的活动也有了一定的目标或目的,如共同建一座城堡等。

显然,在这个阶段,孩子若掌握了更多与对方合作的技能,并愿意与对方合作,那么他也就更有可能成为受欢迎的人,拥有更多的朋友。

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父母不妨多发现孩子的兴趣点所在,并积极引导,帮孩子找到更多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小伙伴。

孩子社会化的过程中,父母的作用举足轻重。

可以看出,在孩子社会化的过程中,父母所起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因为父母的态度和引导方式将决定孩子对待社会和同伴交往的态度。


▌对于孩子的社交,父母还需要了解以下几点:

相比于教给孩子诸多的社交技巧、强行将孩子推到人前,父母更需要做的是给孩子提供更多与人交往的机会。

孩子几个月大的时候,就有必要带出家门让他跟家人之外的人和事、物接触了,哪怕一开始只在户外待十几二十分钟,都是十分有必要的。

等孩子一两岁的时候,可适当延长每天户外活动的时间。

一方面多带孩子进行一些有趣的运动或体育活动,增强孩子的体质,另一方面,就是将孩子的社会化提上平常生活的日程,使之成为孩子游戏、生活的重要部分。

当然,社会化的过程需要遵循相应的规则,这是每个孩子在与人交往过程中都需要学习并掌握的,也有很多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受挫。

如一位家长说:“我家孩子从不主动找小朋友玩,好不容易主动找一次,如果对方不跟他玩,或者两人发生矛盾,他就会大发脾气,大哭大闹。”

对此,父母还需要做的就是,教给孩子相应的社交技巧,最重要的是,要教给孩子具体而使用的操作规则和语言表达方式,诸如,如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喜欢与厌恶、拒绝与请求等。

如果可能,父母最好能在家中与孩子玩一玩角色扮演的游戏,自然遇到相似的情形,孩子处理起来会更得心应手一些。

在孩子社会化的过程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为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特别是母亲与孩子在生命最初建立起来的安全性依恋关系,是孩子学习人际关系,进行人际交往的最初样本和模板。

在生命的早期得到父母无条件关注和积极回应的孩子,会更愿意亲近他人、乐于与人进行眼神对视和语言沟通,也更善于分辨他人是否对自己充满善意,更愿意接纳他人。

另,父母平日里在接人待物上的态度和方式,都将影响孩子。如果父母本身怯于与人交往,不愿与人为善,相信孩子也会如此,因为孩子会吸收父母的言行并内化为自己行为的准则。

最主要的是,父母不要强行将自己的交友观点加压给孩子,或是帮孩子过滤他的友伴,最好的方式就是多提供机会,让孩子能接触到尽可能多的同伴,跟小伙伴一起玩,让他们彼此熟悉起来。

哪怕孩子在社交过程中受挫,如不愿意跟同伴交往,或不被同伴欢迎,也不必严阵以待,不妨陪孩子一起想一些具体的小游戏,吸引其他小朋友跟他一起玩就好。

当然,也有一种情况,是孩子3岁了,对于同伴交往没有任何热情,包括旁观、平行游戏和联合游戏都不曾有,基本都是独自游戏的状态,那么这就需要父母从亲子关系着手改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