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女儿一个举动她和丈夫撕破脸:对孩子最深的伤害就是我很爱你

2020-04-08   积木育儿

有个妈妈难过地告诉我:因为女儿的一件小事,她和丈夫差点闹到离婚的地步。

事情是这样的:

有一天,孩子爸爸因为女儿书桌搞得乱七八糟,就提醒女儿把东西收拾好。

可提醒了有好几天了,也没效果。爸爸最后就没忍住,脾气一上来,就把女儿桌上的东西全部给扔到地上去了。

孩子妈妈的脾气也上来了。她气得是爸爸太过分,觉得爸爸不该这样对待孩子。

夫妻俩激烈地吵起来。

爸爸坚持认为妈妈太惯着孩子。

妈妈则认为爸爸不该这样子粗暴对待孩子,这样下去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的。

一气之下话赶话,俩人把几百年前的旧账都翻出来了。最后,连离婚都提出来了。

在孩子爸爸摔门走掉后,妈妈努力平静下来后,跑去安抚女儿。

她询问女儿:“爸爸那样做是不是伤害你了?爸爸做得肯定不对,你不要放在心上。”

还跟女儿解释:“爸爸妈妈之所以吵架,只是教育理念不一致,争吵跟你没关系。”

后来,这个妈妈跟我说:“我特别爱我的女儿,我不希望我丈夫毁掉她。我经常想,不跟丈夫住一起,会不会对女儿更好些?”

我绝对不怀疑这个妈妈对女儿的爱。正因为特别爱女儿,以至于夫妻俩直接撕破脸了。

我也见过很多妈妈在学习了育儿理念后,越来越看不上猪队友的落后育儿方式。

对育儿上心肯定是没错的。

可是冷静看一看,这个妈妈,她似乎有一种执念:她要求孩子爸必须要跟自己的育儿观念保持一致,认定只有自己养孩子是对的,爸爸的就是错的,必须要立即纠正的。

这是执念。

一个家里如何可能永远只有一个声音?假如真的永远只有一个声音,那不叫家,那叫独裁。

比较理想的状态是,你的观念、你的育儿方式可以跟我不一样,只要没有危及孩子的生命健康,那我就允许你有这样的不一样,包括允许你的步伐暂时跟不上我。

这样,我们起码能保证夫妻关系至少是稳定且和谐的。

这个关系上的和谐,比某一件育儿小事做对了还是做错了,对孩子成长的意义要大得多了。

只因女儿一个举动她和丈夫撕破脸:对孩子最深的伤害就是我很爱你

我们还看到,妈妈在争吵结束后,特意跑去跟女儿说,“爸爸那样做是不是伤害你了?爸爸做得肯定不对,你不要放在心上。”

某种意义上说,爸爸对女儿发脾气的伤害,可能还不及妈妈事后这句话对女儿的伤害大。

孩子心中也应该知道自己是有错的,更可能晓得,爸爸发脾气不是没来由的,就是方法粗暴了些。

是妈妈把事情定性、上升到了“爸爸伤害了你”的高度。

换句话说,这个妈妈不仅把女儿卷入了夫妻冲突,还同时离间了父女关系,导致家庭内部矛盾重重。

当妈妈后面再说出那句她和丈夫的争吵跟女儿没关系,这个解释就显得太无力了。

女儿眼睁睁看着父母因为自己的一个举动起了剧烈争端,亲眼见证自己父母情绪上的失控,甚至崩溃。

这个孩子内心必然会有强烈的内疚感,甚至很可能会不由自由地、出于认同妈妈而站队(爸爸伤害了妈妈和我,爸爸是坏人,我要跟妈妈一起对抗他),站到妈妈这边,敌视和抵触爸爸。

所以,我们的建议是什么呢?妈妈最好能够从一味强调对错,转换到调停者的角色。

比如,妈妈弄明白原委,可以稍微说孩子一两句:“东西连续几天乱扔,确实不够整洁,爸爸说的也是有道理的。”

然后再对爸爸说:“就算东西不整洁,说说她就行了,不至于发这么大火,还把东西扔了,这就是你的不对了。好了,孩子把东西收好,爸爸也去平静一下。”

这样,就把两个人分开了。

虽然这样看,貌似在打圆场,没有黑白分明地明确对和错,但从保护家庭关系的角度看,这样更合理。

最重要的是,妈妈没有参战,承担了调停者的角色,因此矛盾不会扩大。

就事论事,家庭氛围和谐有爱,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到孩子去矫正一些不良习惯。

后面再跟这个妈妈交流的时候,发现她和丈夫平日很少沟通。只有涉及孩子教育问题时,夫妻俩才会多说两句话。

表面看,两个人都很爱孩子,都在为了孩子操心,实际上,却是夫妻合力,把孩子变成了父母婚姻的“替罪羊”。

因为夫妻都把注意力放到孩子身上,于是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回避掉夫妻关系本身的问题。这并非夫妻二人的本意,但他们又的的确确不自觉地从“替罪羊”孩子身上获得了这样的“好处”。

最可悲的是,这样的“替罪羊”孩子,不止这一个。

我认识一个朋友,她和老公也经常为了孩子的养育问题吵架。

有一次,她和丈夫围绕着“谁该多陪陪孩子”吵得不可开交,3岁儿子吓到哇哇大哭,边哭边说,“我乖,我自己玩,不用陪。

从那以后,孩子的确乖了,独自能玩半天。但遇见熟人和其他小朋友示好,他也会回避。

为什么?因为这个孩子会觉得:我不对,我不好,是我导致了父母的不和。进而,他就会回避社会交往,因为和跟别人相处时,他也会觉得自己不好,可能让别人不开心,并引起别人的争吵。

若夫妻关系一直不改善,甚至最终真的离了婚,那孩子还会产生强烈的罪疚感。因为这个孩子在家中,被赋予了这么大的能力,去引起家中的所有战争,所以,他只能得出一个结论:我是一个有罪的孩子。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难去相信幸福的家庭,因为他没有经历过。

这些年,看过太多家庭,他们都有这样一个通病:夫妻之间不谈爱,只谈孩子。

在这些家庭里,抱怨的那一个,认为他的抱怨是为了孩子。

隐忍的那一个,认为他的隐忍是为了孩子。

委屈的那一个,认为他的委屈也是为了孩子。

哪怕夫妻之间吵到不可开交,也是为了孩子在争吵。

哪怕夫妻情感早已支离破碎,那继续维持也是为了孩子在维持。

他们说,“我很爱我的孩子”“都是为了孩子好”。可是,如此沉重的爱,最后却成为对孩子最深的伤害。

孩子,是最忠诚于家庭的那个人。父母过得不好,他不放心。

不仅不放心,他还会期望靠自己的努力,去拯救父母岌岌可危的婚姻,挽救整个的家庭。

如果做父母的,真是为了孩子考虑,希望孩子可以健康成长,那就要学会把目光从孩子身上移开,独立面对和处理好自己的问题。

搞定你们的夫妻关系问题,梳理清楚你自己的情绪和需要,尔后再谈怎样养孩子不迟。

或许你们夫妻之间的“恩怨”由来已久。不是一天形成的问题,不可能一天解决,那就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去重新建立起好一点的亲密关系和联结。必要时候,可以寻求心理咨询。

好的亲密关系会像伞,能够为孩子遮风挡雨。所以,请记得先去照顾好亲密关系中的自己,然后再去照料亲子关系中的孩子。

这个顺序不能错。

如果你连自己的事都不上心,那么别假装你还会关心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