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三国时期的五虎上将,赵云早已战功赫赫威震八方,最早投身于公孙瓒名下。而赵云绝不是贪图富贵之人,在当年跳槽时,拒绝了实力强劲的袁绍,更放弃曹操许诺的官职,选择了四处漂泊的刘备作为归宿。
(壹)我是常山赵子龙
(公孙瓒)
公孙瓒虽然出身显贵,但因母亲身份低贱,以至于公孙瓒只能在成年后担任郡中小吏。作为三公之首刘宽的徒弟,与王邑、傅燮、魏杰等人为同门。因为相貌英伟,声音洪亮,深得侯太守器重,在娶了侯太守女儿为妻后,得以成为中郎将。
在手握第一桶金后,公孙瓒在一次和鲜卑队伍的作战中,成功杀死数十人,虽然己方也损失数十人,但其名声大振。鲜卑人以此为戒,再不敢轻易越进关塞,公孙瓒升迁为涿县县令。而公孙瓒也抓住机会,在边关屡立战功,大败张纯等人,封都亭侯,又兼领属国长史。
(公孙瓒)
191年,青州三十万黄巾军集结攻打渤海,而公孙瓒在提前得知消息后,率领两万铁骑在东光南大破青州黄巾,斩敌三万余人。其余黄巾军四散奔逃是时,受到公孙瓒围追堵截,再次造成数亡人死亡,俘虏七万余人,车甲财物无数,于是公孙瓒威名大震。也就是在这一年,赵云作为常山郡的代表,率领本郡义从吏兵投奔公孙瓒。
因为公孙瓒生性多疑,且为人自负,在《三国志》中记载赵云投奔之时曾受到公孙瓒的盘问:
“闻贵州人皆原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
可见公孙瓒对于赵云的投奔没有完全信任。
(赵云)
虽然如此,赵云依旧凭借其过人的实力,得到公孙瓒的重用,跟随公孙瓒征讨黄巾军。与此同时,刘备此时也依靠于公孙瓒名下,这给了刘备和赵云第一次朝夕相处的机会,从此以往,赵云成为了刘备深交之友。甚至在公孙瓒的指派下,随刘备出征抵御袁绍。
直到赵云兄长病逝于常山郡,他才向公孙瓒表明去意,准备归乡。刘备也是精明之人,在明知赵云此次离去将无归期,于是紧握赵云之手不舍别离。也正是在公孙瓒这里相处的机会,奠定了赵云未来将依附于刘备帐下,甚至为其七进七出长坂坡的豪情。
(贰)为何单单兄长的离世,赵云就要永远的辞别公孙瓒?
(赵云)
赵云在第一次见到公孙瓒,并且与其交流过后,其实就明白公孙瓒并不是一个好的归宿。因为公孙瓒对其出生于贵州耿耿于怀,害怕赵云为袁绍氏,所以做事和交流总保留三分。但因初见赵云时,感受到其身上具备的力量,所以才重用了赵云,但也仅仅在军事层面上。
《三国志》:“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为本郡所举,将义从吏兵诣公孙瓒。”
而刘备也正是看到赵云的身姿和其作战的本领,才欲与之交心,而和公孙瓒不同的是,刘备身处的位置和赵云跟亲近,并且刘备善于待人处事,他发现了连公孙瓒还不知道的军事才能,这也正是刘备在赵云离去之时,紧握其手的原因。
(公孙瓒)
公孙瓒的名气是依靠自己的能力打拼出来的,这使得他本人比较骄傲,对于投奔的人才关注度不够,甚至可以说不重视。
《后汉书公孙瓒传》:瓒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记过忘善,睚眦必报,州里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
可见,公孙瓒并不具备像曹操这也,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卓识远见。
《三国志·武帝纪》:“知人善察,难弦以伪。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
(赵云)
其次,赵云生性耿直,不会溜须拍马一说。他来投奔公孙瓒的最大目的,也是为了救天下百姓。为什么选择公孙瓒而不选择袁绍,根本原因就是,赵云觉得袁绍拥兵自重,且为私利。而公孙瓒在逐乌桓打黄巾,看起来确实像在救民于水火。
“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县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
(公孙瓒)
赵云对公孙瓒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常山郡时,友人对其的口述。其实,公孙瓒不属于“仁政”之人,因为其性格暴戾,在战争胜利后,甚至会纵容手下抢劫百姓。其中,黄巾之乱公孙瓒害怕刘虞获得嘉奖,于是暗中杀害了无数给其报信的游牧族人。
所以,就算和刘虞比起来,公孙瓒都不能算“仁政”者。公孙瓒的这一面,也是在赵云率常山郡众人投靠后才慢慢发现的,这使得公孙瓒的形象在赵云面前大打折扣。这才有了,赵云假借兄长去世之名,真离开公孙瓒是真。
(叁)为何赵云的离去公孙瓒也没有反对?
(刘备)
200年,刘备在被曹操击败后,只能依附于袁绍,而赵云也在建邺城中和刘备相见。两位好友相见,有无数话想谈,二人同床眠卧聊了一夜。正是这时候,赵云正式投奔刘备帐下,并且为其秘密招募兵马,助其摆脱袁绍到荆州投奔刘表。
赵云从离开公孙瓒开始,其实正处于公孙瓒和袁绍交战的关键时局。这时候的公孙瓒其实是非常急需人才的,但是赵云的离开,公孙瓒却没有阻止甚至没有反驳,其实和刘备有很大关系。
刘备和公孙瓒早年就已经相识,并且在大儒卢植手下一起学习,成为了好友。而刘备更是在讨伐黄巾军之际,依附于公孙瓒,更能说明其关系颇深。而刘备对于赵云的喜爱,早已是路人皆知的,所以,这件事情刘备肯定从中作为调和。
(赵云)
赵云在离去之前曾对刘备说:“终究不能做有违德操的事。”而这个违背道德的事情,就是刘备早早地邀请了赵云为其效命。以刘备的品性来说,作为公孙瓒的好友,刘备不可能未经公孙瓒的同意就挖其下属墙角。所以,刘备要赵云是已经和公孙瓒交流过得。
但赵云性格直爽,知恩图报,故不会轻易投诚刘备,这才有了赵云所说的“不能做有违道德的事。”而这次的放离,这是为刘备的招募而铺路。可以说是公孙瓒做的顺水人情,或者是刘备本身的公关水平过硬。
直到199年,在公孙瓒自焚而亡后的一年,赵云才放下心中的恩情,决定投奔一个明主。(完)
参考资料:《后汉书公孙瓒传》、《三国志·武帝纪》、《三国志》、《三国志·赵云传》、《云别传